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靜
隨著抗生素的廣泛使用,耐藥菌株已成為引起臨床感染較為常見的原病菌。特別是醫(yī)院內(nèi)耐藥菌株的感染使病死率大幅增加,其治療已成為醫(yī)學上的難題。隨著頭孢菌素的廣泛使用,陰溝腸桿菌已成為醫(yī)院感染越來越重要的病原菌,其引起的感染,常累及多個感官系統(tǒng),包括皮膚軟組織感染、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以及敗血癥等。由于陰溝腸桿菌能產(chǎn)生ESBLs和AmpC酶,導致其耐藥情況嚴重,給臨床治療帶來了難題[1,2]。近年來臨床分離的陰溝腸桿菌對包括第3代頭孢菌素在內(nèi)的許多β-內(nèi)酰胺類抗生素存在一定的耐藥性,甚至已超過銅綠假單胞菌和克雷伯桿菌。陰溝腸桿菌既可以產(chǎn)生ESBLs,又可產(chǎn)生AmpC酶,導致其對多種抗生素高度耐藥,給臨床治療帶來困難。而依替米星為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慶大霉素C1a的乙基化衍生物,其血漿蛋白結(jié)合率為23.21%,頭孢他啶蛋白結(jié)合率為10% ~17%。本研究對依替米星與頭孢他啶治療各系統(tǒng)感染的安全性與有效性做出評價,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試驗設計 采用區(qū)組隨機化、平行對照隨機對照試驗方法。
1.2 病例選擇 患有呼吸道、泌尿道、皮膚軟組織感染的住院患者,年齡16~60歲,性別不限,征得受試者知情同意書。確認有急性感染癥狀和體征,于試驗前48 h內(nèi)未接受有效抗生素治療者。有細菌學診斷證實,細菌培養(yǎng)陽性率達到80%以上。對兩類抗生素有過敏史或有過敏反應者;有嚴重肝、腎、心臟、肺臟、造血、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嚴重損害者;有聽力障礙或前庭功能障礙患者;孕婦及授乳婦女;藥敏結(jié)果顯示致病菌對試驗藥或?qū)φ账幠退幍幕颊卟蝗脒x。為達到細菌培養(yǎng)陽性率的要求,故治療開始72 h內(nèi)細菌培養(yǎng)陰性者可不入選。
1.3 研究藥物 依替米星(杭州愛大制藥有限公司提供);頭孢他啶(悅康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給藥方法:依替米星200 mg/d,分兩次給藥,100 mg/次,30~60 min內(nèi)靜脈滴注,頭孢他啶6.0 g/d,分兩次給藥,3.0 g/次,15~20 min內(nèi)靜脈滴注。療程7~10 d。
1.4 觀察指標 根據(jù)臨床體溫的變化、癥狀和體征、X線檢查及其它客觀檢查評價依替米星與頭孢他啶的安全、有效性。臨床實驗室檢查包括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肝功能、腎功能于治療前、治療第4天、停藥后第1天及停藥后第8天檢查1次。呼吸道感染患者X線檢查于治療前、治療結(jié)束各檢查1次。前庭功能檢查包括原地踏步試驗與聽力學檢查在治療前、停藥時及停藥1周檢查1次。細菌學檢查于治療前、治療第4天、停藥后第1天及停藥后第8天各檢查1次。臨床分離離致病菌株需及時做依替米星,頭孢他啶藥敏試驗。
1.5 療效及判定標準 臨床療效判斷標準按痊愈,顯效,無效3級評定。痊愈與顯效兩組合計為有效。據(jù)此計算有效率。細菌學評定標準按病原菌消除、未消除、和再感染3級評定。
1.6 不良反應評定 按與藥物有關、可能與藥物有關、可能與藥物無關,與藥物無關,無法評價5級評定臨床反應及化驗異常與試驗藥物之間的關系,前兩者計為不良反應,統(tǒng)計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定量資料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
2.1 背景資料 本組共入選病例68例,其中進入依替米星組36例,9例因細菌培養(yǎng)陰性在72 h內(nèi)淘汰,未進行療效性評價,1例應不良反映被迫停藥,所以療效評價病例26例,不良反應評價27例,進入頭孢他啶組患者32例,4例因細菌培養(yǎng)陰性在72 h內(nèi)淘汰,未進行療效與安全性評價,1例因細菌耐藥淘汰,所以療效評價病例27例,不良反應評價28例,實驗中兩組平均年齡、平均體重、平均給藥天數(shù)與平均用藥量參數(shù)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臨床療效 依替米星與頭孢他啶治療呼吸道感染30例,泌尿道感染15例,皮膚軟組織感染9例,兩組痊愈率分別為65.4%與51.9%,臨床總有效率分別88.5%與81.5%,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細菌學評價 依替米星與頭孢他啶治療細菌性感染細菌清除結(jié)果。兩組細菌清除率分別為87.5%、74.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臨床療效比較(例,%)
表2 各種致病性感染細菌清除比較(例,%)
2.4 不良反應評價 依替米星不良反應評價例數(shù)為36例,1例用藥2 d聽力下降被迫停藥,停藥1周無癥狀,1例停藥3 d化驗BUN升高,1例停藥后化驗ALT升高,停藥1周恢復正常,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8.6%,頭孢他啶組不良反應評價例數(shù)32例,1例用藥1 d出現(xiàn)皮疹,1例用藥2 d出現(xiàn)惡心、嘔吐,1例用藥4 d出現(xiàn)Cr BUN升高,停藥1周后恢復正常,不良反應發(fā)生率9.4%。
目前,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因其抗菌譜廣,抗陰性桿菌(包括綠膿桿菌)及抗陽性球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及與其他抗生素的協(xié)同作用,目前仍為臨床上治療各系統(tǒng)感染不可缺少的一類藥物,但由于臨床應用過程中出現(xiàn)的耳、腎毒性及細菌耐藥等情況,從某種程度上限制了此類藥物的廣泛應用[3]。依替米星是氨基糖苷類抗生素中一個安全有效的抗生素,而它價格適合基層患者接受范圍,仍值得臨床單獨及聯(lián)合應用。本研究分別應用依替米星和頭孢他啶治療細菌性感染,兩組臨床有效率分別為依替米星組89.5%,頭孢他啶組72.5%;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分別為8.9%、8.8%。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依替米星與頭孢他啶治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皮膚軟組織感染安全有效。
[1]翁心華,盧洪洲.感染性疾病的幾個臨床問題:臨床常見耐藥菌及其抗菌治療的研究進展.中國實用內(nèi)科雜志,2004,24(8):449-452.
[2]李家泰,劉建,張燁,等.新氨基糖苷類抗生素89-07體外抗菌作用研究.中國抗生素雜志,1995,20(6):407.
[3]陸紅,張樸,李家泰.抗生素89-07與慶大霉素動物體內(nèi)藥代動力學比較研究.中國抗生素雜志,1995,20(6):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