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某公司職員王某生了孩子后,由于工作繁忙,便將住在鄉(xiāng)下的婆婆李某接到北京,請她幫忙照顧孩子。婆婆的盡心盡力使王某十分感激。王某看中了一款名貴手表,當(dāng)即花了1萬多元買來,想著送給婆婆李某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墒怯X得婆婆平日里十分勤儉,可能舍不得戴,就善意地撒了一個謊,說自己只花了1000元錢,并沒有說出手表的真實價格。春節(jié)后李某回鄉(xiāng)下時,手表被一朋友看中。李某遂以1500元轉(zhuǎn)手,還以為討到了便宜。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兒女為了盡孝而編造謊言的故事可以說司空見慣。拿我自己來說,兒子知道我喜歡喝酒卻從來不買好酒,就在節(jié)日給我買回茅臺、五糧液,也說是單位發(fā)的福利,還打開瓶蓋放在飯櫥里。女兒給我買了一條550元的羊絨褲,對我說是120元。其實120元我也心疼,被好說歹說穿在身上。直到第二個冬天被一個朋友問起,朋友了解了褲子的優(yōu)越,卻怎么也不相信其價格。我馬上聯(lián)系女兒,女兒才說了實話。當(dāng)時我心里說不出是什么滋味。
兩代人消費觀念不同,父母不接受兒女奢侈之孝也在情理之中。兒女千方百計表達對父母的孝心,這與媒體不斷曝光的虐待遺棄惡行有天壤之別。雖然孝心可嘉,但是善意的說謊行為也值得商榷。老人勤儉辛勞半生,晚年應(yīng)該得到好一些的物質(zhì)生活享受。但是,他們更需要精神生活的滿足。心情舒暢,比吃好玩好還痛快。兒女為了表達孝意,用說謊的形式來強迫接受在他們看來奢侈的生活,這實際上就對老人形成了另一種意義的精神“傷害”。老人長期形成的思想意識不會輕易改變,兒女更應(yīng)該在溝通交流中潛移默化地逐步加快物質(zhì)盡孝的步伐。老人從無車到有車坐、從無表到有表戴,就一定很滿足了。給他們買豪華車、戴名貴表,他們也不會對這虛榮的滿足有特別幸福的感覺,反而會產(chǎn)生心理負擔(dān)。如果一次謊言被識破,就很容易在心里留下“懷疑一切”的陰影,使“說謊”變得更難。
前面說的那對婆媳因為善意謊言產(chǎn)生尷尬誤會屬于偶然的個例,但是同樣說明說謊盡孝的做法并不可取。畢竟,兩代人之間再有“溝”,也是最親密的人。多一些心與心的交流,“溝”總是可以填平的。一家人生活在互信互愛、水乳交融的環(huán)境里,那才是無限升值的幸福。 (山東 段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