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累了煩了,需要清靜清靜,是自然而然的。不過,和現(xiàn)實相對的是,內心里總有另一個自己,這另一個自己對清靜有更高的要求,總想找一個地方去隱居?!队膲粲啊返淖髡邚埑?,也許是在某一天累極了,信筆寫道:妻、子頗足累人,羨和靖先生梅妻鶴子。和靖先生就是宋代詩人林逋。每次有隱居的想法時,同樣會想到林逋,他隱居在西湖孤山,以種梅養(yǎng)鶴為趣,終生未娶。只有這樣清高絕世的人,才能寫出千古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不過羨慕歸羨慕,自己還不至于大冒傻氣地真的拋家舍子尋個地方隱居去??墒切睦锸怯幸环N慣性的,一旦有了一種遁世的思想,只要心里不痛快,就覺得還是“梅妻鶴子”好。原來是求靜一靜心的,可這樣一來,心理與現(xiàn)實的反差,陡增了不少煩惱。
《菜根譚》對古來被文人稱道的隱居閑逸表達了不同看法。隱居山林,與世隔絕,的確可以“使此心不見可欲而不亂”,達到“澄靜體”的目的,但是人生不應該以“澄靜體”為最終目標。比“澄靜體”更好的應該是“養(yǎng)圓機”,即培養(yǎng)在人世間的圓通順變的心理機制,“使此心見可欲亦不亂”,而“絕俗求清者,不為清,而為激”,由此看來,過分求清靜的人,路可能走偏了。
禪僧青原惟信經歷過一段“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空寂禪境后,沒有認定自己找到了人生至理,他樂呵呵地返身回來,對人說:“而今得個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鄙竭€是那座山,水還是那道川,可能不夠空靈,但這里充滿了人間的煙火氣息。
人生一世,不同于草木一秋,人間是脫離不了悲歡離合、功名富貴、利欲情緣、成敗得失、是非曲直的。人生的確無常,處處有糾結,苦大于樂有時也是現(xiàn)實,可我們?yōu)槭裁粗挥嬢^苦樂的比重,而不知一樂可以輕百苦呢?
回心轉意中,自己不再偏愛這類詩句,“山中無歷日,寒盡不知年”、“滿目青山春水綠,更求何地可忘機”。忘機之地就在生活里,這使人想起一首禪詩:竟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云;歸來手把梅花嗅,枝頭春色已十分。
生活在日新月異的時代,忙與累是無論如何也無法避免的,累了歇一歇,煩了靜一靜。其實節(jié)奏再快的生活也會容人歇一歇。當我們稍作停歇,伸手把過一枝梅花,此時不用去羨慕梅妻鶴子的林逋,只要放到鼻子下面嗅一嗅,就能聞到生活的芬芳。能嗅出生活芬芳的人,四季都有花開。
(編輯 月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