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冬梅
一、以真情演繹引領(lǐng)學生走進文本
我在上《邊城》一課時,用兩課時引領(lǐng)學生進入文本、感受湘西寧謐的自然和純凈的人性。第一課時利用一整節(jié)課的時間娓娓動聽地向?qū)W生描述了電影版《邊城》的內(nèi)容,將學生帶進明凈淳樸而又籠罩著憂傷孤寂的湘西山水中去。蒼茫碧綠的群山、悠長亮白的河水、下游賽龍舟咚咚的鼓聲、爺爺歷盡滄桑愈發(fā)深摯的關(guān)切、儺宋兄弟河灘邊的對話、翠翠夜晚跟著歌聲飛翔……讓學生不自覺地融入了“邊城”,為翠翠與二佬的相悅會心地微笑,為河船上無期的等待沉默憂傷。第二課時才接觸文本,幾乎又是一言堂,投入地朗讀翠翠在“溫柔、美麗河平靜的黃昏”里“胡思亂想”的片段,純真幼稚而溫柔多情的翠翠宛若眼前,聽者為“怎么辦嗎,拿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殺了她”的離奇設(shè)想露出成年人的會心微笑,又為翠翠“銳聲喊著祖父……小小心子還依然跳躍不已”萬般柔情莫名涌動。祖孫倆相依為命的親情在教室里彌漫開來,少女內(nèi)心的懵懂寂寞自然浸入聽者心扉。
二、以具有個性化、充滿人情味的解讀吸引學生參與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就強調(diào)注重個性化的解讀,強調(diào)要充分調(diào)動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毋庸諱言,對作品的解讀絕對不可天馬行空信口雌黃,但正如魯迅評紅學所言,經(jīng)學家、革命者或癡男怨女等在紅樓夢中都看到了自己眼中的《紅樓夢》一樣,相對于其他科目的教師而言,語文教師應有個性化發(fā)揮更為廣闊的空間,而且語文教師也應該有意識地以個性化的解讀引領(lǐng)學生用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與作品中的人物交流,而不再拘泥于前人結(jié)論、囿于定式思維,從而創(chuàng)造出自己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因為“作品的最后完成不是作者定稿之時,而是讀者閱讀理解之后”。
可是在現(xiàn)在的教學中,說到瑪?shù)贍柕戮褪恰皭勰教摌s”,提到劉蘭芝的哥哥就大罵其“趨炎附勢”,至于周樸園則更是“虛情假意、陰險惡毒”。把這些冷冰冰的抽象概念當作所謂的“重點”知識灌輸給學生,除了使我們的學生更程式化、更簡單刻板、更覺得學習語文味同嚼蠟之外,還有多大作用呢?我們所處的是一個越來越呼喚個性的世界,要想打動和吸引學生, 教師對作品務必有更個性化的更具有人情味的更合情合理的解讀。
三、為學生走近文本架橋鋪路
在物欲張揚、功利主義盛行、快餐文化泛濫的現(xiàn)代社會,我們的學生又接受了多年的灌輸式教育,因而很容易對經(jīng)典和文本產(chǎn)生一種逆反和疏離心理,這種心理在學習文言作品時表現(xiàn)得尤其突出。這就需要老師對作者和人物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真切的感情。
此外作品與現(xiàn)實之間的距離往往給學生的理解造成很大的困難,這就需要我們提供更廣闊的知識背景,為學生的解讀架好溝通的橋梁。學生在學《孔雀東南飛》時,對焦仲卿的軟弱常常難以理解,這種評價上的否定自然會損害學生對作品美學價值的認同、降低作品的感染力。實際上聯(lián)系《張衡傳》和其他一些學生在練習時閱讀過的文言短文,可以讓學生了解到在漢朝以及漢隋之間,下層知識分子要入世用事不能憑科舉考試脫穎而出,而只能依推薦和征召出人頭地,得以推薦的前提是賢德之名廣為傳播,“孝”作為德的根本與核心受到時人的極端推崇,“王祥臥冰”以及《世說新語》里面的一些故事可以作為佐證。焦仲卿作為一個官府里的小吏,自覺或被動地奉孝至上是很自然的事情。再者,文本中并沒有父親的存在,我們可以推測覺母是以寡婦將幼子拉扯成人,其辛酸苦楚也必定給兒子留下難忘的印象,他的懦弱也是源于對母親的感激;還有在缺乏男性榜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人性格偏向柔弱也是可以理解的。
四、教師以自身閱讀不輟的行為作為無聲的旗幟
我們從小學就開始學習區(qū)分修辭手法,以致許多學生說起比喻的三種類型(連博喻還要四種)、借喻與借代的區(qū)別之類直是如數(shù)家珍、娓娓道來,可翻開他的作文本,除了“我的心緊張得像要跳出來”“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眼淚像斷了線的珍珠”“為……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之類惡俗不堪的句子外,實在再難發(fā)現(xiàn)一兩句清新真切的修辭,再強調(diào)這些所謂的重點知識我們語文老師真該難為情得“找個地縫鉆下去”。文言文字詞的解釋更是讓學生難以捉摸,有些就是老師也要頭大,《鴻門宴》中“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王”字我一直理解為名詞做動詞,解釋為“以他為王”,可是學生引職高語文第三冊100面“名詞使動”對我“大肆撻伐”,弄得我好不尷尬,至于以“①②相同、③④不同”之類捉弄人的試題檢測“于”“以”這些虛詞更是叫人頭皮發(fā)麻——看著學生腔子里對古典文化本來就寥寥的熱情被“回”字有幾種寫法一樣的研究耗盡,真是“憂從中來,不能斷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