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新林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騰沖分局,云南騰沖 679100
長蕊木蘭(Alcimandra cathcartii Dandy),俗名黑心樹,屬于木蘭科長蕊木蘭屬,是國家Ⅰ級保護樹種。常綠喬木,高達30m,胸徑達50cm,樹皮淡褐色。幼枝密被灰黃色絨毛或無毛;頂芽長圓錐形,被白色長毛。葉革質,橢圓形、卵形或寬卵形,長6cm~12cm,寬3.5cm~6cm,先端尾狀漸尖或短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上面有光澤或兩面有光澤,側脈11-15對,纖細,不明顯,網脈細密,干時兩面凸起,葉柄長0.5cm~1.5cm,有毛或無毛,無托葉痕?;üiL約1.5cm;花被片白色,外輪長圓形,長約5.5cm~6cm,寬約2cm~3cm,內兩輪倒卵狀橢圓形,與外輪近等大。雄蕊長約3.5cm;雌蕊群圓柱形,長2cm~2.5cm;雌蕊群柄長約1cm。聚合果長3.5cm~5cm,蓇葖扁球形,莖8cm~9cm,密生白色皮孔,花期5月,果期9月~10月。產于騰沖、龍陵、雙江等,生于海拔1600m~2500m的常綠闊葉苔蘚林中,為林中上層樹種之一。長蕊木蘭四季常綠,花、果極具觀賞性,是較好的園林綠化樹種。木材黃白色或淺黃褐色,有光澤,幼樹心邊材不明顯。散孔材,管孔小,大小不一、分布較均勻。生長輪明顯,木射線,中至細。木材紋理直,結構細而均勻,硬度及強度適中。可作建筑、家具、雕刻、門窗及工藝品,是優(yōu)質用材樹種。
試驗地設于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騰沖分局曲石管理站,地理坐標位于東經98°36′04″,北緯25°13′51″,海拔高1543m。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類型,四季分明,干濕季明顯,11月-翌年4月為干季,5月~10月為雨季,年降雨量達1500mm。年均溫為15℃,極端最高溫度為32℃,極端最低溫為-3℃。
對進行場圃發(fā)芽試驗的長蕊木蘭采種母樹開展物候監(jiān)測,物候監(jiān)測設于保護區(qū)大蒿坪。具體監(jiān)測方法如下:選擇4株~6株樹干通直、飽滿、無病蟲害、屬結果盛期的健康長蕊木蘭母樹來進行物候監(jiān)測,每株監(jiān)測母樹間距均在100m以上。物候監(jiān)測每21d觀測1次,對每一株樹的繁殖器官(花、果、葉)物候期用4分制法實行量化打分(0、0.5、1、1.5、2、2.5、3、3.5、4),每一項(花、果或葉)分值總和均為4分,打分時從最少一項開始,每一物候期(初花期、盛花期、果期……)打分時要從整棵樹看它占整體4分之中的多少,監(jiān)測時至少2人打分,要從各個方位,上下左右進行認真觀測,樹干高大的運用望遠鏡。監(jiān)測人員經綜合評定后得出每一小項的物候期分值,最后把分值填入采種母樹物候觀察記錄表中。
場圃發(fā)芽實驗采用單因素隨機區(qū)組設計,比較不同儲藏方法、不同處理方法對場圃發(fā)芽率的影響。
1.3.1 試驗材料
利用育苗盤進行場圃發(fā)芽試驗, 育苗盤長62cm,寬34cm。每盤45個營養(yǎng)杯,營養(yǎng)杯直徑為6cm,高為6.5 cm;基質采用地心土。
1.3.2 采種及種子調制
品質優(yōu)良的種子,必須正確掌握采種期。采集過早,則種子尚未成熟,優(yōu)良度低,不耐貯藏,發(fā)芽率降低;采集過遲,種子散落或受鳥獸危害,降低了種子質量和數量。通過觀察長蕊木蘭的物候,其合適的采種時間在10月中旬,當看見長蕊木蘭的果皮變?yōu)榧t色或有部分開裂脫落,即判斷出其種子形態(tài)成熟,這時應抓緊時間采集種子。果實采回來放在陰涼通風處晾干,經3天~4天后蓇葖果充分開裂,種子脫出。脫出的種子立即用清水浸泡1天后,搓去外層紅色肉質假種皮。在洗種時注意剔除浮于水面的不成熟種子或癟種。經測量:;肉質果平均橫徑為0.6cm,平均縱徑為0.7 cm,肉質果千粒重為145g,種子平均橫徑為:0.4 cm,平均縱徑為:0.6cm,千粒重為67g;調制好的種子分別干藏和沙藏,以尋求最適宜的貯藏方法。
長蕊木蘭在12月~1月為頂芽形成期,2月~3月萌芽,4月~7月抽梢,上年12月至下年1月花蕾形成,2月進入初花期,3月進入盛花期, 4月末花期, 5月至9月果實發(fā)育,10月~11月果實成熟。長蕊木蘭物候曲線見表1。
表1 長蕊木蘭物候曲線
2.2.1 不同貯藏方法對出苗的影響
長蕊木蘭干藏和沙藏(含少量水分)的種子,在同一條件下播種,其開始出苗時間沙藏要早1個月左右,出苗結束時間兩種相差不大,出苗總株數沙藏比干藏多(見表2)。
表2 不同貯藏方法的出苗株數統計
2.2.2 不同貯藏方法對發(fā)芽率的影響
為了找出不同的貯藏方法(干藏和沙藏)對場圃發(fā)芽率的影響,我們播種前對種子不做任何處理,用相同基質進行發(fā)芽試驗,每一貯藏方法做4個重復。于2010年3月9日播種,播種后每隔2天澆水一次,每7天記錄一次種子萌發(fā)狀況,對先出的種子插牙簽標記。沙藏種子于4月6日開始出苗,6月15日出苗結束;干藏種子5月6日開始出苗,6月15日出苗結束。從表2可以看出,沙藏效果相對好,平均發(fā)芽率達到75%,而干藏僅有28.5%。
表3 不同貯藏方法的場圃發(fā)芽率統計
為分析不同貯藏方法場圃發(fā)芽率的差異顯著性,對試驗結果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表明,F=218.042>Fcrit=5.987,即不同貯藏方法對長蕊木蘭場圃發(fā)芽率的影響在F0.05水平上差異性顯著(見表4)。
表4 不同貯藏方法場圃發(fā)芽率單因素方差分析
2.2.3 不同處理方法對發(fā)芽率的影響
為進一步掌握影響長蕊木蘭發(fā)芽率因素,對種子進行不同的處理后做發(fā)芽實驗。分別是T1對照(采到的種子自然晾干)、T2溫水浸種(自然晾干的種子育前用50℃溫水浸種8h)、T3冷水浸種(自然晾干的種子育前用自來水浸種24h)、T4層積催芽(自然晾干的種子育前用濕沙子貯存催芽30d)。實驗采用T1-T4四種處理方法,每種處理重復5次,即R1—R5,每種處理播種數均為114粒。于2009年11月20日播種,播種后每隔2天澆水一次,每7天記錄一次種子萌發(fā)狀況,對先出的種子插牙簽標記。結果表明不同處理方法差異性顯箸,層積催芽的效果最好(表5、6、7)。
表5 不同處理方法發(fā)芽率統計
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
表6 無重復雙因素方差分析表
分析結果表明:不同處理方法對長蕊木蘭發(fā)芽有顯著影響,而重復之間的差異不顯著。
表7 t-檢驗 成對雙樣本均值分析
分析結果表明:T4與T1、T2、T3之間均有差異,T1與T2、T3之間無差異。
使用不同的貯藏方法和不同的處理長蕊木蘭發(fā)芽試驗表明,不同貯藏方法育苗對場圃發(fā)芽率有顯著影響,沙藏比干藏效果好,沙藏平均發(fā)芽率達75%,而且出苗時間可提早一個月左右。對種子進行不同的處理對場圃發(fā)芽率有顯著的影響:T1出芽率37.7%,T2出芽率42.1%,T3出芽率35.1%,T4出芽率達85.1%,T4有顯著效果。
[1]西南林學院、云南省林業(yè)廳.云南樹木圖志[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8.
[2]北京林學院主編.數理統計[M].北京:中國林業(yè)了版社,1979.
[3]沈熙環(huán).林木育種學[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