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德國精神病研究所的睡眠研究專家進行的一系列實驗表明,人的睡眠嚴格按照每4小時一個周期的固定節(jié)律運行。人在白天有3個睡眠高峰:上午9時、中午1時和下午5時,尤以中午1時最為強烈。在這時,人最容易犯困,因而在此刻午睡也最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此,許多發(fā)達國家的學者也進行了研究,并得出了同樣的結論和共識,認為適時而得法的午睡,可以讓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提高工作效率,而且還可以舒緩心血管系統(tǒng),降低生理和心理上的緊張度,有利于預防冠心病。
不論晚上睡眠是否充足,一天之中都會想睡片刻,乃是人類正常的生理需要。如果前一個晚上睡眠不足,那么困意就會強烈到無法抗拒。事實上,世界上有些地區(qū)歷來就以午間假寐打盹為常習。某些拉丁美洲國家和歐洲國家現在仍然保持這一習慣,商店會在午間關門,菜市會在晌午打烊,以便人們小睡片刻。有人估計,全世界有將近一半人習慣于睡午覺,借此時機為身體健康充電。
那么,該如何睡午覺、何時睡、睡多久最好呢?
一是環(huán)境要安靜:上班一族有的離家遠,需在工作單位午休。于是在機關辦公室、公司寫字樓歇晌者眾多,但有不少同事利用午休時間下棋、打牌,在一片喧嘩聲中不易睡好,應避開這種環(huán)境找個僻靜處午睡。
二是時間要適度:首先,午餐后不要馬上“倒下”就睡,應在吃過午餐15~20分鐘后睡午覺。午睡時間不宜過長,最恰當的是30分鐘,最長不要超過1小時,否則就容易打亂“生物鐘”而影響正常的夜眠。
三是姿勢要適宜:午睡要“臥倒”——躺著睡。趴在桌上、靠在椅上進行午睡都不能保證午睡的質量。坐著、靠著午睡,由于體位關系,供給大腦的血液更少,會使人醒后出現頭昏、眼花、乏力等一系列大腦缺氧癥狀。趴在桌上午睡會影響兩臂的血液循環(huán),同時也會壓迫眼球,造成眼壓過高,久而久之,會使眼球脹大,眼軸增長,形成高度近視。更主要的是坐著、靠著、趴著午睡都不能使全身肌肉充分松弛,以致不能收到午睡解乏和“充電”的效果。
正確的午睡姿勢是將褲帶放松,以向右側臥、兩膝微曲為佳。這樣,既可以使心臟免受擠壓,又有利于胃腸蠕動和消化的生理活動。
四是習慣要堅持:要養(yǎng)成每天定時定量的午睡習慣,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沒有特別重要的理由,午睡就應當“雷打不動地堅持,這樣就會適應人體“生物鐘”的節(jié)拍,保證長遠的健康效果。
午睡時間雖短,但益處頗多,讓我們做做有益的“白日夢”,為生命和健康加油、充電吧!
(江蘇鹽城市建工醫(yī)院主任醫(yī)師 謝洪玉 郵編:2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