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傳棟
故鄉(xiāng)是黃河故道里的一個名為棲鳳樓的村莊。記憶中村南有一面積不小的水坑,每當雨季,那里就有大量的魚蝦。不知是野生的,還是誰栽的。水坑邊瘋長了大片大片的蘆葦。母親說蘆葦會洇,有一棵就套洇一片、洇一坑。
每年開春,那片碧綠的蘆葦蕩,都會引來眾多的蘆鶯、布谷和一些不知名的烏兒。小時的我們常常結(jié)對進入蘆葦蕩里去找蘑菇和烏蛋,提著小筐穿被在葦叢中,從不感覺害怕。這里的水不是很清澈,但水中的蘆葦依然挺拔,一根一根密密地挨著。看不到有什么疏離。忽然,蘆葦深處傳來了水鳥清脆的鳴叫聲,給寧靜的蘆葦蕩增添了幾分熱鬧。有人說,這種水烏就是《詩經(jīng)》中所提到的“雎鳩”,“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速”。是傳說中癡情的愛情鳥。
我看到一只水鳥在一根蘆葦?shù)捻斏摇霸钡亟兄?,蘆葦顫顫悠悠地晃來晃去,不知是鳥在風中舞蹈還是蘆葦在風中舞蹈。也許,一根蘆葦不算什么,似乎軟弱得不可想象。腹中空空,不成棟梁。而一根根蘆葦連接成片時,就能支撐起一片綠蔭。鹿護生靈。于是,蘆葦所在的地方就變成了風景——風,有了琴弦:鳥,也有了家園;荒野,有了生生不息的生機和活力。
故鄉(xiāng)的這片蘆葦蕩,栽滿了我無數(shù)充滿童貞的快樂回味。那時看京劇《沙家浜》,聽那“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的賞心,“朝霞映在陽澄湖上,蘆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的悅目。心中升起的是小船“吱吱呀呀”穿行在蘆葦迷宮中的瀟灑和愜意。我和小伙伴們,拔一棵粗壯的蘆葦,三折兩疊,就能交織成五角星。手拿著五角星唱《閃閃的紅星》,我們仿佛就是小英雄潘冬子。選一棵稍細點的蘆葦,借助葦葉捆扎,就能做出一把小巧的手槍。持了手槍,口中模仿子彈射擊聲,葦岸邊頓時硝煙四起,我們仿佛就是沙家浜蘆葦蕩里的新四軍。
深秋,大片大片的金燦燦的葦稈上,搖著一目團蘆花。風起時,遠遠望去。蘆葦叢像一片波濤起佚的海洋,葦絮飄飄,白霧茫茫,那才是如火如萘的意境。我和小伙伴們小心采來團團蘆花,等寒冬到來,把它墊在棉鞋里,既保暖又細軟,再冷的天,腳也感到暖暖的。秋后是蘆葦收獲的季節(jié)。那滿目的蘆花與天上的白云融為一體。綿延至月光不能觸及的地方,也依舊潔白,充滿蓬勃的張力,然后在冰冷的純潔里面畫上生命的句號。
常常感動于站立的蘆葦。它們?nèi)缱杂傻木`,獨守著灘涂泥淖淺岸上的一方瘠土,蒼翠而來,蕭條而去。細弱纖瘦的筋骨傲然挺立。潔白輕盈的蘆花自由飄蕩。在遠離世俗的淡泊中,蘆葦以其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詩意一縷縷地挑亮,而密嘧的蘆花則如一片片燦爛的微笑,將野地的清苦和寧靜濃縮成永恒的沉默。獨自守候著那份平凡中不屈不折的高貴。芊芊蘆葦。在淤灘上扎根。無拘無束;在泥淖里生長,蓬蓬勃勃。西方一先哲說:“思想形成人的偉大,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钡椒驳奶J葦卻在那樣的柔弱中煥發(fā)出無窮的韌性,那種連自已都意識不到的堅韌。就如同我可悲可嘆又可敬的鄉(xiāng)親,默默地守著那一片黃土,種植殷切的希望,收獲著坦然的幸福,靜靜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著飄渺無依的幸福。
故鄉(xiāng)那片蘆葦,一定是從《詩經(jīng)》中走采。不然,怎么有一個浸透詩意的名字“蒹葭”呢?故鄉(xiāng)那一灣蘆葦,一定是從《勸學》中走來。不然,人們怎么依然愛用葦苕系巢比喻身處危境呢?真想乘一葉扁舟,去聽故鄉(xiāng)那片蘆葦?shù)驼Z,去看蘆纓搖曳,去看清蘆花飛向了何方……
詩人戴望舒說:“故鄉(xiāng)的蘆花開的時候旅人的鞋跟粘著征泥。”
我離家很久,那片蘆葦也早已銷匿。但蘆花飄飛時,裊裊蘆葦搖心際,茸茸雨絲弄春晴。那綠綠嫩嫩的葦葉。就會在我心灣里爭先恐后地伸展。逶迤成一片翠綠搖曳的云……
過年,對于很多人而言,最大的期盼是:又可以回到故鄉(xiāng),回到心靈出發(f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