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士兵
每一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充當(dāng)自己家庭倫理劇的主角。到人生謝幕的時候,很多人或許會叩問,在人生某個時刻,人性為何會出現(xiàn)淪喪與泯滅?
11月14日,就看到三條新聞,都與親情倫理有關(guān),都在顯現(xiàn)人性淪喪的殘酷。
第一幅畫面。在南京街頭,一個老漢,穿著舊夾克、臟兮兮的牛仔褲,操著一口外地方言,胡亂揮動著扁擔(dān),不停發(fā)泄內(nèi)心的悲憤。旁邊,是拉鏈壞了的編織袋。老漢姓張,舉全家之力,供養(yǎng)了兒子考上南京的大學(xué),兒子畢業(yè)后,留在南京娶妻生子,成家立業(yè)。
張老漢從湖北老家來到南京,想進(jìn)兒子家,去看看孫子,被兒子嫌棄太寒酸,怕丟人不讓進(jìn)家門。那一刻,老人當(dāng)街下跪,老淚縱橫,最后含恨決定連夜趕回老家。曾經(jīng)望子成龍,卻哪曾想到成龍后的孩子做不回人。
呼喊著“救救孩子”的魯迅,留下過一句經(jīng)典名言——“自己背著因襲的重?fù)?dān),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張老漢以前一定覺得,相較于他那貧困的鄉(xiāng)村,在南京上學(xué)成家的兒子,是到了“光明的地方”。
光明到底在哪里?現(xiàn)在張老漢一定明白,不在城市的美輪美奐,燈火璀璨,而在人性的光亮溫暖。兒子的人性迷失,不顧親情倫理,讓他跪倒街頭哭訴,那一刻,他同樣在吶喊著“救救孩子”。他的孩子是成年人,但沒有成人。
需要拯救的人性,又何止這個人,又何止這個人生階段。
接著來看第二幅畫面。還是在南京街頭,一名十四歲的少女小靜,當(dāng)街對自己親生父親連扇十余個耳光,拳打腳踢,跳起來飛踹,父親一直沒有還手。原來,小靜認(rèn)為父親過于嚴(yán)格的管制讓她失去自由,痛恨之下,對父親大打出手。那一刻,少女小靜的人性,沉淪在無邊的黑暗中。
乖戾嬌縱的背后,小靜也有少年坎坷。木然挨打的父親,早年離婚,四處打工,讓小靜被迫輟學(xué),跟著他漂泊異地,居無定所。在很多人看來,他是一個失敗的父親,沒將孩子送到“光明的地方”。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問題是,這個父親,同樣也有委屈無奈。在生活面前,在人生面前,誰敢說自己就是成功的?讓女兒輟學(xué)的父親,與將兒子送進(jìn)大學(xué)的父親,失敗與成功的區(qū)別,不過就在于世俗的功利判斷,與人性無關(guān)。他們沒能將孩子送到人性的光明地帶,同樣留下需要救贖的孩子。
太陽會有落山的時候,燈光也有熄滅的時刻,明亮從來離不開黑暗的襯托。生活中,總有一種失敗可能讓你淚流滿面。但生活不能靠盤點委屈繼續(xù),個體任何時刻偏離人性,都會制造一種罪惡,給人性光亮遮蔽了一塊蒙眼布。
以第三幅畫面為例。福建“80后”少婦陳某趁著丈夫睡覺,去浙江見情人,為湊夠路費,竟將僅兩歲的親生兒子賣掉,與情人汪某住到一起。經(jīng)警方解救,離家二十多天的孩子才重回父親懷抱。少婦賣子見情夫那一刻,人性徹底泯滅,很可能會給孩子未來種下人性罪惡的因子。
拯救泯滅的人性,離不開社會與國家,離不開制度與法律。但不論是不允許父親進(jìn)門的兒子,還是販賣孩子的母親、痛打父親的孩子,在那一刻,他們其實都擁有避免人性泯滅的選擇空間。這就意味著,當(dāng)人們面對具體真切的“倫理情境”,內(nèi)心對親情、人性、倫理,必須擁有一種類似宗教般的虔誠敬畏。
那么多個體在某一時刻的人性泯滅,表明當(dāng)前必須重新梳理傳統(tǒng)的道德倫理,重建符合這個時代的人性文明。只有從文化到制度,串起一條線,搭起一條路,才能讓個體找到適合救贖自己靈魂的途徑,讓人性先被光明照亮。
一個理性與文明的現(xiàn)代公民,也必須看清楚什么是群己權(quán)界,必須懂得人性倫理底線。
否則,跟著時代車輪迅猛前行,人性卻不能先抵達(dá)“光明的地方”,就算走得再遠(yuǎn),爬得再高,前面很可能還是人生的黑洞與懸崖。
【原載2012年11月15日《晶報·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