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堅
溫家寶總理在他最后一場人大記者招待會上再次語重心長地寄語國人,不要忘記歷史,不要忘記共和國發(fā)展歷程中有過的深刻教訓,不要忘記“文革”曾給千百萬個家庭和個人帶來的災難。
其實,凡在那個年代生活過、經(jīng)歷過的人,又如何忘得了呢!
記得改革開放初年,曾看過一部德奧合拍的影片《屠夫》,描寫的是納粹統(tǒng)治時期的社會與民眾生活。影片的其他情節(jié)后來都已淡忘,惟獨焚書的那個歷史場景,卻一直難以忘懷。它使以前所見的文字描述驟然形象化了。
而在自己生活的城市,我曾親見酷烈的焚書一幕。記得那是1966年8月的下旬或9月上旬,“八一八”接見后不久,紅衛(wèi)兵運動開始席卷全國,從京城掀動的“破四舊”狂潮急速蔓延,很快波及上海。在那種狂飚天降的氛圍下,恰處十來歲青春躁動反叛期的中學生們,內(nèi)心潛藏著的亢奮與熱度是極易一點就著的。一時間,大字報標語漫天飛,上街砸路牌、毀店招、剪人褲腳管,打砸搶抄抓,如火如荼,風靡城市的各個角落。那天,記不清是什么原因,我來到了平素難得涉足的徐家匯天主教堂前。那時這里還十分冷僻,寬闊的漕溪北路與教堂之間坐落著一個西區(qū)汽車站,有高高的圍墻遮擋著,不像現(xiàn)在那樣有意將教堂“亮”出來。車站的北側(cè)有條短短的“L”型蒲西路,走進這條小馬路,拐個彎就到教堂門前了。那日,正是在徐家匯教堂這座東亞最大的哥特式建筑跟前,在直插云天的土紅色巍峨墻體的映襯下,我不期然地近身目睹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焚書場面。
印象中有不計其數(shù)的書籍,尤其是大量裝幀考究、難得一見的硬皮外文書,堆得如小山般高,正被人點燃。無數(shù)書頁在熊熊大火中痛苦地扭曲、掙扎、蜷縮,化作了厚厚一堆黑色灰燼,在熱氣流的掀動下隨風起舞……我只看了一會兒,便匆匆離去,內(nèi)心也似乎并沒有涌起那個年代那個年齡的孩童極易被煽起的激情,說不出是股什么滋味。那時我年僅十五六歲,沖天的火焰給我印象最深——自出生以來從未見過如此巨大的火堆,氣勢駭人,烈焰升騰,火苗上躥足有三層樓高。
我還記得“破四舊”后的徐家匯天主教堂建筑,屋頂最具特色的兩支哥特式大尖頂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不知出于什么理由被截掉了。一連許多年,包括后來下鄉(xiāng)回上海探親期間的記憶,從徐家匯遠遠望去,教堂的屋頂平禿禿的。直到“文革”噩夢醒來的八十年代,撥亂反正,才又重建起了兩支標志性的大尖頂。
日后隨著年歲和閱歷的增長,才對那場已然遠逝的焚書略漸悟及。上海開埠后,徐家匯教堂由法國人創(chuàng)建,迄今已逾百年。所創(chuàng)的教會圖書館,歷史更悠遠,具有相當規(guī)模,藏書豐富,尤多外文書籍,不乏社會人文科學類的珍本善本,其中一些書的出版時間足可上追十九世紀,甚至更早。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徐家匯藏書樓,成為日后上海圖書館的一部分,我讀大學期間為查閱民國時期的舊報刊還曾去過那里。因此,那場火無異于一場“書籍的大屠殺”!
書籍是人類思想和知識的結晶,焚書就是毀滅文化,阻斷知識與人們自由思想的聯(lián)系。回溯古今中外歷史,人類步步邁向文明,但焚書的事件卻并不鮮見。我們應該永世銘記那些痛楚深邃的歷史記憶,努力防止歷史重演。
【原載2012年6月27日《文匯報·筆會》標題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