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海,張穎輝,王洋,陳亮
(1.神華黃驊港務有限責任公司,河北 滄州 061113;2.中交第一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天津 300461)
鉆孔灌注樁憑借其適應性強、施工機械化程度高、抗震性能好等特點越來越多的應用于各類土建結構的基礎施工中。但是其施工質量受施工工藝所限常會出現由于孔徑較大、成孔時間長,土層自由面破壞導致土層應力的釋放現象嚴重,改變了地層的初始應力狀態(tài),引起地層側壓力的降低,使樁側摩阻力減小,并且泥漿過長時間的浸泡會使成樁后樁側泥皮厚度過大等現象,從而大大降低了承載力的發(fā)揮。后壓漿技術是針對鉆孔灌注樁的上述缺點而發(fā)展起來,其對提高鉆孔灌注樁的承載力、減小沉降、改善樁身荷載傳遞性狀具有顯著效果,目前已廣泛應用于各類土建施工中。
神華黃驊港三期工程包含新建24座儲煤筒倉,單個筒倉直徑40 m,高度43 m,容量3萬t,總重量約5.2萬t。筒倉位于港口軟土地基上,基礎形式采用后壓漿灌注樁,共計2860根。為保證項目實施安全、可靠,并且為驗證后壓漿技術對樁基礎承載力的提高效果以便進一步優(yōu)化設計,前期施工了6根試驗樁,通過對比普通灌注樁(2根)和樁端后壓漿灌注樁(2根)、樁端樁側復式壓漿灌注樁(2根)的靜載荷試驗結果,分析論證了后壓漿對樁基承載力的提高效果。
目前的后壓漿技術是從原有的灌漿法發(fā)展而來的,早在19世紀中期英國的W.R.Kiippe發(fā)明了用水泥漿進行灌漿,其實質是用氣壓、液壓或電化學原理,把水泥漿液注入各種介質的裂縫或孔隙,以改善地基的物理力學性質[1]。直到20世紀中期首先在委內瑞拉的橋梁建設中對樁基礎進行后壓漿處理,取得成功后逐步在各國推廣開來,逐步改進形成了現有的后壓漿技術。后壓漿技術在我國的應用始于1983年,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所在國內首先研究開發(fā)出預留壓漿空腔方式的樁端壓力注漿樁,試驗結果表明該方法效果顯著,在北京崇文門7號樓項目首次應用。之后后壓漿技術在國內蓬勃發(fā)展,目前已有16種樁端壓力注漿裝置,并且“鉆孔灌注樁后壓漿技術”被建設部定為“九五”科技成果推廣項目[2]。
近年來,鉆孔灌注樁樁端后注漿技術廣泛應用于像東海大橋、蘇通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等諸多有影響力的大型工程,不僅提高了灌注樁的承載能力,減少了沉降量,而且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后壓漿技術是指在鉆孔灌注樁成樁后對樁底、樁側實施壓力灌漿,其加固效應包含兩方面:一是加固樁底沉渣和樁身泥皮;二是對樁底和樁側一定范圍內的土體通過滲入(粗粒土)、劈裂(細粒土)和壓密(松軟土)灌漿起到加固作用,從而增強了樁側阻力和樁端阻力,提高單樁承載力。后壓漿加固過程具體包括[3]:
1)在向樁端壓注水泥漿時,水泥漿液是由下而上滲透的,漿液首先滲透到樁底疏松的沉渣間隙中,從而降低了樁底沉渣對單樁承載力的不利影響。
2)水泥注漿液在高壓下不斷地向受泥漿浸泡而疏軟的持力層中劈裂、滲透和擠密,使持力層的強度和變形模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3)隨著樁側壓漿的逐步進行,樁身周圍包裹的泥皮將被固化,從而提高樁側摩阻力的發(fā)揮。
本次試樁選擇在正式工程樁附近,共計6根試驗樁,樁徑均為1 m,樁長52 m,其中7號和14號試樁為普通灌注樁,5號和12號試樁為樁端壓漿灌注樁,6號和13號為樁端樁側復式壓漿灌注樁。試驗樁間距8 m,由于樁數少、樁距大,相鄰樁之間的注漿相互影響很小,可以認為是單樁注漿。靜載試驗采用慢速維持荷載法,錨樁聯合堆載法提供反力。
地質條件見表1。
表1 地質條件
2.2.1 注漿施工順序
后壓漿總體施工順序與樁基施工順序相同,單個筒倉先進行外圈樁基注漿,即倉壁下部樁基,再進行內部樁基注漿。復式壓漿灌注樁單樁壓漿順序為先對樁側進行壓漿,然后進行樁端壓漿。
2.2.2 注漿設備
復式壓漿灌注樁有3根注漿管,樁側注漿管1根,選用DN20,壁厚2.75 mm;樁端注漿管2根,選用DN25,壁厚3.25 mm。注漿設備見表2。
表2 注漿設備
2.2.3 注漿量及注漿壓力
本次試樁后壓漿水泥采用P.S.A32.5,水灰比0.6~0.7。注漿過程采取注漿量和注漿壓力雙控方法,以水泥注入量控制為主,泵送終止壓力控制為輔。注漿設計水泥用量:樁端2.4~2.8 t/根,樁側0.8~1.2 t/根。注漿設計壓力:樁端2~4 MPa,樁側1~2 MPa。注漿點距離施工樁大于15 m,壓漿流量控制在30~50 L/min,樁端注漿控制在1 h左右,實際壓漿量2.5 t,樁側注漿控制在40 min左右,實際壓漿量1.5 t。復式注漿樁端和樁側注漿時間間隔24 h以上。
2.2.4 靜載試驗
普通灌注樁預估承載力為7600 kN,樁端后壓漿灌注樁預估承載力為10000 kN,復式后壓漿灌注樁預估承載力為11000 kN,加載采取按其預估承載力的10%為一級,直至達到破壞條件終止試驗。
試驗過程中,7號,12號,13號,14號試樁過程較為順利,5號和6號試樁分別在加載至14000 kN和14300 kN時,錨樁最大上拔量達到18.01mm和17.85 mm,并且呈現加速上拔趨勢,無法維持荷載。經多方討論研究后,決定實施錨樁聯合堆載法提供反力,重新進行了第二次試驗。因此本次試驗的6根試樁共得出8組數據,見圖1[4]。
圖1 Q-S曲線
根據單樁靜載試驗結果,普通灌注樁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為4180 kN;樁端壓漿灌注樁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如7000 kN;樁端樁側復式壓漿灌注樁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為7700 kN。根據以上數據計算,樁端壓漿灌注樁極限承載力提高67.5%,復式壓漿灌注樁承載力提高84.2%。
1)從已有的研究結果來看,樁端后注漿提高承載力的比例總體規(guī)律是粗粒土的效果好于細粒土,以粉土和細砂為持力層的長樁和超長樁,文獻 [3]認為樁端后注漿樁承載力的比例提高30%~100%,甚至更高。由于后注漿樁載荷試驗到達極限的資料較少,所以實際的提高比例應該還要高。根據本次試驗研究的結果來看,樁側土與樁端持力層均為黏土或者粉土,靜載試驗均已達到極限荷載,由此可以得出在地質條件更好的地區(qū)后壓漿灌注樁承載力提高幅度將更大。
2)本次試驗均為單樁壓漿(樁距8 d),在正式工程中,承臺下一般為群樁(樁距(3~6)d),群樁注漿時由于漿液的擴散對相鄰樁的加固作用亦相當可觀,樁數越多,樁距越小,這種相互幫助的作用越明顯,將大幅提高注漿效果。同時群樁注漿會在樁端形成加固層,對控制沉降極為有利。因此在正式工程中,在相同工藝下,注漿效果將優(yōu)于本次試樁。
3)目前后壓漿工藝主要還是以單一的樁端注漿為主,施工較為簡便,而樁側注漿施工工藝相對復雜,在樁端注漿能滿足承載力要求的情況下一般不采取復式注漿。不過從本次試驗結果來看,復式注漿對承載力的提高效果還是顯著高于樁端注漿的。
4)JGJ 94—2008《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5]中對后壓漿灌注樁承載力計算給出了詳細的計算方法,結合本工程,注漿側阻力增強系數取1.7,注漿端阻力增強系數取2.4,根據其公式計算得出本工程后壓漿灌注樁極限承載力為14591 kN,與實測值相比十分接近,可見規(guī)范中計算方法科學可靠。
5)關于注漿量,JGJ 94—2008《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認為樁端樁側復式壓漿漿液影響區(qū)域為壓漿面以上12 m??紤]孔隙率取40%,充填率取30%,水泥漿厚度樁端上返部分取0.015 m,樁側上返部分取0.01 m。由此計算出壓漿量為:樁端水泥用量2.826 t,樁側水泥用量1.13 t,總注漿量為3.856 t。
而根據該規(guī)范中給出的注漿量的經驗公式6.7.4計算得出的注漿量為3~3.84 t,對黏性土層取低值,對卵石、礫石及中砂層取高值。實際試驗中總注漿量控制在4.0 t左右(其中樁端注漿2.5 t,樁側注漿1.5 t),從靜載試驗結果來看經驗公式的注漿量取值偏小。
6)后壓漿技術不僅彌補了鉆孔灌注樁施工過程中的各類工藝缺陷,大大提高了樁基承載力,而且有效縮短了樁長、樁徑,從經濟方面考慮大大節(jié)約了工程成本,值得在今后的工程實踐中大力推廣應用。
[1]劉金礪.樁基綜合報告[C]//第6屆全國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1.
[2]沈保漢.后注漿技術(1)[J].工業(yè)建筑,2001(5):64-66,72.
[3]時倉艷.鉆孔灌注樁孔壁穩(wěn)定性分析及后壓漿應用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2006.
[4]黃驊港儲煤筒倉靜載試驗樁后壓漿技術報告[R].北京:建研院地基基礎工程公司,2008.
[5]JGJ 94—2008,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