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富
昨天,讀初中的兒子放學后向同學借了一輛自行車,從位于市中心的學校騎車回到市郊的家。他騎行25公里,穿越半個南京城,又經(jīng)過一段郊區(qū)路,最終回到家里。因為是一輛舊自行車,途中鏈條時而脫落,他幾度下來重裝?;氐郊視r,他的媽媽看到他一手的油。
他騎車回家的表面理由是:放學時發(fā)現(xiàn)口袋里沒錢搭車了。但這個行為的真正動機卻是出于一種少年激情,一種冒險的沖動。
兒子的這個行為得到了媽媽的贊賞。他媽媽一直覺得兒子非同一般,對兒子說:“兒子真有勇氣,憑你這樣的勇氣,有什么事不能做好!”
我贊賞兒子,更贊賞他媽媽。
由此,我想起兒子讀幼兒園時發(fā)生的一件事。那天的課上,老師講了一個故事,教育孩子們要講禮貌。
故事說:冬天到來之前,小松鼠在樹洞里貯存了許多食物。冬天來了,小松鼠邀請小白兔到家里來做客,拿出小白菜和胡蘿卜招待小白兔。
故事講到這里,老師問:“小朋友們,小白兔要對小松鼠說什么?”
孩子們一致回答:“謝謝?!?/p>
只有一個孩子不是說“謝謝”,而是問小松鼠:“你還有什么?”
這個小朋友,就是我兒子。
顯然,他的回答出乎老師意料。老師就指著我兒子對其他小朋友說:“這個小朋友很貪心,不講禮貌!”
小朋友們一致說:“是!”
但是,這不是“貪心”,而是孩子的“好奇心”。
我們常說,要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卻不知道創(chuàng)造力是從好奇心里長出來的??上?,我們的教育常常不自覺地壓抑孩子的好奇心,壓抑孩子看似與眾不同的表現(xiàn)。
獨特性被壓制
每個人生來就是獨特的,但是,當一個人生下來,迎接他的文化有太多的“一致性”的要求,這會壓縮孩子成長的“獨特性”空間,他的創(chuàng)造力也一并被壓抑了。
一位幼兒園老師曾經(jīng)這樣告訴我:在幼兒園里,如果一個班上的孩子循規(guī)蹈矩、整齊劃一,上級領導來檢查的時候,就會贊揚這個班上的孩子,贊揚帶這個班的老師。而在另一個班上,老師用自然的方式帶孩子,領導來視察的時候,看到孩子們在教室里玩耍,自由自在地走來走去,領導會提出批評,說:太散漫了。
但是,這位幼兒園老師說,前面一個班的孩子中總有人會憋著大小便,不敢對老師說。后面一個班的孩子不會壓抑自己自然的需求。
這看起來是件小事,卻有著重要的區(qū)別。
規(guī)則訓練是必要的,但是,過于強調整齊劃一、安全,過于要求孩子聽話、順從,就可能影響孩子的自然成長,甚至造成壓抑和損傷,使孩子不敢表現(xiàn)自己的獨特性。
什么是獨特性?它至少包括兩個方面:一個人生來就與眾不同,一個人敢于活得與眾不同。
據(jù)研究,孩子在兩歲的時候就開始有了明顯的自我意識,他開始意識到,自己跟母親是分開的,跟環(huán)境是分開的,是一個單獨的個體,并且要表現(xiàn)出自己跟別人不一樣的一面。這就是一種獨特性的需求。
而我們的文化心理滲透著這樣的觀念:“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我們的文化和教育缺乏對“不同”的容忍、認可、欣賞和培育。
神經(jīng)癥的根源
“如果所有人都像你這樣,這世界會成什么樣子!”如果我們的某個言行被認為是錯誤的,我們常常會聽到老師、家長或周圍的人對我們這樣說。這句在很多場合都聽過的話讓我印象深刻,并知道其潛在的“威脅性”。其中的邏輯是,如果我們做出什么與眾不同的行為,那是危險的、可怕的;我們只有跟別人一樣,才會安全。
當我了解了我們文化里無處不在的威脅性因素,我也更好地理解了神經(jīng)癥的根源。人們患上不同類型的神經(jīng)癥,最初往往是覺得自己的某一個行為(想法、情緒、行動)是異常的,對其感到害怕,試圖暗自消除它。當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一下子消除不了,就會變得更加害怕它,這種害怕后來甚至成了焦慮——有人說,焦慮是“對恐懼的恐懼”,陷入這種心理狀態(tài)的人不知道自己在害怕什么,卻有一種災難將臨的恐慌。
舉一個例子。有一個師范大學的學生,在畢業(yè)之前到一所學校去實習。有一天,他上課的時候念錯了一個字。他感到很恐慌,擔心自己的表現(xiàn)受到不好的評價,影響他畢業(yè)之后找工作。接下來,他內心把自己這個小小的錯誤變成了一場災難——在他的想象里,那天來聽課的學生會把這個字念錯,他們長大了又會影響周圍的人,這樣下去,一傳十,十傳百,導致所有的人都把這個字念錯,而他就是罪魁禍首。
許多類型的神經(jīng)癥患者會把一個私人行為蔓延成一場災難。那個大學生那么做,并非出于偶然。當我們去了解癥狀的根源時會發(fā)現(xiàn),當事人在成長過程中遭受了過多的威脅和壓抑,以至于他內心形成了一個大而深的恐懼源。一個人在生活中缺乏創(chuàng)造的勇氣(雖然他一點都不缺乏創(chuàng)造力),就把創(chuàng)造的活動轉化為另一種方式去進行,結果制造出來的是“癥狀”。
不做贗品
一個人要成長,需要有勇氣堅守自己的獨特性,并與壓抑自我的因素戰(zhàn)斗。這種反抗行為被人稱為“叛逆”,合理的叛逆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是必要的。我曾遇到一位心理學家,他把孩子成長中的叛逆稱為“小鳥試翅”。
不敢試翅的小鳥一直待在窩里,無法成為能夠飛翔的鳥。沒有經(jīng)歷過反抗的孩子,很難有勇氣和能力成為自己。當我們有了勇氣,我們就敢于活得真實,活出真實的自己。這就應了陶行知的話: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因此,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當孩子做出某種非同一般的行為的時候,不要急于作負面的評價,更不要強制他們改變。父母、老師需要讓自己的心變得柔軟、寬容,去理解、接納、欣賞和支持孩子們,幫助他們確認自己。
父母不一定永遠要贏,有時候我們可以輸給孩子。那些征服了孩子的父母,也可能是失敗的父母。
有這樣一個案例:有一個年輕人前來尋求幫助,原因是他出現(xiàn)了性功能障礙。我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被父親征服(又自幼被母親過度保護)的年輕人。雖然心理問題的背后有復雜的原因,不能過于簡單地歸因,但父親對兒子的壓制與當事人的心理癥狀存在本質的關聯(lián):他的父親是一個“成功者”,永遠看不起自己的兒子。兒子上初中的時候,因為一次考試成績不好,父親把兒子的書本撕碎了。那個夜晚,這個孩子把父親撕碎的書從垃圾箱里找回來,在自己的房間用膠帶把書黏起來,第二天帶著黏起來的書去上學,仿佛這件事沒有發(fā)生過。這位父親永遠不會明白,他撕掉孩子書本的同時,也損傷了孩子的自我,他兒子的性功能障礙是其生命功能受到扭曲和損害的象征。
我想到一句話:每一個人生下來都是“原創(chuàng)”,長著長著就成了“贗品”。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他們的生活故事還沒有機會展開,就銷聲匿跡了。要讓人生真正開花結果,我們最需要的是敢于與眾不同的勇氣。但是,勇氣是要培育的。
我有兩個期待,一個是對個體的期待,就是活出獨特的勇氣;一個是對公眾、文化和教育的期待,給每一個個體留下獨特成長的空間。因為生命沒有標準答案。
(周明光摘自《瞭望東方周刊》2012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