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者在林間跑過,跑鞋上印有糅合“美國科技”的“中國制造(Made in china)”;家庭主婦取出冰鎮(zhèn)果汁,她的冰箱是融合歐洲風格的“中國制造”;不僅如此,女孩腰間使用“硅谷軟件”的MP3;“法國設計師設計”的時裝,都可以看到“中國制造”的字樣……
上述是以“中國制造”為主角的廣告。這則廣告由商務部提供資金,于2009年底,在北美、歐洲和亞洲的電視、網絡上播放,其中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絡(CNN)播放了6周、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播放了5周。
耗資甚巨,這則廣告的效果如何?歐美觀眾是否買賬?調查報告顯示,這一廣告總體有效,主要原因是“廣告踏實,用事實說話”。
中國商品常被貼上質量差、低端等標簽。商務部推出“中國制造,攜手世界共同制造”的廣告,目的就是為改善國際消費者對中國商品差的印象。這則廣告時長為30秒,畫面文字和旁白全部為英文。廣告中出現的產品有運動鞋、家用電器、MP3、時裝和大型客機,但沒有出現任何一個國際知名的中國品牌,樹立的是“中國制造”的整體品牌。
五成受訪者認為不受廣告影響,從廣告學角度分析,這一結果是個“不錯”的結果。有八成左右的受訪者認為廣告令消費者“很好”地記住這是“中國制造”的商品,并傾向購買和嘗試購買。
“國家形象片傳播效果并不理想”
《中國國家形象片·人物篇》于2011年1月登陸美國紐約時報廣場大型電子顯示屏,在這段60秒的宣傳片里,中國各行各業(yè)的杰出代表依次登場,如譚盾、郎朗、袁隆平、楊利偉、姚明、鄧亞萍等。但這一廣告片的效果并不理想。廣告播出后,對中國持好感的美國人從29%上升至36%,上升7個百分點;而對中國持負面看法者,則上升了10個百分點,達到51%。
很多人說,看了這個廣告很緊張,第一個想法是:中國人來了,而且來了這么多。
為何“攜手中國制造”廣告效果較好,而《中國國家形象片·人物篇》效果不佳?前者“沒有侵犯性,不試圖改變對方觀點”是重要原因。對于歐美受眾而言,試圖改變其既有觀點是非常令人不快的行為。
美、澳、英富裕階層消費者對“中國制造”態(tài)度調查
超過五成的人愿購買中國電腦和電子產品;
四成左右的人愿購買中國的服裝和體育用品;
三成左右的人愿購買中國生產的汽車、奢侈品等;
兩成左右的人愿購買中國的飲料、化妝品。
(責編:蔡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