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輝吳江
中圖分類號:F246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資本分化及進程不斷推進,勞資關系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總的來說呈現(xiàn)出從沖突到合作的趨勢。本文主要是從人力資本的角度對勞資關系進行分析,以人力資本產權理論為理論基礎,從人力資本產權與物質資本產權構成的“雙產權制度”這一企業(yè)二元所有權的角度,來分別對體現(xiàn)勞資關系的工業(yè)民主、三方協(xié)商機制以及爭議處理機制這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關鍵詞:人力資本產權 雙產權制度 勞資關系 積極影響
勞動和資本的關系是現(xiàn)代社會運行的最基本關系。恩格斯曾經指出:“資本和勞動的關系,是我們全部現(xiàn)代社會體系所圍繞旋轉的軸心”。只有勞動者的利益和相應的社會地位得到保障,勞資關系和諧穩(wěn)定時,勞動的質量和效率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才能創(chuàng)造出和諧社會所需要的物質基礎。曹超(2008)認為,非公有制企業(yè)內勞資之間的矛盾已經不再是表層的、暫時的、僅涉及福利和待遇的矛盾,而是更多地開始觸及到深層的、長遠的利益博弈,在更大層面上牽涉到人本身和制度的問題。勞資矛盾具體表現(xiàn)為雙方談判地位的不對稱、契約的不完全性和產權的模糊性三個方面。人力資本是影響勞資關系的一個重要因素,在這以前,人力資本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其對勞資關系的影響自然得不到重視,隨著人力資本影響力的愈發(fā)增大,其地位也日益提高,在和諧勞資關系構建中發(fā)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人力資本的提高能夠改善勞資雙方談判地位的不平等狀況,處于弱勢的勞動者一方能夠通過提高自身的人力資本來提高自己的討價還價能力,提高自己的地位。同時,對人力資本產權理論的重視與研究,能夠促進人力資本產權的實現(xiàn),使人力資本持有者與物質資本持有者擁有同樣的地位,使得勞動與資本一樣都能獲得企業(yè)的剩余索取權,這樣就能夠緩解相互對立的勞資關系,使勞資關系趨于合作與和諧。
人力資本產權與物質資本產權構成雙產權制度,本文從人力資本產權與物質資本產權構成的雙產權制度來分析人力資本對勞資關系的影響。
人力資本產權的內涵與雙產權制度的產生
在我國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勞動和資本的關系問題就顯現(xiàn)出來。人力資本理論引入我國后,我國學者從人力資本理論出發(fā),發(fā)展出人力資本產權理論,并將企業(yè)理解為人力資本所有者和物質資本所有者的產權交易契約,兩種產權的所有者都在追求其產權價值的實現(xiàn),即對剩余價值的索取權,認為人力資本所有者和物質資本所有者(也就是一般所說的資本家)同樣具有索取剩余價值的權利。只有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合作的雙產權制度(張秋惠、于桂蘭,2010),才能在企業(yè)中實現(xiàn)共贏。
(一)人力資本產權的內涵與特征
人力資本就其本質而言是體現(xiàn)在勞動者身上的智力、知識、經驗、技能和健康狀況等等。如果說勞動者本身是有形資源,那么體現(xiàn)在勞動者身上的智力、知識、經驗、技能和健康狀況等就是無形資源。則可對人力資本產權作如下定義:人力資本產權是指對勞動者在社會化大生產中所體現(xiàn)出的無形資源的所有、使用、收益及處置等權力,它是人們圍繞人力資本而形成的經濟權利關系。
和產權(科斯等,1994)的概念一樣,人力資本產權也是反映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其實質是由于人力資本的存在而引起的人們相互之間的關系。人力資本產權和物質資本產權在企業(yè)中共存,人力資本和其他物質資本一樣,也可以獲得剩余價值,而對人力資本產權的界定使人力資本的所有者獲取剩余有了依據(jù)。人力資本產權同產權一樣也是一組權利束,具體包括人力資本所有權、占有權、支配權及使用權,其中所有權即人力資本的歸屬問題是人力資本產權中最根本的權利,它決定了其他三項權利。擁有支配權的主體可以決定誰來使用、什么時候使用以及使用人力資本的地點,使用權是指人力資本所有者或經授權使用者在一定范圍內以一定方式使用人力資本的權利。人力資本的每一項產權同樣由權能和利益組成。
人力資本產權具有可交易性的特征。人力資本產權的可交易性是指人力資本產權可以在不同主體之間轉手和讓渡的性質。與物質資本產權的交易相比,人力資本產權的交易只能是部分產權(使用權)在部分期限(契約期)內的交易,人力資本產權的所有權是不能進行交易的,只能屬于載體個人所有,所交易的產權在契約期結束后自動合法地回到所有者手中。人力資本的可交易性是人力資本流動的前提條件,在利益的驅動下,人力資本載體會自動流向收益更高、效率更高的部門,從而實現(xiàn)人力資本的有效配置,進一步促進勞資關系雙方的制衡。
(二)雙產權制度的產生
在人力資本理論興起及受到重視之前,市場經濟中的產權制度都是物質資本產權主導的“單一產權制度”。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私有制和雇傭勞動。勞動力所有者與生產資料所有者的分離狀態(tài),使生產資料所有者不得不通過購買勞動力的方式,將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新價值;而勞動力所有者要生活下去,也必須出賣勞動力。勞動力使用價值的特殊性,即不僅能生產出自己的價值,還能為資本家創(chuàng)造出剩余價值,它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所在,也是勞動價值理論的核心所在。
在工業(yè)革命至今的悠久歷程中,物質資本始終占據(jù)了經濟發(fā)展的核心地位。在過去的兩三個世紀中,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廠手工業(yè)向機器大工業(yè)過渡的階段,是以機器生產逐步取代手工勞動,以大規(guī)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毫無疑問,在這場革命以及隨后的工業(yè)經濟時代中,物質資本始終是經濟發(fā)展的推動力量,人力資本的力量還未興起,誰掌握了物質資本誰就掌握了經濟發(fā)展的命脈,這種影響一直延續(xù)至今。與此相對應,物質資本所有者即資本家一直都是經濟發(fā)展的推動者,也是經濟中剩余價值的完全剝削者,人力資本所有者即勞動者完全不能獲得該剩余價值,其產權制度是一種資本獨占利潤、“見物不見人”的產權制度,在本質上是單一的和不平等的物質財產產權制度。所謂“單一”就是只承認物質財產的產權,不承認人力資本的產權。所謂“不平等”就是這種制度剝奪了人力資本的所有權,“物權”凌駕于“人權”之上。因此,這種產權制度“見物不見人”。在這種產權制度下,憲法規(guī)定了“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但沒有承認人力資本是勞動者的私有財產,更沒有規(guī)定勞動力這種勞動者的私有財產,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只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這種“見物不見人”的產權制度也是廣泛存在的,可以說迄今為止,大部分雇傭勞動中的產權制度都還沒有實現(xiàn)“物權”與“人權”的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