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文 王 霆 紀艷華
(河北省廊坊市人民醫(yī)院,河北 廊坊 065000)
混合痔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手術是治療混合痔的重要方法,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肛門功能,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筆者應用齒狀懸吊固定術加中藥熏洗治療混合痔,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8年2月至2010年1月廊坊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混合痔患者110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57例,男性 29例,女性 28例;年齡 19~72歲,平均 43.07歲;病程 2~26年。其中單個混合痔4例,多個混合痔32例,環(huán)狀混合痔21例;對痔進行分期,Ⅲ度痔36例,Ⅳ度痔21例。對照組53例,男性28例,女性 25例;年齡 21~70歲,平均 42.02歲;病程 2~24年。其中單個混合痔3例,多個混合痔31例,環(huán)狀混合痔19例;對痔進行分期,Ⅲ度痔33例,Ⅳ度痔20例。兩組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患者術前用溫生理鹽水100 mL加開塞露60 mL灌腸后,采用0.75%利多卡因20 mL骶管麻醉,取改良左側臥位,常規(guī)用碘伏消毒肛周皮膚和直腸,手法擴肛至2~4指,先于脫垂痔核上極2~4 cm處,縱行鉗夾脫垂粘膜0.5~1.0 cm,用2-0可吸收線斜行“8”字縫扎,如黏膜懸吊不滿意,可于結扎點上方1~2 cm再次縱行縫扎直腸黏膜,然后行內痔懸吊縫合,于內痔核上方約1 cm處進針,斜向下達痔核上1/4出針,“8”字縫合,深達粘膜下層,向上方牽拉痔核,于痔核上方結扎,各痔核結扎點之間呈齒狀,避免在同一平面操作。各象限痔核結扎完畢,檢查外痔情況,于外痔突起明顯部基底做“V”形切口,徹底剝離靜脈團,創(chuàng)面開放引流。治療組于術后加用中藥熏洗,藥用芙蓉葉30 g,蛤蟆草30 g,五倍子15 g加水1500 mL煮沸后,文火煎煮15 min,然后將芒硝15 g,冰片2 g加入湯液中將其溶化,先用蒸氣熏蒸患處,待水溫適宜時,將肛門浸入藥液中坐浴約20 min。術后第2日開始,每日1劑,早晚各熏洗1次。對照組于術后第2日開始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坐浴,每日早晚各坐浴1次。兩組均于術后第3日記錄肛門疼痛、肛緣水腫及患者首次排便后出血情況,術后2周統(tǒng)計療效。
1.3 療效標準[1]治愈:癥狀及陽性體征消失,痔核消失。好轉:癥狀體征均明顯改善,痔核縮小。無效:癥狀及體征均無變化。兩組術后疼痛以需服止痛藥為標準,術后出血指排便后傷口滴血,
2.1 兩組療效比較 見表1。治療組治愈率高于對照組 (P<0.05)。兩組平均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2.2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見表2。治療組在術后疼痛、水腫、出血方面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比較(n)
“肛墊理論”認為,痔的治療應盡可能保留肛墊組織[2],減少對肛管解剖結構的破壞,保護肛管的生理功能。由于肛門局部解剖、生理、病理的特殊性,手術損傷可導致血液循環(huán)障礙引起水腫,炎癥介質的釋放則可加重病灶處的缺血缺氧,使蛋白質合成緩慢,分解加速,延緩切口的愈合,并可產生傷口出血、疼痛、肛門狹窄等并發(fā)癥,影響其術后康復。齒狀懸吊固定術操作面主要位于直腸及外科肛管,保留了齒線區(qū)感覺上皮,減少了對肛管的損傷,手術各結扎點間呈齒狀分布,避免在同一平面操作造成肛管狹窄。通過采用可吸收縫線斜下方縫合,阻斷了痔上動脈對痔區(qū)的血供,斜形縫合與縱行結扎直腸黏膜,使肛墊及肛管直腸黏膜上移復位,可保持肛管的通暢性,從而維持正常的排便功能;可吸收線產生的無菌性炎癥,促使被懸吊的內痔及痔上黏膜纖維化,達到與腸壁粘連固定,加強了痔核懸吊效果。
中醫(yī)學認為,痔的發(fā)生多因熱毒蘊結,瘀血阻滯而成。手術可致筋肉損傷,氣滯血瘀,經脈運行受阻,故肛門部腫脹疼痛。濕熱下注,熱傷脈絡,血溢脈外而見創(chuàng)面出血。中藥熏洗先熏蒸,后坐浴,既可借藥力與熱力的作用使局部腠理疏通,氣血流暢,又可清潔創(chuàng)面并使藥物的有效成分直接作用于患部[3]。方中選用芙蓉葉涼血解毒,蛤蟆草清熱利濕,五倍子收斂止血,配以芒硝消腫軟堅,冰片涼血止痛,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燥濕止血、消腫止痛之功。研究表明,芙蓉葉、蛤蟆草、五倍子具有高度的抑菌活性。此熏洗方劑能有效改善傷口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祛腐生肌,抗菌消炎,減輕傷口水腫滲出,促進傷口的肉芽生長,縮短愈合時間。因此,齒狀懸吊固定術與中藥熏洗結合應用,在減輕或消除術前癥狀的同時,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使患者能快速恢復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是混合痔理想的治療方法。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32-133.
[2]張東銘.痔的現代概念[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1,4(1):61.
[3]周小龍.中藥熏洗法在肛腸科中的運用[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05,17(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