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代大概是最不知道怎么教小孩的一代,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在那么短的時間內(nèi),不過就是二三十年的時間,從我們的父母跟我們相處,到今天我們跟我們的小孩相處,時代改變了多少、社會改變了多少?父母的角度改變了多少?父母跟小孩的關(guān)系,過去認為很多理所當然、天經(jīng)地義的事,可以講什么不可以講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好像都變成了另外一回事。
當我們有了小孩,當我們面對小孩的時候,突然之間我們都變成了預(yù)言家,小孩拿起筆來畫了幾筆,畫完,你心里高興得不得了,覺得他將來是大畫家。小孩開始寫字,寫了一篇作文,你就想將來他一定是個大作家。每次看到小孩,我們的思想突然之間就會投射到很遠的未來。我開始當爸爸的時候,心情也是這樣。所以在女兒兩歲多的時候,覺得好像自己應(yīng)該整理一下,我打算寫“給女兒的十二封信”。十二封信,十二個題材,基本上整理了我自己在當時認為最重要的十二件事,那么當她15歲的時候,她會知道爸爸怎樣看待她,希望她變成什么樣的人。這個書大概寫了快一半,我放棄了,這個大概是我二三十年寫作生涯中放棄的最決然的書。為什么呢?因為這個孩子是一個現(xiàn)實的孩子,她每天在生活當中都跟我互動,而每次寫作的時候我腦袋里面想的是未來的孩子,到后來自己覺得沒有這個道理,我與其花這個時間告訴未來的孩子該怎樣,不如把這個時間用到現(xiàn)在,跟孩子玩。
本來放掉就放掉了,可是到了孩子一點一點長大,等她到了小學(xué)三年級放暑假,也就是2008年的夏天,我卻重新想要為她寫一本書。那個時候有幾件事情連續(xù)發(fā)生。一是我發(fā)現(xiàn),自己對于小學(xué)三年級發(fā)生的事情已經(jīng)記得非常非常少了。我跟女兒聊天,講了很多她小時候的事情,發(fā)現(xiàn)她也已經(jīng)在遺忘當中了,我就覺得我可以幫她記錄下來。這是我開始寫《我想遇見你的人生》這本書一個很重要的動機。
還有一件事情,我自己的父親去世。這當然是生命當中很大的一個沖擊,我很深刻地感覺到女兒不認識她的祖父,在她成長的過程中跟祖父的關(guān)系沒有那么密切;還有一個我覺得更嚴重的問題,是我發(fā)現(xiàn)我也不太知道要怎么樣跟女兒說,我的爸爸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無可避免我會不斷地在想,我父親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到底是以一種什么樣的方式在教育我?我回想到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我父親最常講的一句話,他用閩南語講的,翻譯成普通話就是說“這種事情如果不會自己想的話,一輩子沒有機會,一輩子沒有希望”。通常都是我犯了錯,媽媽快要處罰我的時候,我爸爸會制止我媽媽,他會講這句話。小時候不會有很深的感受,到了這個年紀感受非常深。你教小孩不是要教他做什么,而是要教他學(xué)會為自己想,學(xué)會自己想。
回頭再想,我有時候會苦笑地說,我父親剝奪了我成長當中很多的樂趣。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情是,我高中時非常叛逆,在一個男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叛逆一個很重要的標志就是抽煙,偷偷抽煙,我大概是國中三年級開始抽煙的?;仡^想想,那個時候偷偷抽煙是很無聊、很麻煩的事情,在家里抽煙,要等到爸爸睡覺、把窗戶打開、打開電風(fēng)扇、坐在窗口吸口煙,往外面吹,抽完煙以后大概吹個十五分鐘沒有味道了關(guān)窗戶,冬天也是這樣。有一天我回家,只有我爸一個人在,他在客廳里面看報紙,我爸平時不太講話,他把我叫過去,抬頭看我,完全沒頭沒腦,用閩南語講了一句話,說:“小心一點,棉被不要燒了?!敝v完以后他就繼續(xù)低頭看報紙。我愣在那里,不知道他在講什么,后來到了房門口我明白了,他知道我在抽煙,他就是要告訴我說他沒有打算管我抽煙,他只是說你要負責(zé),你不要把棉被燒了,不要把家燒了。然后我就不想在家里抽煙了,沒有樂趣,一點樂趣都沒有。
在成長的過程中,大人會給我們很多的答案。所謂叛逆,最大的姿態(tài)就是大人一定要塞這個答案給我,我就越是不要這個答案,可是每一次我都沒有嘗到叛逆的快樂。
當我在想給女兒寫十二封信的時候,我以為我當然知道要怎么做一個父親,我想要把女兒培養(yǎng)成一個什么樣的人,那是一個很自信的父親??墒堑鹊轿议_始寫這本書的時候,最后書名變成《我想遇見你的人生》,我就變成了一個很沒有把握的爸爸,面對一個真實的生命,她越來越有自己的個性和想法,我的感覺、態(tài)度完全是180度的逆轉(zhuǎn),我甚至可以倒過來說,我干嘛要弄清楚我要做什么樣的爸爸,太多太多的事情不是我能決定的,或者是不應(yīng)該由我決定。
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對于跟孩子相處的前提有了不一樣的想法,不一樣的反省。在臺灣,我曾經(jīng)跟十幾歲的孩子說,我敢跟你們打賭,有兩句話爸媽常常跟你們講,一句是:“這件事不是早就跟你說過了嗎?”另外一句話是:“我們這是為你好?!?/p>
這件事情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稀松平常,為什么父母總是跟孩子這樣說?這后面牽扯到一個有問題的假設(shè):因為我是爸爸媽媽,所以我講的什么話,我的孩子就一定會聽進去,而且聽到了就會做。
我在跟女兒相處的過程中,類似這種很根本的東西,我在反省,或者是她在逼我反省。為什么我們會經(jīng)常在跟孩子說“這事我早就說過了”和“我這是為你好”,這里面都有非常根深蒂固的對于父母的假設(shè),代表著我們認為我們完全理解孩子是怎么一回事,完全知道他會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我真的很感謝我的女兒,因為女兒一天到晚給我各式各樣的驚奇,我每天跟女兒相處最大的樂趣是她一直會展現(xiàn)出來我不知道的或者無法想象的那一面。
有一件事情我印象深刻。有一天接女兒放學(xué),她說今天學(xué)校寫作文,題目是生活中最快樂的三件事。我就問她說你寫了什么。她很敷衍。我又問她說,那如果老師出的題目是生活中最痛苦的三件事情,你會怎么寫?
我為什么會問女兒這個題目?因為我女兒是個學(xué)音樂的小孩,學(xué)音樂最早是我跟她媽媽決定的,她4歲的時候我們開始送她去學(xué)鋼琴,我的立場其實很簡單,我自己小的時候?qū)W過音樂,所以我很清楚地知道,擁有演奏音樂的能力是一件多么快樂的事情,是一件多么過癮的事??墒钱敃r把她送去學(xué)音樂之后,我有一種最大的焦慮,就是我不太知道她是不是真的喜歡音樂,還是因為是我們幫她做的決定,她習(xí)慣了。
小孩會自愿、快樂地練琴,誠實地說,我沒有碰到過一個,快樂不在練琴上面,快樂是因為習(xí)琴擁有的能力,這是兩回事。我女兒也不喜歡練琴。我們在車上聽音樂,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她在后面深深嘆了一口氣,那時候大概10歲了,她說爸爸我最大的夢想……我說是要會彈柴可夫斯基,她說不是,是不練琴就會彈柴可夫斯基。所以那段時間我在焦慮,我很想知道她到底喜不喜歡音樂。我問她生活當中最痛苦的三件事情,其實是想知道練琴排第幾位,我想無論排在第幾位,練琴一定在其中??墒撬髞斫o我的答案,超乎我的想象。
她說第一件事情,我最討厭別人叫我楊小妹。更討厭人家問我,你爸爸是楊照,你怎么會姓李呢?我的筆名叫楊照,我的女兒跟我本來的姓,姓李。她說怎么會有這么笨的問題呢?第二件討厭的事,你跟媽媽一起催我,你們每天講得最多的話是:你可不可以快一點,趕快。我們兩個都是急性子,而女兒非常慢。第三件討厭的事,為什么每一個老師都問我你不是楊照的女兒嗎?為什么你不會寫作文?我女兒完全不會寫作文。你讓她把一個句子、一個段落好好寫完,對她來講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我一輩子最喜歡文字、閱讀、寫作,她媽媽年輕的時候也主修文學(xué),為什么我們兩個生出來的小孩不會寫作文?但是事實就是如此,我必須要承認。我應(yīng)該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來對待?如果我們用那樣的態(tài)度:“我不是早就跟你說過了嗎?”“我這是為了你好?!蹦敲次乙欢ǚ浅=箲]地對女兒說,你一定要學(xué)會寫作文,你怎么可以不會寫作文呢?但是她就是不會,而我必須接受。
在跟孩子相處的過程當中,最過癮的一件事是重新去認識他。每一天都覺得我知道什么對你是最好的,這樣的父母是好父母,但這樣的父母太辛苦,自己辛苦,孩子也辛苦。你自己為什么辛苦?因為很怪,如果你要當這樣的父母,你永遠看到的都是孩子的缺點和孩子不符合你想象的那個部分。
希區(qū)柯克是電影史上準備工作做得最好的導(dǎo)演,他每次拍戲之前,做非常仔細的分鏡,每一個鏡頭他都寫過、畫過,所以希區(qū)柯克最大的痛苦是戲一開拍,他的樂趣就結(jié)束了。每一樣?xùn)|西預(yù)先都想好,拍戲就是執(zhí)行預(yù)設(shè)程序。我們常常把每一個步驟都預(yù)先想好了,看著孩子按照自己已經(jīng)寫好的劇本來走。其實,這樣你就不會看到這個孩子真正最快樂的地方、他真正最有能力的地方。他這個臺詞背錯了,這條路走錯了,你看到的永遠是很多錯誤,你把每一天跟孩子互動交往的時間全部花在矯正錯誤上了。我自己的一點點經(jīng)驗是,只要我們稍微冷靜一點點,真的有不一樣的選擇。我的孩子教我最重要的事情是謙虛。你去欣賞孩子跟你原來預(yù)想不一樣的東西,回過頭來可以讓你看到你自己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我們走向中年,開始往老年走。很多怕老的朋友說,明年我50歲了,再過5年,我55歲了,我說不是這樣想的,明年孩子15歲,再過5年,孩子20歲,我一點不怕老,我從來不會想阻止或者延緩時間的來臨,因為我多么好奇,我想知道我的女兒明天會彈出什么樣的音樂,我好奇她20歲的時候會長成什么樣的人,我不斷地好奇,所以時間的來臨我覺得非常劃算、非常值得。
(海藍摘自《博客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