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更非 周更新
對于美麗,大人與孩子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孩子雖小,也有自己的喜好和審美,因此,有些時候,給孩子穿衣服就變成了一場戰(zhàn)爭。
不久前,一位媽媽在微博里曬寶寶穿童裝的照片,為了突出裙子的亮麗,又不至于太花哨,媽媽想搭配黑色褲襪和小黑皮鞋。以前寶寶對媽媽的搭配百依百順,但這次不同,她非要穿一雙玫紅色的洞洞鞋。
一番哭鬧之后,媽媽只得依了寶寶,沒想到由寶寶選擇的鞋子居然和衣服非常搭配,比媽媽選的黑色鞋子還要出彩。至此,母女倆關于衣著品位的爭斗拉開了序幕。
對于穿著打扮,家長總是自信滿滿地認為自己更有經驗和品位。其實,女人在沒當媽媽時并不會對兒童服裝有過多關注,所以面對童裝時,家長跟寶寶的起點一樣。童裝在設計時其實包含著兒童心理學,孩子自己的心思,家長并不能完全理解。
你不會知道寶寶突然想穿一件以前他并不喜歡的黑色夾克,是因為昨天在幼兒園里,鄰座小妹說某某那件類似的衣服非常好看。你也并不了解孩子堆里的流行趨勢。好看不好看他們會自己分辨,在幼兒園這個兒童小社會里,他們學會面對,也學會改進,從而成長出自己的審美觀。
而且,孩童時期養(yǎng)成的審美品位,往往會跟隨孩子一生。
國際知名品牌香奈兒的創(chuàng)始人可可·香奈兒,通過自己的作品所表達出的是簡約、協調,以及獨具優(yōu)雅鑒賞力的特殊品位。可可·香奈兒的母親早逝,她小時候住在修道院里,在那里,修女要求她穿著黑色的衣服,在修道院充滿回音的圓形屋頂下做縫紉。她在那里學習合宜的舉止,生活樸實嚴謹,而這些也逐漸造就了她獨特的氣質和品位。所以,當她長大成人后,甚至獨自創(chuàng)立品牌時,都與那些用羽毛、蕾絲和珍珠把自己裝扮得光彩奪目的巴黎女性形成了鮮明對比。
我們姐兒倆學服裝設計,也跟童年的經歷有關。我們的媽媽是裁縫,我們每天都能看到有人拿著漂亮的面料來我家做衣服,聰明的媽媽會用花花綠綠的布頭給我們姐兒倆拼接衣服,這也激發(fā)了我們對服裝設計的興趣。我們的爸爸是建筑師,每天都會畫圖,家里的兄弟姐妹小時候都沒上過繪畫班,但我們都擅長繪畫。這不是刻意教育和灌輸的結果,而是受環(huán)境的影響,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喜好和品位。
如果家長想讓孩子學畫畫,首先自己要感興趣,而不應覺得自己不是這塊料,卻逼著孩子接受這個所謂的興趣。你以一種怎樣的方式生活,你的人生態(tài)度如何,你是否具有良好的審美品位,都會對孩子產生耳濡目染的影響。
我們在法國學服裝設計時,同學中只有個別人穿名牌,絕大多數都穿著隨意,地攤上的二手貨、媽媽的衣服、自己縫的裙子……搭配起來有趣、好看,還能彰顯自己的個性和品位。這不是學校里教的,也不是從雜志上學的,而是從小養(yǎng)成的藝術素養(yǎng)。
每位家長都有一個義不容辭的責任,那就是教會孩子什么是品位,不要讓孩子長大了,再忙不迭地捧著時尚寶典和時尚教科書惡補。
注:兩位作者系親姐妹,同為“更”牌童裝創(chuàng)始人。
(摘自《母子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