劉妍妍 邱 浩
山東省滕州市中心人民醫(yī)院,山東 滕州 277500
藥品不良反應(ADR)監(jiān)測是加強藥品管理、確保臨床用藥安全的重要措施,是醫(yī)院臨床藥學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為了提高醫(yī)療質量,減少藥源性疾病的發(fā)生,保證患者用藥安全,現對我院2008~2011年248例藥品不良反應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報道如下:
收集我院2008~2011年的ADR報告248例,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將報告中的患者年齡、性別、引發(fā)ADR的給藥途徑、藥物種類、涉及器官或系統(tǒng)以及臨床表現等相關項目錄入Microsoft Excel,建立數據庫進行描述性分析[1]。
248例ADR報告中,男131例,女117例,男女比例為1.12∶1.00;年齡最小2歲,最大89歲。ADR患者年齡分布情況見表1。
由表2所示,不同給藥途徑中靜脈給藥引起的ADR最多,占88.31%。由表3所示,引發(fā)ADR的藥品共計10類73種,其中,抗菌藥物引起的ADR最多,占40.73%,其次為抗腫瘤藥物、維生素、礦物質及營養(yǎng)藥,分別占17.74%和12.50%。
表1 ADR患者的年齡分布情況(例)
表2 引發(fā)ADR的給藥途徑
ADR臨床表現以皮膚及其附件損害最為常見,占35.48%,其次為消化系統(tǒng)損害,占22.98%,見表4。
本研究共收集248例ADR患者,男131例,女117例,男性發(fā)生率略高于女性,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ADR發(fā)生率在性別方面無顯著差異,這與宮愛玲[2]報道不一致,可能與樣本選取差異有關。ADR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以60歲以上老年人群發(fā)生率最高,這可能與老年人各組織器官系統(tǒng)有不同程度的衰退有關,且老年人多同時患有各種慢性病,用藥復雜。因此,為了減少ADR對老年人的危害,在其用藥期間應注意密切觀察,加強監(jiān)測,盡量做到個體化給藥。
表3 引發(fā)ADR的藥品種類及構成比
表4 ADR累及器官或系統(tǒng)及臨床表現
本研究給藥途徑及發(fā)生ADR的給藥途徑以靜脈給藥為主,這是因為靜脈給藥將藥物直接注入血管,血藥濃度較高,ADR發(fā)生較快。而靜脈注射液的pH、微粒、滲透壓、內毒素以及滴注速度等都可能成為誘發(fā)ADR的因素[3],建議醫(yī)師應根據患者病情選擇合理給藥途徑,對能口服或肌內注射給藥達到治療目的的,原則上不要使用靜脈給藥。
抗菌藥物是導致ADR的最常見藥物,涉及品種多達24種101例,其產生ADR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抗菌藥物多為注射劑,種類多,應用廣,使用頻率高,使用指征被過度放寬所造成的。目前抗菌藥物的使用中存在無指征用藥、預防用藥、聯合用藥不合理及劑量過大、療程過長等問題,是近年來ADR發(fā)生率逐年增高的重要原因之一[4]。據統(tǒng)計,我國每年有20萬人死于ADR,其中,40%死于抗菌藥物的濫用,而目前我國醫(yī)院抗菌藥物的使用率高達60%~80%[5],為此國家加大了抗菌藥物專項整治力度。嚴格控制抗菌藥物的濫用,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是每一個醫(yī)務工作者的責任。
從本研究結果看,ADR所致的器官或系統(tǒng)損害主要以皮膚及其附件損害為主,其次為消化系統(tǒng)及全身性損害,這是因為上述癥狀臨床上易于發(fā)現及診斷,且不易與其他疾病相混淆,故報告數量較多,而對于潛在的、慢性的ADR,上報率則較低。因此,應加強醫(yī)務人員ADR相關知識的培訓力度,提高ADR監(jiān)測意識及識別能力,減少漏報率。在皮膚及其附件的損害中,以藥疹最常見,可能與臨床上一些常用藥的抗原性較強,引發(fā)變態(tài)反應有關[6]。
綜上所述,ADR的發(fā)生與藥物本身、臨床給藥途徑及患者自身體質等多種因素有關。在實際工作中,每一位醫(yī)務工作者均應加強ADR監(jiān)測,做好ADR上報工作,認真學習ADR相關知識,做好ADR預防工作,以確?;颊哂盟幇踩?。
[1]王楠,謝學建,倪江洪.630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醫(yī)學研究生學報,2010,7,23(7):743-746.
[2]宮愛玲.731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物應用與監(jiān)測,2011,4,8(2):108-112.
[3]劉曉林,黃萍,蔣春玲.2003年全省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安徽醫(yī)藥,2005,9(2):153-156.
[4]肖章武,廖達林,倪銘孔,等.抗生素相關性腸炎致腸梗阻一例分析[J].臨床誤診誤治,2010,23(3):289.
[5]郭冬梅.我國抗感染藥物市場現狀分析[J].中國藥房,2004,15(9):528-531.
[6]葛蒙梁.藥疹的臨床類型和診治[J].中國藥物警戒,2006,3(1):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