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基石
(浙江省武義縣第一人民醫(yī)院骨科,浙江武義 321200)
切開復位可塑形跟骨鈦鋼板內固定治療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臨床觀察
方基石
(浙江省武義縣第一人民醫(yī)院骨科,浙江武義 321200)
目的探討切開復位可塑形跟骨鈦鋼板內固定治療跟骨內骨折的方法與療效。方法將住院治療的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患者60例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30例,研究組采用切開復位可塑形跟骨鈦鋼板內固定治療,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切開復位鋼板螺釘內固定治療。術后隨訪12~18個月,比較2組患者治療后骨折恢復情況。結果研究組Maryland足部功能評分優(yōu)良率93.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切開復位可塑型鈦鋼板內固定治療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可以提高手術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跟骨;關節(jié);骨折
隨著生活向現(xiàn)代化發(fā)展,交通事故的發(fā)生率及高處墜落傷患者日益增多,大多數(shù)傷者常合并有跟骨骨折,且多為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1]。采用傳統(tǒng)的切開復位鋼板螺釘內固定治療,對跟骨的解剖形態(tài)及功能恢復效果往往欠佳,術后仍有部分患者訴疼痛、足跟增寬等并發(fā)癥,且骨折愈合時間較長[2]。最近,可塑形跟骨鈦鋼板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為觀察其對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的治療效果,我院采用切開復位可塑形跟骨鈦鋼板內固定方法治療了30例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獲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擇2008年8月—2010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跟骨關節(jié)內移位骨折患者60例。所有患者治療前均攝跟骨側、軸位X線片及CT掃描后行Sander′s分型[3],按照隨機數(shù)字化方法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30例。研究組患者男性18例,女性2例,年齡20~54歲,平均(36.5±4.2)歲;Sander′s分型Ⅱ型9例,Ⅲ型12例,Ⅳ型9組。對照組患者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21~53歲,平均(36.0±4.4)歲;Sander′s分型Ⅱ型9例,Ⅲ型11例,Ⅳ型10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損傷分型等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研究組采用可塑形跟骨鈦鋼板內固定治療[4],鋼板均由杭州瑞宇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提供,鋼板按照跟骨的平均長度加骰骨固定翼的長度設計,長約90mm,厚約1.5mm。鋼板由前、中、后3部分組成,前部有水平翼和垂直翼2個部分,各有2個螺孔。鋼板后部由上、中、下臂組成,上臂與鋼板水平軸呈130°夾角,有2個螺孔;中臂與上臂夾角30°,有4個螺孔,下臂與中臂夾角為35°,有3個螺孔,用于跟骨外下粗隆骨折塊的固定。手術時間均在傷后6h內或10~14d,采用持續(xù)硬膜外麻醉下,取仰臥位,使用止血帶,術中應用C型臂X線機透視。在跟骨的外側作延長的“L”形切口,全層銳性切開皮膚皮下組織至跟骨骨膜,避免使用電刀,將皮瓣整塊掀起,暴露整個跟骨外側壁、距下后關節(jié)面、遠側到達跟骰關節(jié)。打入克氏針,撬撥整復跟骨骨折碎塊,恢復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寬度。C型臂X線機透視下觀察骨折復位情況,嚴重骨折伴關節(jié)面塌陷者均采取髂骨塊或異體骨植骨。復位滿意后,用可塑形跟骨鈦鋼板、螺絲釘加以固定。術中再次攝片確認骨折線和關節(jié)面復位情況,切口分二層縫合。放置引流。術后3d開始足趾、踝關節(jié)的功能活動,術后1周開始距下關節(jié)活動,3~4周拆線,單側8~10周開始負重,雙側骨折12周開始從床到輪椅活動,然后逐步負重。對照組采取切開復位鋼板螺釘內固定治療。
1.3 療效觀察:所有患者治療后均隨訪12~18個月,平均15個月,采用Maryland足部評分系統(tǒng)[5],共100分。優(yōu),90~100分;良,75~89分;可,50~74分;差,<50分。優(yōu)良率(%)=(優(yōu)+良)/總例數(shù)。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組患者Maryland足部功能評分比較,研究組Maryland足部功能評分優(yōu)良率93.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0%,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Maryland足部功能評分優(yōu)良率比較
大多數(shù)交通事故傷及高處墜落傷患者常合并跟骨骨折,且以移位的關節(jié)內骨折為主,約占跟骨骨折的60%~70%[6]。跟骨是足部最大的跗骨,是彈性足弓及支持足弓重要組成部分,其形態(tài)和位置的正常是維持足弓正常形成和負重的關鍵。如發(fā)生跟骨形態(tài)改變,足部各關節(jié)面解剖位置失常,患者將會伴有足部疼痛,行走不便,跛行,足部關節(jié)功能失常等。石膏托外固定等非手術治療效果往往欠佳,故目前主張使用手術治療[7]。
目前臨床手術方式主要包括切開復位可塑形跟骨鈦鋼板內固定、傳統(tǒng)切開復位鋼板螺釘內固定等[8]。其主要目的都是盡可能地維持正常的跟骨高度、寬度、長度等,恢復各關節(jié)面的解剖位置,尤其距下關節(jié)面,從而恢復足弓的良好彈性。本研究分別采用切開復位可塑形跟骨鈦鋼板內固定和傳統(tǒng)切開復位鋼板螺釘內固定治療跟骨關節(jié)內移位骨折,結果顯示,術后研究組Maryland足部功能評分優(yōu)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伤苄胃氢佷摪迨前凑崭堑慕馄市螤钤O計的一種新型內固定物,其較傳統(tǒng)鋼板具有以下優(yōu)點:①可塑形跟骨鈦鋼板體積較小,設計合理,利于手術操作,從而降低手術的創(chuàng)傷[9];②按照跟骨的解剖形狀進行設計,無需塑形,縮短手術時間;③鋼板厚度僅1.5mm,可降低縫合后切口的張力,防止切口并發(fā)癥;④鈦鋼板后部的斜杠可有效增強鋼板的穩(wěn)定性及強度,從而有效避免術后再發(fā)生移位;⑤鈦合金具有更強的生物相容性,能有效地促進術后骨折愈合,縮短愈合時間,且能避免術后發(fā)生鋼板折斷等嚴重后果[9]。
總之,切開復位可塑形跟骨鈦鋼板內固定是跟骨關節(jié)內移位骨折的一種有效治療方法,療效確切,且能有效地減輕手術創(chuàng)傷,降低術后并發(fā)癥,因此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 余靈琪.不同內固定方法治療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的臨床療效比較[J].中國中醫(yī)藥咨訊,2011,3(5):11-12.
[2] 胡智輝.手術治療跟骨移位性關節(jié)內骨折27足臨床觀察[J].現(xiàn)代臨床醫(yī)學,2009,35(6):465-466.
[3] SANDER R,F(xiàn)ORTIN P,DIPASQUALEI T,et al.Operative treatment in 120 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 Resultsusing a prognostic tomography scan classification[J].Clin Orthop Relat Res,1993,(290):87-95.
[4] 張啟峰.植骨聯(lián)合司塑形鈦板內固定治療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09,23(6):648-650.
[5] THORNTONH SJ,CHELEUITEE E,PTASZEK AJ,et al. Treatment of open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evaluation of a treatment protocol based on wound wound location and size[J]. Foot Ankle Int,2010,27(11):317-323.
[6] 胡江華,賀振年,張斌.解剖型鋼板內固定治療跟骨骨折[J].實用骨科雜志,2009,14(1):44-46.
[7] TENNENT T,CALDER P,SALISBURY R,et al.The operative management of 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calcaneum:a two-centre study using a defined pm toeol[J].Injury,2010,32(6):491-496.
[8] 田孟強,劉軍,田崢巍,等.累及距下關節(jié)面跟骨骨折的內固定治療[J].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2009,32(5):18-19.
[9] GEEL CW,F(xiàn)LEMISTERl SA JR.Standardized treatment of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 using an oblique lateral incision and no bne graft[J].Trauma,2011,50(9):1083-1089.
(本文編輯:劉斯靜)
R683.42
B
1007-3205(2012)06-0692-03
2012-01-17;
2012-02-28
方基石(1974-),男,浙江武義人,浙江省武義縣第一人民醫(yī)院主治醫(yī)師,醫(yī)學學士,從事骨科疾病診治研究。
10.3969/j.issn.1007-3205.2012.06.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