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娟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yī)院口腔科,廣東廣州 510317
牙科畏懼癥(DF)指的是牙科病患在治療中因害怕疼痛而出現的緊張、恐懼以及不安的心理,進而引起血壓升高、出汗、煩躁以及心跳過快之類的生理癥狀,臨床又可稱為牙科焦慮癥[1]。因病患產生的這些不良心理,造成有些病患不主動配合相關治療,阻礙了醫(yī)生的相關操作,致使治療效果不理想。臨床上采用干預措施,可以有效減輕病患的恐懼癥狀,提高臨床療效。本文為了進一步了解臨床口腔修復病患的牙科畏懼癥的發(fā)病原因以及行干預措施的臨床效果,以本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份收治的70例患有顯著牙科畏懼癥病患作為研究的對象,對病患的相關臨床資料展開回顧性地分析和總結。
本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份收治的70例患有顯著牙科畏懼癥病患,女性32例,男性38例,年齡都是在10~55歲之間,平均年齡是32.4歲。全部病患都具有顯著的牙科畏懼癥相關癥狀,所有病患均排除精神病以及糖尿病病史的病患、語言功能有障礙的病患等。通過隨機抽取的方式,將50例牙科畏懼癥病患展開分組,即觀察組35例以及對照組35例。兩組病患的年齡、病史以及性別等方面的比較顯示沒有統計學意義,也就是P>0.05。
對照組的治療方法:對全部病患展開常規(guī)口腔的修復治療,即給予止痛藥物,沒有采取任何的干預措施。觀察組的治療方法:對全部病患展開與對照組相同的常規(guī)口腔的修復治療,并且采取相關的臨床干預措施。具體是對病患展開心理干預,即讓病患了解有關口腔知識,相關醫(yī)護人員需認真對病患仔細解釋病患病情以及治療的方法。在診治過程中可以為病患播放一些輕松的音樂,以使病患達到全身放松的狀態(tài),讓病患恐懼不安的心理得以逐漸緩解下來。
以兩組病患的主要表現為根據,把病癥展開正確的分型,具體的分型標準主要是以國內的口腔醫(yī)學中關于牙科的焦慮量表的相關評定標準委根據∶≤12分為沒有畏懼型、13~14分為畏懼型、15~18 分高度畏懼型、19~20 分為病態(tài)的畏懼型[2]。
通過比較對照組及觀察組治療前后的焦慮程度展開數據處理分析,計算機比較計算的平均評分。具體如表1。
表1 對照組及觀察組治療前后的焦慮程度對比()
表1 對照組及觀察組治療前后的焦慮程度對比()
組別 n 評分均值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353514.2±2.215.8±4.07.5±2.613.9±1.2
通過對比發(fā)現,對照組及觀察組治療之前的畏懼癥沒有顯著差異,即P>0.05;在通過干預治療之后展開評分表明,病患的相關焦慮癥狀沒有顯著緩解,在通過干預后治療進行評分說明病患焦慮癥狀得以明顯的緩解,差異具有顯著性,即P<0.01。
牙科畏懼屬于一個全球性問題,屬于一種病患在口腔修復治療過程中的心理障礙。近些年來,臨床口腔疾病日益增多,病患在口腔修復中的心理壓力也日益增大,這些都造成病患牙科畏懼癥的臨床發(fā)生率逐漸升高。盡管病患牙科畏懼癥的臨床程度各不一,可多數病患的相關畏懼心理均能經過自我調節(jié)控制來緩解消除,僅有部分病患無法自控,故而醫(yī)護人員在處理口腔修復病患的牙科畏懼癥時,必須充分認識到臨床護理干預措施的重要所在,其不僅能恢復病患的生理功能,還能在最大程度內滿足病患的心理及生理要求[3]。醫(yī)護人員必須找出導致人們口腔健康的意識不高、科畏懼癥高出現的原因,并在病患入院時對其及其家屬展開口腔宣教的相關工作,不斷提高人們的口腔保健意識,讓更多人尤其是兒童培養(yǎng)從小養(yǎng)成保護牙齒的習慣及以良好心態(tài)對待口腔治療。醫(yī)護人員還需向病患詳細講解相關的診治方法和過程,增強病患自控能力,叮囑病患展開理智性比較強的有節(jié)律性的一些活動訓練,以緩解及消除病患恐懼不安的情緒,促使病患放松心情既轉移對治療的注意力,不斷鼓勵病患樹立自信心,促使病患積極主動接受治療[4]。同時在使用器械展開操作治療時,醫(yī)護人員應極可能避免失誤動作[5]。
本組研究主要是在對病患的發(fā)病原因展開分析之后,才為病患建立與病患情況相符的治療方案。本組研究的全部病患均是在環(huán)境寬敞舒適的環(huán)境之中展開治療的,而且在治療的整個過程中為病患播放一些緩和的音樂,主要是為了緩解病患的精神壓力以及心理壓力。基本治療措施包括藥物治療及心理干預治療,這兩種均是以處理病患牙科畏懼癥為主。首先在藥物治療方面,選擇的止痛藥要合理,這樣才可減輕病患的疼痛。其次是心理干預措施,首先構建醫(yī)患的信任關系,給予病患輕松感、歸屬感及安全感,以使病患保持情緒穩(wěn)定和心理穩(wěn)定。醫(yī)生還向病患仔細講解牙科治療的有關知識,以使病患了解全部的治療方法,著重向病患解釋容易出現疼痛的環(huán)境和治療療效。通過上述的治療措施及護理干預措施,本組研究結果顯示在通過干預后治療,病患焦慮癥狀得以明顯的緩解,和不采干預治療的對照對比,差異具有顯著性,即 P<0.01。
總而言之,臨床上,患有牙科畏懼癥的病患,應該采取相關的有效的干預措施來輔助治療,這樣才可以有效減輕病患的恐懼心理,促使其積極配合臨床口腔修復治療。
[1]田憲玉,胡欽才,張福國.心理行為干預對成人牙科畏懼癥病患情緒及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yī)生,2009(1).
[2]祝紅偉,鄭淑珍.立體數碼比色技術在口腔修復臨床中的效果評價[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0).
[3]胥舒.964例口腔修復病例的統計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0(21).
[4]鐘智紅,劉春華,馬蓉.口腔修復病例的臨床分析[J].口腔醫(yī)學研究,2010(1).
[5]于婷.816例老年病患口腔修復情況的臨床觀察與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