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曉德
十年前的12月11日,面對中國獲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喜訊,人們歡呼雀躍,將其與申奧成功、中國足球進入世界杯賽并稱為當年的“三大盛事”;有人則憂心忡忡,因為不知道國門洞開之后中國經濟將向何處去,那些勞動密集型企業(yè)又將遭遇怎樣的沖擊。
十年之后,該來的都已經來了,全球化下的中國經濟不僅沒有垮掉,反而愈發(fā)顯出一種“與眾不同”的景象。十年間,中國經濟經歷了哪些變化?未來十年,入世紅利還會有多少?下面是有關專家學者對中國入世十年發(fā)展歷程和中國經濟未來之路的解析。
2011年席卷歐洲的債務危機,讓世界齊刷刷地將目光轉向了中國。這與兩年前全球遭遇金融危機時的情形何其相似!指望中國拯救世界顯然并不現(xiàn)實,但這個現(xiàn)象卻明白無誤地彰顯出今日中國經濟在世界的重要地位。
中國經濟十年間的變化到底有多大?從商務部長到專家學者,說得最多的就是這樣一組數(shù)據(jù):中國從入世之初的世界第九大經濟體快速成長為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和世界第二大貿易國。GDP從2001年的11萬億元人民幣增至2010年的近40萬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超過10%。而世行數(shù)據(jù)顯示,2010年中國經濟增長率超過10%,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5%,連續(xù)兩年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第一引擎。
據(jù)財經專家吳曉波考證,“中國制造(MadeinChina)”這個詞是2001年之后才真正走紅的。2001年之后的中國,因加入WTO帶來的大量訂單,令中國制造繁榮一時,成群結隊的中國農民涌入長三角、珠三角。低廉的勞動成本使得“中國制造”的產品行銷全世界。如今,從美國人的被子到意大利人的皮鞋,從俄羅斯人穿的衣服到科特迪瓦人使用的餐具,幾乎都能發(fā)現(xiàn)“Made in China”的影子。
十年間,中國真正成了世界工廠。而當大量商品涌入他國時,也引來了貿易保護的爭議,所以就有了溫州鞋在西班牙遭焚燒等極端事件的出現(xiàn)。2009年11月,“中國制造”廣告開始在美國主要媒體播放,展現(xiàn)出“中國制造,世界合作”的中國形象。事實上,中國制造也是世界分享利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工人獲利微乎其微。以蘋果手機為例,每賣出一臺iPhone,蘋果公司獨占58.5%的利潤,中國工人獲得的利潤只有1.8%。
對愛國者數(shù)碼科技公司總裁馮軍來說,2011年的秋天注定不同尋常。10月9日,愛國者電子從去年開始起訴東芝惠普侵權USB plus技術獲得初步結果,西安人民法院一審判決東芝專利侵權成立。這是中國企業(yè)在技術專利標準上第一次勝訴國際品牌。
自入世以來,中國企業(yè)遭遇的貿易摩擦有增無減,而企業(yè)的應對方式也有了顛覆性轉變,從早前面對國外反傾銷起訴的不知所措甘當沉默的羔羊,到有組織地積極應訴,再到某些領域主動出擊起訴他國企業(yè)侵權,在應對貿易保護和知識產權方面,中國企業(yè)十年內完成了三連跳。貿易保護重災區(qū)浙江、廣東、福建等外貿大省,面對頻頻找上門的洋官司,應訴率從2002年的40%提高到90%,對個別國家和地區(qū)甚至達到了100%。從害怕“狼來了”到“與狼共舞”,表明中國在全球貿易體系中不斷增加了自信。
十年前,華爾街最大的投資銀行所羅門美邦曾預言,加入WTO以后的前五年,中國將會出現(xiàn)4000萬人失業(yè),國內企業(yè)將遭到毀滅性打擊。十年過去了,當中國民營汽車企業(yè)吉利收購瑞典巨頭沃爾沃的時候,當華為、中興等通訊設備制造商把生意做到五大洲的時候,所羅門美邦當年的預言已經成為笑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絕大多數(shù)中國企業(yè)不僅沒有被沖垮,反而越來越多地開始走出國門,走向國際市場。
專家認為,加入WTO標志著中國的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這個時代的特征之一,就是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yè)大踏步地走出去。截至2010年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凈額達3172.1億美元,位居全球第17位。2010年,投資流量再創(chuàng)新高占全球當年流量的5.2%,首次超過日本、英國等傳統(tǒng)對外投資大國。
14萬元一輛的捷達,如今只要8萬元;動輒數(shù)千元的手機,如今一兩百元就能買到。這些人們習以為常的變化,卻是中國入世帶來的最顯著紅利之一。
十年內,汽車關稅從3位數(shù)降至13.4%等。入世后,奇瑞、吉利等汽車品牌得到了合法的準生證,政府不再對汽車限價,令汽車越來越快地飛入了尋常百姓家。過去十年,國產汽車年產銷也從200多萬輛增長到1800萬輛,中國一躍成為全球汽車第一產銷國。電信等行業(yè)亦殊途同歸,截至2011年9月,中國固定電話用戶數(shù)2.8億,移動電話用戶數(shù)9.5億。手機已經成為中國人生活的必備品。
不過,隨著汽車的不斷普及,擁堵也正成為蔓延全國的“城市病”之一。
當2002年1月26日,《哈利·波特和魔法石》在上海舉行中國首映式的時候,或許沒人會想到,這部美國華納兄弟電影公司的力作會見證中國文化出版業(yè)入世十年的發(fā)展歷程。入世之初,中國承諾將每年進口10部大片的數(shù)量提高到20部,壓力之下,中國電影人不得不破釜沉舟,使中國電影快速產業(yè)化。國產電影突飛猛進從2002年的100部上升到2010年的526部,年票房從2002年的不足10億元人民幣增至2010年的超過百億,增速全球第一,票房擠進全球前十。
一方面,中國觀眾可以看到全球同步上映的大片;另一方面,中國電影越來越以“大片”之姿走向全球。
“假如你有1萬美元,會選擇存在哪家銀行?”十年前問這個問題,和五年前的選項會有很大不同。
按照入世承諾,自2006年12月11日起,中國開始取消外資銀行在中國經營人民幣業(yè)務的相關限制,匯豐、渣打、花旗等在華主要外資銀行一夜之間獲得了國民待遇,而普通老百姓也有了更多的選擇。但與之前擔心的人們會把錢都存到外資銀行去。相反,經歷了“五年狂奔”的中資銀行,因不斷改善的服務和靈活的信貸產品,反而得到了更多的青睞。信用卡、按揭貸款、分期付款購物等業(yè)務方式,都成為了老百姓新的消費習慣。
“漫長的寒冬”“沉默轉型期”“反傾銷調查”“困境仍在”“深層弊端”……打開中國入世十年史,你會發(fā)現(xiàn),沒有一個行業(yè)像紡織業(yè)一樣被如此多的“灰暗詞匯”所擁抱。作為最早開放的行業(yè),紡織服裝業(yè)曾被認為將在入世后獲益最大,因為困擾多年的出口配額將在2005年1月1日壽終正寢。但沒想到的是,隨后鋪天蓋地的反傾銷調查和貿易壁壘浪潮又盯上了這個勞動密集型產業(yè),而棉價原料供應和價格的起伏、出口仍依賴貼牌為主的模式、人民幣匯率因素等,都困擾著中國紡織業(yè)的前行。
相比之下,中國農業(yè)的入世答卷亦在令人欣慰之余藏著隱憂。在糧食總產“八連增”并連續(xù)4年穩(wěn)定在1萬億斤以上。雖然農民收入連續(xù)增長,但長期以來,中國糧食供求始終處于一種脆弱平衡的狀態(tài)。以大豆為例,中國大豆進口量已占到全球大豆貿易量的60%??梢?,糧食安全未來仍將是中國農業(yè)常抓不懈的命題。
十年前,很多政府管理部門還習慣紅頭文件管理的模式,對經濟事務的介入和干預很多。而入世,首先要求政府入世。這就客觀上倒逼政府管理部門加快改革進程,逐步與國際接軌,建立開放公平的競爭環(huán)境。入世之初,就開始按照WTO規(guī)則清理不合時宜的法律法規(guī),十年間,共清理了3000多部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章,對貿易體制和政策進行了全面的調整。審批流程簡化,政策越來越透明,民間行業(yè)性協(xié)會逐漸取代半政府性質的商會……誠如美國《華爾街日報》所評述的,中國入世進口的是“全球秩序”。而在斯道勒看來,入世使中國的政策更加透明,立法和行政更加適應WTO規(guī)則,“這些都表明中國是按照國際準則辦事的?!?/p>
如果說入世十年中國的最大變化,或許可以歸為不斷與時俱進的觀念上的更新。朱基曾說,入世談判從黑發(fā)人談成白發(fā)人,最主要的原因是“很多人害怕入世”。實際上,入世十年后,保護知識產權、環(huán)保意識等當年談判時很害怕的條款,現(xiàn)在已經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