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建文
丁玲可謂一生坎坷,含辛茹苦。林賢治先生在《左右說丁玲》中說:丁玲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一封通信中曾這樣寫道:“難道二十多年還不能得點經驗教訓嗎?不學一點乖嗎?文藝事大可不為。在我,在我們死后許久,或可有有勇氣的、有真知灼見的人們。不過首先得把封建勢力掃除干凈。”因此重返文壇的丁玲并沒有像人們所期盼的那樣,寫出與民族和個人的苦難歷史相匹配的宏大作品。用她自己的話說,盡是一些“平平反、亮亮相”的東西,所以有人認為丁玲“其實質是回避歷史,沒有正視歷史”。
無需爭辯,丁玲本來并非一位膽怯怕事的女性。年輕時,她在省立第二女師和長沙周南女中讀書,就敢作敢為,曾多次參加學生運動,并先后兩次以退學方式抗議學校對學生運動的壓制。特別是在一些家庭問題的處理上更是表現出自己的性格,她毅然提出解除外祖母生前定下的與表兄余鍵的婚約,不顧“娘親舅大”的禮節(jié),怒斥舅父余笠云的封建禮教思想。對其舅父責罵“男女不分”私帶同學闖入花園更是毫不示弱,她曾這樣駁斥道:“我有什么男女不分,你們幾個老頭子在里面打牌,我們離你們很遠。這個家是誰男女不分?才有人嘴里講仁義道德,肚子里男盜女娼!”氣得舅父五孔冒煙。更為大膽的是,她將舅父借辦慈善事業(yè),假公濟私,以及與一丫頭、姨妹子不能見人的家丑寫成文章,在王劍虹的幫助下,公開發(fā)表在常德的《民國日報》上。
我想,真正讓丁玲的性格發(fā)生變化,應是她在延安《解放日報》發(fā)表《三八節(jié)有感》之后,這也可說是她文學生涯中的第一次“教訓”。在這篇應編輯陳企霞所約的文章里,她將由兩起離婚事件引起的為婦女鳴不平的心理情緒和盤托出,開篇寫道:“婦女這兩個字,將在什么時代才不被重視,不需要特別的被提出呢?”道出婦女現實地位的差距,接著明確指出當時延安男女之間的種種不平:“各種各樣的女同志都可以得到她應得的誹議”,往往男女“離婚的口實,一定是女同志的落后”,其實“離婚大約多半都是男子提出的,假如是女人,那一定有更不道德的事……”這篇批評封建男權思想、提倡男女平等和個人權益的文章,發(fā)表后很快引起不同意見,認為“我們在前方打仗,后方卻有人罵我們的總司令”,因而在文藝整風中,與王實味的《野百合花》一同受到批判。最后還是毛澤東發(fā)話保了丁玲,他說:“丁玲同王實味不同,丁玲是同志,王實味是托派。”這才讓她最終免遭厄運。
不難想象,經過《三八節(jié)有感》這件事,丁玲的創(chuàng)作無疑變得更加慎重,不再是“缺少考慮”、“信筆所之”?!短栒赵谏8珊由稀肪蛻沁@種創(chuàng)作態(tài)度下的產物。這從該書完稿之后,她就“政策上是否有問題”反復征求周揚、胡喬木、蕭三、艾思奇的意見不難看出,從后來親筆寫在該書扉頁上感謝丈夫陳明“讓她的寫作比較少一些錯誤和缺點”的話里也可體會到。但就是這樣一部以自己參加涿鹿縣土改工作的生活體驗,從政策要求出發(fā),按照領導意圖寫下的作品,出版時也并非是那么的順利,只得一拖再拖,最后由華北輾轉到東北才得以成書。原因很簡單,被指為“富農立場”,就會同情地富階級,描寫“農民的家里就是那么臟,地主的女兒就是那么漂亮”。這種源于生活真實的藝術再現也遭到“上綱上線”的誤解與非難,這不能不讓丁玲的創(chuàng)作更是小心謹慎。
更讓丁玲“教訓”深刻的是,到了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對她“老賬新算”,打成“丁、陳反黨集團”,橫加在她頭上的“罪狀”是:“拒絕黨的領導和監(jiān)督,違抗黨的方針、政策和指示;違反黨的原則,進行感情拉攏,以擴大反黨小集團的勢力;玩弄兩面派手法,挑撥離間,破壞黨的團結;制造個人崇拜,散布資產階級個人主義思想?!彪S后反右開始,又“罪加一等”,被劃為“右派”,開除黨籍,撤銷一切職務。她的《三八節(jié)有感》、《在醫(yī)院中》與王實味的《野百合花》、蕭軍的《論同志之“愛”與“耐”》、羅烽的《還是雜文時代》、艾青的《了解作家、尊重作家》等由毛澤東圈定“再批判”,并且被指曾經“向蔣介石出賣人民和黨”。這無疑讓丁玲感到“徹底絕望”,從此進入人生的最低谷。她先后被發(fā)落北大荒十二年,打入秦城監(jiān)獄五年,遣送山西農村五年,經過二十二年的磨難,直到1979年才重返文壇。
重返文壇的丁玲,確實沒有像巴金、楊絳一樣以巨大的熱情投入對歷史、對自己的反思。正如林賢治先生所說,雖然也有《牛棚小品》的發(fā)表,但只是小品而已,并沒有以自己的經歷進行深度思考,寫出表現時代悲劇的宏篇敘事來,我們所見的丁玲作品是歌頌社會主義道德風范的《杜晚香》。但我以為,如果從人性角度分析,這也情有可原,過去的挨整,當下的創(chuàng)作生態(tài),讓丁玲恐怕不能不如此。你看,就是在八十年代初她應邀訪美都有人說“是拿的聯(lián)邦調查局的錢”,足見其處境的微妙。她自己也這樣說:“這個時候,我大半很謹慎,怕授人、自己人以柄,為再來一頓棍棒做口實。”所以,不難看出,曾經的教訓、面臨的環(huán)境應是丁玲最終表現的主要原因,也是今天我們不少人也遇事“學乖”的內在因素。
【選自湖南政協(xié)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