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革菊, 董立新
(國營第785廠,山西太原030024)
1954年,Becker首先提出了關于雙電層超級電容器的專利,之后超級電容器步入商業(yè)化階段,在數(shù)字電路和大功率應用中迅速擴大。2000年以后,隨著超級電容器的制造技術日益完善,材料研究不斷取得進展,超級電容器的應用得到快速的發(fā)展,成為新能源領域的重要技術發(fā)展方向。
根據(jù)經(jīng)典的平板電容理論,超級電容器容量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A為表面積;d為電介質的厚度;εr為介質常數(shù)。
超級電容器又叫雙電層電容器。其基本原理和微觀結構分別如圖1所示:
圖1 超級電容器基本原理和微觀結構圖
由圖1可知超級電容器的結構特點:
(1)超級電容器采用雙層結構形式,而傳統(tǒng)電容器為單層結構,加大表面積(A);
(2)超級電容器采用多孔碳材料,其面積可達到2 000 m2/g以上,實現(xiàn)了更大的表面積(A);
(3)超級電容器電荷分離開的距離d<10?,比傳統(tǒng)電容器薄膜材料的距離更小。
超級電容器的特點和優(yōu)點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具有法拉級的超大電容量:目前單體超級電容器的最大電容量可達5 000 F;
(2)充放電壽命長:超級電容器循環(huán)壽命可達1 000 000次;
(3)低阻抗,可提供很高的放電電流:如2 700 F的超級電容器額定放電電流不低于950 A,放電峰值電流可達1 680 A;
(4)迅速充電:超級電容器可以在數(shù)十秒到數(shù)分鐘內快速充電;
(5)工作溫度范圍寬:可在-40℃ ~+70℃正常工作;(6)無污染,真正免維護;
(7)在額定電壓范圍內可以被充電至任意電位,且可以完全放出;
(8)荷電狀態(tài)(SOC)與電壓構成簡單的函數(shù)。
主要性能指標有:容量、內阻、漏電流、高低溫特性、循環(huán)壽命、能量密度、功率密度等。
(1)容量:電容器存儲的容量,單位為F。
(2)內阻:分為直流內阻和交流內阻,單位為mΩ。
(3)漏電流:恒定電壓下一定時間后測得的電流,單位為mA。
(4)能量密度:是指單位重量或單位體積的電容器所給出的能量,單位為Wh/kg或Wh/L。
(5)功率密度:單位重量或單位體積的超級電容器所給出的功率,表征超級電容器所承受電流的大小,單位為W/kg或W/L。
(6)循環(huán)壽命:超級電容器經(jīng)歷一次充電和放電,稱為一次循環(huán)??沙^一百萬次。
超級電容的選型和數(shù)量配置需要根據(jù)不同的應用來判斷,選擇要素包括最大和最小工作電壓、平均電流、平均功率、峰值電流、峰值功率、工作環(huán)境溫度、運行時間、壽命等。當電路的工作電壓超過超級電容的工作電壓時,可以用相同的電容器串聯(lián)。
最大工作電壓為Vmax(單位為伏特),而單只超級電容的額定電壓為VR(單位為伏特),則需要串聯(lián)的超級電容的數(shù)量的計算公式為:
平均電流為i(單位為安培)、運行時間為t(單位為秒)、最小工作電壓為Vmin(單位為伏特),通過下面的公式,可計算出系統(tǒng)所需要的電容容值的近似值。
系統(tǒng)電容值與串并聯(lián)的電容之間的關系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圖2為超級電容器模組爆炸圖。
超級電容器由于自身的容量、內阻和漏電流在生產(chǎn)過程中或多或少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在由超級電容器單體通過串并聯(lián)的方式組合成超級電容器模組時,所進行的系統(tǒng)集成化工作需通過超級電容器管理系統(tǒng)(UMS)來實現(xiàn)對超級電容器模組的整體控制。
超級電容模組采用主動均壓的方式,即電壓閾值均衡方法,原理圖見圖3。其原理為:超級電容器模組ANODE與NAGATIVE兩端電壓通過R130和R134分壓后送入U1的輸入端進行檢測,當超級電容器模組R134分壓超過閾值,U1動作驅動MOS管Q1動作,電流流過R131與Q1實現(xiàn)電壓均衡。
這種方法優(yōu)點是:過壓或電壓達到設定閾值開啟旁路,通過R131對電壓高的單體進行放電均衡,電流消耗較小,通過MOS管的選用,可實現(xiàn)較大電流的均衡。
圖2 超級電容器模組爆炸示意圖
圖3 均壓原理圖
超級電容器的兩個主要應用:高功率脈沖應用和瞬時功率保持。
高功率脈沖應用的特征:瞬時流向負載大電流,工作原理見圖4。
圖4 超級電容提供功率脈沖示意圖
瞬時功率保持應用的特征:要求持續(xù)向負載提供功率,持續(xù)時間一般為幾秒或幾分鐘,工作原理見圖5[2]。
圖5 超級電容用作瞬時峰值功率電源的工作模式
設計分析:假定脈沖期間超級電容是唯一的能量提供者,總的壓降由兩部分組成:超級電容器內阻引起的瞬時電壓降和電容器在脈沖結束時壓降。關系如下:
上式表明:要得到小的Udrop,電容器必須有低的內阻R和高的容量C。
以電容器2.5 V1.5 F 為例,其標稱內阻 R=0.075 Ohms,額定容量 C=1.5F。
如果脈沖 t=0.001s,t/C=0.001/1.5=0.000 67 Ohms?0.075 Ohms;
如果脈沖 t=0.01 s,t/C=0.01/1.5=0.006 7 Ohms?0.075 Ohms。
顯然R(0.075 Ohms)決定了上式的Udrop輸出。
對于多數(shù)脈沖功率應用,R的值比C更重要。
實例:
無線調制解調器需要間隔4.6 ms輸出2 A電流0.6 ms持續(xù)時間的脈沖。功率放大器要求最小電壓為3.0 V,最大工作電壓為3.6 V,允許的壓降是 0.6 V。
選擇超級電容器(C=1.5F,AC ESR=0.200 Ohms,DC ESR=0.250 Ohms)。對于2 A脈沖,電池提供大約1 A,超級電容提供剩余的1 A。
根據(jù)上面的公式,由內阻引起的壓降:1 A×0.25 Ohms=0.25 V;
由電容C引起的壓降:I(t/C)=1×(0.6/1000×1.5)=0.04 V
因此在脈沖功率應用要選擇合適的超級電容器內阻。
高功率脈沖應用是利用超級電容較小的內阻(R),而瞬時功率保持是利用超級電容大的靜電容量(C)。下面是瞬時功率保持應用的計算公式和應用實例:
C(F):超級電容的標稱容量;
R(Ohms):超級電容的標稱內阻;
ESR(Ohms):1 kZ下等效串聯(lián)電阻;
Uwork(V):在電路中正常工作電壓;
Umin(V):最小工作電壓;
t(s):要求保持時間;
Udrop(V):總的電壓降;
I(A):負載電流;
根據(jù):保持所需能量=超級電容減少能量,可以得到超級電容器容量的近似計算公式。
保持所需能量=1/2I(Uwork+Umin)t;
超級電容減少能量=1/2C(Uwork
2-Umin
2),
因而,可得其容量(忽略由IR引起的壓降)
C=(Uwork+Umin)It/(Uwork
2-Umin
2)
實例:
在某隨動系統(tǒng)中,系統(tǒng)由220 V交流母線、超級電容充器(功率1 000 W)、超級電容模組、伺服控制器和伺服電機組成。由220 V交流母線通過超級電容充器給超級電容模組充電,當超級電容模組充電至額定工作電壓360 V后,轉為恒壓充電模式,保持超級電容模組的工作電壓;當伺服電機需要啟動時,由超級電容模組放電驅動伺服控制器,由伺服控制器驅動伺服電機完成工作。電機峰值功率為8 kW,持續(xù)工作4 s。
針對設計輸入中提到的360 V工作電壓,可用90 V/9.6 F標準模組4組串聯(lián)。
根據(jù)設計輸入要求,則需要超級電容器放電總能量:
超級電容器模組預設為90 V/9.6F模塊串聯(lián)4組,組成360 V/2.4F模組,最高內阻<400 mΩ。則在最高電壓時,工作電流為I=8 kW/360 V=22.2 A.
因內阻造成的電壓降U內阻=I×r=22.2 A×400 mΩ=8.9 V .
最大電流出現(xiàn)在工作電壓 =310 V,最大電流為I=8 kW/310 V=25.8 A .
則超級電容模組工作到310V時,最多可釋放能量為:
此釋放功率和能量為90 V/9.6F標準模組可承受范圍內。
因此,系統(tǒng)可設計為由90 V/9.6F標準模組經(jīng)過4組串聯(lián)的方式組合成360 V/2.4F超級電容儲能系統(tǒng)。
超級電容器已應用于計算機電子、消費電子、工業(yè)電子、汽車電子、新能源和軍事領域,相信隨著碳材料的進步,制備技術的完善,能量密度的提升,體積的縮小,價格的降低,超級電容器將會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1]馬奎安,陳敏.超級電容器儲能系統(tǒng)充電模式控制設計[J].機電工程,2010(7):85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