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永生
家有“啃小族”
□ 張永生
好友大磊最近正在為結婚的事忙活兒,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但是大磊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那天,他把我們幾個要好的哥們邀到一塊兒,面露難色地說,新房剛裝完修,實在拿不出錢購買一些必需品了,問我們是否能借些錢給他。大磊的情況我們非常清楚,他在家里是獨子,雖說有一份相對穩(wěn)定的收入,但是父母都沒有工作,家里的日常開支都需要他一個人支撐。既然朋友遇到了難處,我們也不能袖手旁觀,大家紛紛表示愿意解囊相助。
我們勸他,日子總會越過越好的。沒想到,大磊長嘆了一口氣:“沒辦法,周圍的不少朋友都是‘啃老族’,你們看我,沒有老可啃也就罷了,而且還有兩位‘啃小族’。”
啃小族,是從啃老族延伸來的,指的是那些沒有退休金、沒有養(yǎng)老保險,全靠兒女奉養(yǎng)的老人。這些老人并不是主動成為啃小族的,由于歷史和社會體制的原因,他們成了無收入、無退休金、無養(yǎng)老金的“三無人員”,如果不依靠兒女,他們的晚年生活會更凄涼。
后來,我仔細想了想,周圍的“啃小族”還真是不少。鄰居大張當初和老婆結婚時,沒向家里要一分錢,都是小兩口一手操辦的,結完婚之后手里就沒什么錢了,甚至連買一臺二手電腦的錢都拿不出。平時,大張的父母還隔三差五的跟他要錢。后來,大張的老婆懷孕了,生活跟著緊張起來。為了增加收入,大張只能利用業(yè)余時間幫別人開出租,生活的重擔壓得大張喘不氣起來。
同事小李,前段時間也遇到了煩心事。小李的父親年事已高,性格又比較固執(zhí)。他卻認為,養(yǎng)兒就是為了防老,老子要買什么,要玩什么,做子女的就應該想辦法滿足,否則就是不孝。小李為此苦不堪言,面對父親的要求,自己又不能不答應。于是,小李只能一方面努力賺錢,一方面省吃儉用,同事下班后的聚餐,他也從不參與。捉襟見肘的生活讓小李整天愁眉不展,用他自己的話說,家有“啃小族”,日子不好過。
孝順父母是我們的傳統(tǒng),但這種傳統(tǒng)如果加上一些社會因素,就成為下一代不可回避的負擔。對此,中年人有很深的感受。如果家里有“三無”老人,這個家多半會承受很大的經濟壓力。
作為70后、80后的這代人,在贍養(yǎng)老人的問題上,年輕人或許不如中年人面臨的壓力大,但是這一人群大多是獨生子女,夫妻倆上要照顧雙方父母四個老人,下要照顧小孩。越是在大城市,這種贍養(yǎng)的負擔越重。
面對同樣的問題,我堂哥的做法似乎比較值得借鑒。堂哥的父母也沒有工作,今年剛過而立之年的他,已經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從去年開始,堂哥會從每個月的工資里,雷打不動地拿出幾百塊錢為父母買一份保險。用堂哥的話說,不管是作為投資還是以后生活的保障,這一行為無疑是明智之舉。
看來,在社會壓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如何正確面對家里的“啃小族”,的確是很大一部分人需要學習和實踐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