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文昌
風云雜談
董仲舒的憂慮
文/王文昌
近日偶遇飯局,一地市級建委副主任在座。閑聊期間,此建委主任放言:我不貪不占,一年就是倒幾棟房子,就有幾百萬的進項,我還在乎別人送的幾個小錢?
我很驚訝。建委主任管著房子,他倒起房子來自然消息靈通,得心應手,順風順水,他可把開盤的價格和市場價格做一個比較,然后買進賣出,轉眼之間,就可以風生水起地成就一個百萬富翁。這很可怕,這還不包括他可以利用手中權力為那些開發(fā)商提供優(yōu)惠而得到的更大的利益空間。刑法上有非法經營同類罪,《中國共產黨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中亦有明確的“禁止從事營利性活動”,甚至“離職或者退休后三年內都不得從事與原任職務管轄業(yè)務相關的營利性活動”,但是這些東西在建委主任這里顯然都成了擺設。
與民爭利,這是為政者、為官者的大忌。上面的建委主任只是一個個案而已,其實與民爭利的事情并不少見,為了證明我們可以辦大事的決心和勇氣,動輒便是 “舉全縣之力”、“舉全市之力”、“舉全省之力”。在這背后,有多少民眾的血汗、心酸、委屈、痛苦!上行下效,國家辦大事,官員辦私事,那么建委主任倒房子也就不足為奇了。
歷史上有公儀休“拔葵毀機”的故事。公儀休做魯國的相國,看到自己家人卻在紡織布匹,大為氣憤,休了自己的妻子。在公館中吃到“葵”菜,也很生氣,跑到園子中拔掉了葵。為什么如此不近人情?公儀休有一個很嚴肅的理由是:“吾已食祿,又奪園夫紅女利乎!”意思是:“我已經吃上國家的俸祿,這些就足夠生活了。你們自己織布、種菜,那么那些專門織布的婦女、專門種菜的農民靠什么生活?這不是搶奪了他們的生計么?”
西漢著名儒學家董仲舒對此大加贊賞:“故受祿之家,食祿而已,不與民爭業(yè),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此上天之理,而亦太古之道,天子之所宜法以為制,大夫之所當循以為行也。”政府官員既然有國家的俸祿,那就不應與民爭利,即使房地產有再大的利潤空間,作為一個建委主任也不應當利用自己的職務便利在這里一馬當先,當仁不讓。
但是,這只是董仲舒的美好愿望,不是所有官員都有公儀休的覺悟的。周朝王室的衰敗,原因正在于大量的朝廷官員不注重道義卻過分追求一己私利。在董仲舒看來,自己所處的時代就更糟糕了:“身寵而載高位,家溫而食厚祿,因乘富貴之資力,以與民爭利于下,民安能如之哉!”
不論是官府與民爭利,還是官員與民爭利,結果都是社會的貧富分化日趨加劇。董仲舒不無憂慮地指出,民眾之所以辛勤勞作,就是因為難以獲取足夠的生存利益。如果為官之人還要以其富足和權力與民爭利,只會富者愈富、貧者愈貧?!案徽呱莩蘖w溢,貧者窮急愁苦;窮急愁苦而不上救,則民不樂生;民不樂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 這就是刑罰雖然眾多、雖然嚴酷,但是違法犯罪卻越來越多、越演越烈的原因了。很多民眾在政府和官員面前無力抗爭、自甘渺小,對于通過正常途徑謀生失去希望,從而走上憤怒、敵視、甚至犯罪之路。
對于這種“為官者通吃”、“贏者通吃”的現象,董仲舒異常憤慨,我們今天仿佛依然可以聽到他的嘆息聲:為什么社會演進、教化了兩千多年,非不見好,反而每況愈下?一個小小的建委主任就可以在與民爭利上游刃有余,規(guī)章制度不好用,法律呵斥不管用,那我們就得認真思考一下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了。
圖:季平 編輯:鄭賓 393758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