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淑玲
(中鐵一局集團咸陽中心醫(yī)院,712000)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粘連性腸梗阻56例觀察護理體會
姜淑玲
(中鐵一局集團咸陽中心醫(yī)院,712000)
目的探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的觀察及護理方法,有效降低轉手術幾率。方法對2008-05~2012-05期間收治的術后粘連性腸梗阻患者5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西醫(yī)治療,從開始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及平均住院天數等方面進行分析。結果觀察組自主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及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P<0.01),治愈率高于對照組(P>0.05),轉手術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粘連性腸梗阻患者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配合細致、準確、到位的護理干預可縮短排氣排便時間,減少住院天數,提高治愈率及降低轉手術率。
中西醫(yī)結合;粘連性腸梗阻;觀察;護理
粘連性腸梗阻(AdhesiveⅠntestinal Obstruction)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引起腹腔內腸粘連導致腸內容物在腸道中不能順利通過和運行。其主要原因是腹腔手術后,其次為腹腔內炎癥、創(chuàng)傷、出血、異物等引起[1]。我院在2008-05~2012-05期間收治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病人56例,報告如下:
本組56例均有腹部手術史,其中完全性腸梗阻30例,不全性腸梗阻2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齡28~68歲,平均47.6歲;對照組26例,男18例,女8例。年齡26~71歲,平均48.5歲。經統(tǒng)計學處理兩組年齡、性別、梗阻程度等指標均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
2.1 護理干預方法
觀察組采用??瞥R?guī)護理干預結合中醫(yī)藥療法。對照組采用??瞥R?guī)護理干預。
2.1.1 ??瞥R?guī)護理干預 ①嚴重的粘連性腸梗阻可對患者生命體征(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及全身狀況(如精神狀態(tài)、神志、意識等)產生影響,嚴密觀測并詳細記錄這些指標對判斷病情具有重要意義。②嚴密觀察患者的腹部癥狀、體征、腸鳴音恢復及肛門排氣情況。若患者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提示絞窄性腸梗阻,需緊急手術治療,應及時報告醫(yī)師并做好術前準備:a:腹痛發(fā)作急驟,開始即為持續(xù)性劇烈疼痛,或持續(xù)性疼痛陣發(fā)性加劇,腸鳴音亢進,有時出現腰背部疼痛,嘔吐出現早、劇烈而頻繁;b:病情發(fā)展迅速,早期出現休克,如脈速、大汗、血壓下降等或抗休克后改善不顯著;c.有明顯的腹膜刺激征,體溫上升、脈率增快、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d.腹部有局部隆起或捫及有壓痛的腫塊;e.嘔吐物、胃腸減壓抽出液、肛門排出物為血性,或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液體;f.經積極的非手術治療,病人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g.腹部X線檢查顯示孤立、突出脹大的腸袢,不因時間而改變位置,或有假腫瘤陰影。③有效的胃腸減壓:持續(xù)胃腸減壓主要是引出潴留液及空氣,從而達到對梗阻上段壓力的緩解。在非手術治療中,這項措施至關重要,因此,及早放置胃管進行胃腸減壓,保持胃管的通暢和有效。下胃管后應注意保證胃管在胃內的位置及胃腸減壓的壓力。并觀察記錄胃腸液的性質,顏色及量,如發(fā)現血性液體,要警惕腸絞窄的發(fā)生。還可通過胃腸減壓管注入甘油或石蠟油,以潤滑腸壁,促進腸蠕動,促使通便、排氣。④準確記錄出入液量,為正確補液,及時糾正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代謝紊亂提供參考。⑤心理護理與健康指導關心體貼患者,充分與患者溝通,減輕病人因禁飲食、安置胃管等造成的焦慮和恐懼,使其更好配合各項治療及護理工作。
2.1.2 中醫(yī)中藥治療時的護理干預 ①胃管注入中藥和/或中藥保留灌腸:常用的中藥處方大承氣湯和復方大承氣湯等。每天1劑,水煎成200 ml液,分上、下午2次用,每次間隔不少于4 h;每次注入中藥前應先抽空胃液,再經胃管緩慢注入中藥,注入中藥湯劑的溫度以40~45℃為宜,注藥后要夾閉胃管1~2 h,以利于藥物的吸收。中藥保留灌腸的適宜溫度一般在38℃左右,應注意取正確臥位,選擇稍細的肛管,插入要深,壓力要低,速度易慢,使藥液能保留較長時間。一般用藥3 h后可出現腸蠕動逐漸增強,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2~3 d后可出現肛門排氣或排便。操作時觀察患者反應,仔細傾聽其主訴,妥善固定胃管或肛管,根據病情進行適當的床上及床下活動。病情較重者要做好床上排便的準備。觀察用藥后胃腸減壓器吸出液的量、色、性質以及肛門排氣、通便時間,腹痛、腹脹是否緩解。病人有大量排便和腹痛、腹脹緩解時停止中藥灌注。在治療期間如癥狀、體征不見好轉或反而加重應立即報告醫(yī)生,以免錯過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機。②新斯的明雙測足三里封閉;③臍周按摩等。
2.1.3 數據處理 所有數據用專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比較用t檢驗,率的統(tǒng)計學處理用卡方(χ2)檢驗。
2.1.4 療效評判標準[2]痊愈腹痛、腹脹、惡心、嘔吐消失,有肛門排氣及排便,腸鳴音正常,立位腹平片無液氣平面,胃腸功能恢復正常,能正常進食。
無效陣發(fā)性腹痛越來越頻繁或轉為持續(xù)性腹痛,腸鳴音高亢變?yōu)榈腿酰姑浿饾u加重,體溫升高,血常規(guī)檢查有明顯感染跡象,血壓下降、心率加快,有休克表現,腹部X線片腸段積氣及液平面增多。
觀察組自主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及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p<0.01),治愈率高于對照組(p> 0.05),轉手術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
附表 觀察組與對照組療效統(tǒng)計表
粘連性腸梗阻在祖國醫(yī)學中屬“腸結”、“腹脹”等范疇,治療上應用通里攻下,行氣活血、清熱解毒之法[3]。大承氣湯具有通里攻下,行氣消脹止痛作用,對單純性粘連性腸梗阻起到良好作用,較單純西醫(yī)治療有明顯優(yōu)勢[4]。方中大黃、芒硝攻結通下,枳實行氣導滯,川樸寬中下氣,炒萊菔子消食降氣,桃仁活血化瘀,赤藥清熱涼血、散瘀止痛。本方可有效促進胃腸蠕動,增加胃腸道容積,改善腸管血液循環(huán),降低腸道毛細血管通透性。中醫(yī)中藥治療時的護理干預則可及時發(fā)現病情的細微變化,使相關治療措施達到應有療效,對縮短排氣排便時間,減少住院天數,提高治愈率及降低轉手術率具有積極意義。
[1]吳有德,吳肇漢.外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
[2]宋小敏,胡愛民.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粘連性腸梗阻30例臨床觀察[J].山西醫(yī)藥雜志,2008,37(12):12.
[3]劉新文.大承氣湯治療腹腔術后黏連性腸梗阻31例[J].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4(87):83.
[4]鮑新民,林榮啟,大承氣湯低壓保留灌腸輔助治療粘連性腸梗阻56例分析[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0,13(2)95-96.
R472
A
1672-2639(2012)04-034-01
2012-09-11;責任編輯 趙菊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