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紅 (浙江江山市人民醫(yī)院 324100)
腦卒中患者前期要使用大量藥物,這些藥物對靜脈一般都有損傷。腦卒中患者的住院時間長,長期輸液會導致臨床輸入性靜脈炎的發(fā)生率增加,給護理人員增加了穿刺的難度和工作量。我們在臨床中發(fā)現(xiàn),這些患者腕關節(jié)及以下,往往還保留著一些彈性比較好的小靜脈。但這些靜脈位置不夠理想,采用傳統(tǒng)的順向穿刺法往往會出現(xiàn)輸液不暢、手活動度不夠理想及留置針使用壽命不長的缺點。為此,我們嘗試采用了留置針逆向穿刺手法,對這些小靜脈進行穿刺,并與傳統(tǒng)的順向穿刺作對照,現(xiàn)將結(jié)果報道如下:
1.1 對象 2010年6-10月,本院卒中單元責任1組的住院患者78例。輸液時間在半個月以上。其中男45例,女33例;年齡45~92歲,平均72歲。
1.2 分組 按穿刺日期分組,單號日期需穿刺的患者采用傳統(tǒng)的留置針順向穿刺,雙號日期采用留置針逆向穿刺。所有穿刺術均由同一責任護士操作,在患者的健側(cè)肢體進行。
1.3 穿刺方法 留置針逆向穿刺操作方法:患者取平臥位,操作者站于患者頭側(cè)、面向患者指尖。常規(guī)消毒,在穿刺點下方扎止血帶后囑患者手自然放松不握拳,操作者左手拇指繃緊近心端處皮膚,右手持針柄以30~60°角沿血管由近心端向遠心端進針,見回血后停止進針,松開止血帶,妥善固定穿刺針,密切觀察輸液通暢情況及速度[1]。留置針順向靜脈穿刺操作同常規(guī)操作方法。
1.4 評價指標 一次操作成功率;手舒適度差:輸液過程中患者因為手部位置的原因使輸液速度減慢或停止,需要護士調(diào)整手腕位置才能恢復正常;靜脈留置針保留時間。
總共穿刺203例次。其中順向穿刺98例次,逆向穿刺術105例次。靜脈留置針的平均留置時間:順向穿刺(2.7±0.8)d,逆向穿刺(3.8±0.7)d;兩組比較,差異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t=10.44,P<0.01)。兩種方法的穿刺結(jié)果見表1。
由表1可見,逆向穿刺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顯高于順向穿刺,手舒適度差的百分率明顯低于順向穿刺,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種方法的穿刺結(jié)果 [例(%)]
逆向靜脈穿刺是指穿刺方向與靜脈回流方向相反的靜脈穿刺術。手背淺靜脈位于淺筋膜內(nèi),在手背部互相吻合形成豐富的靜脈網(wǎng),與深靜脈有交通支相連。正常人中心靜脈壓為6~12cmH2O,輸液壓差為80cmH2O,因此,借助壓力差,逆行穿刺液體可以順利回流[2]。掌指關節(jié)逆行穿刺報道較多,但掌指關節(jié)處靜脈一般比較短小,可能更適合液體量比較少的臨時輸液,不適合進行套管針留置。
掌背靜脈是構(gòu)成頭靜脈、貴要靜脈的起始端,第2、3掌背靜脈的行程多經(jīng)過掌背中間部位及腕背部[2]。對于長期大量靜脈輸液的腦卒中后期患者,前臂和手背淺靜脈往往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硬化、萎縮,對這些靜脈進行留置針順向穿刺往往會導致穿刺后輸液不暢甚至液體不滴,導致穿刺失敗。而這些患者的腕背部往往有一段沒有損傷且有彈性的靜脈,如果進行留置針順向穿刺,因為靜脈處于關節(jié)處,不利于患者的活動,會導致患者的腕關節(jié)背伸活動時靜脈回流不暢,因此在輸液過程中就需要患者始終維持手腕在一個姿勢。
我們進行留置針逆向穿刺是因為導管末端在手背部,非常平整,液體也會借助手背部豐富的血管網(wǎng)回流,不會因為患者手腕的活動而影響輸液的通暢,因此患者會更舒適,也更易接受。本文結(jié)果表明,逆向穿刺的一次成功率明顯高于順向穿刺,手的舒適度也好于順向穿刺,且在此處逆向穿刺的留置時間比順向穿刺的留置時間長。因此,對于腦卒中后期的長期輸液患者,在健側(cè)肢體的局部腕背部靜脈進行留置針逆向穿刺不失為一個新的嘗試。
[1]張麗萍.逆向靜脈穿刺在腫瘤患者輸液中的應用研究[J].護理與康復,2006,6(10):656.
[2]熊巨光,王永進,顧建儒.實用血管穿刺技術大全[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7: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