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仨
故鄉(xiāng)的樹木很多,大多是榆樹、槐樹、楊樹和柳樹,特別是柳樹,在河堤旁、田埂邊、院落中,隨處都可以見到它的身影。
對于這種極為平凡的樹,我原來并不在意,后來注意它們,還是因為鄰居家的王叔叔。有一次,他從柳枝上摘下一片葉子,放到嘴邊吹,竟然吹出婉轉的曲子來,引得我和小伙伴們羨慕不已,鬧著要學,卻怎么也學不會。
雖然我們沒有學會吹奏“柳葉哨”,但我們也有自己的玩法:把柳樹的嫩枝折下來,然后把枝條上的嫩皮三擰兩擰,抽出里面的枝木,再把柳枝兒的嫩皮剪成小段,將那圓圓的柳皮一端捏扁,并用刀片把它刮薄,含入口中一吹,便可以像小喇叭一樣發(fā)出好聽的聲音來。
在繽紛的夏天,我與伙伴們沿著那條崎嶇的泥土小路,扛著纖細的竹竿,去捉柳樹上的知了。累了,便在柳樹下休息。每當這時,我們就會模仿影視劇里英勇的戰(zhàn)士,折一些柳條,編許多頂柳帽,戴在頭上,嘴中喊著“沖啊”,開始玩“戰(zhàn)斗”的游戲。
“有心栽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樹似乎并沒有因為我們的攀折而影響生命力,它們依然是那樣的生機勃勃,年復一年地抽枝發(fā)芽,頑強地生長著。它不與松柏比偉岸,也不和鮮花爭芬芳,而是肩并肩,手挽手,用一片片綠蔭裝點著春天,裝點著原野,也裝點著我們童年的夢。
在我們的生命中,不能缺少柳樹的品格——栽在哪里就在哪里扎根、成活,向人們索取的很少,而奉獻的卻很多,很多……
點評
這是一篇典型的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文章,小作者通過對吹柳笛、編柳帽等事情的描寫,字里行間透露著對柳樹的喜愛。小作者光喜愛柳樹嗎?不是的,她更喜歡像柳樹一樣具有奉獻精神的人。
【指導并置評:朱漢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