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健 薛立凱 王 玲 彭云龍 盧國華△
堅韌人格是一種瞄準于發(fā)展性生活的集認知、情緒、行為為一體的人格特征,是一個貫穿于動態(tài)過程中活躍的人格結構[1]。1979年Kobasa等提出把它作為一組幫助人們管理應激的態(tài)度、信念、行為的特質(zhì)。堅韌人格在人格結構中用以抵制外界應激的一種結構,減少外界刺激對個體所形成的壓力感和一些不良反應。堅韌人格由3個因子構成,分別是投入、控制和挑戰(zhàn)。投入是指個體對于目的和意義的感知,這種感知通過個體積極卷入生活事件而不是消極被動避免卷入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控制是指在不利的條件下,個體擁有的通過自身行動來改變生活事件的信念,并在這種信念指導下采取行動,努力對生活事件施加影響而不是孤立無助。挑戰(zhàn)是指個體持有的變化才是生活的常態(tài),是成長的促進力量而不是對于安全的威脅的一種信念,個體希望從積極的和消極的經(jīng)驗中進行持續(xù)學習[2]。國內(nèi)已有研究對人格的堅韌性方面做了探討,發(fā)現(xiàn)了人格的堅韌性在性別、年齡等方面的表現(xiàn)特點以及一些影響因素[3-4],但是相對于國外從20世紀80年代涌現(xiàn)了大量的關于堅韌人格的探討,國內(nèi)對堅韌人格的研究還不夠廣泛和深入。
主觀幸福感是個體根據(jù)自我認知和情感表現(xiàn)所知覺的對生活事件的主觀感受情況,是衡量個人生活質(zhì)量的重要綜合性指標[5]。作為一種主觀感受,主觀幸福感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的自尊、社會支持、歸因及自我表露等因素都對主觀幸福感產(chǎn)生顯著影響[6-9],但是對于堅韌人格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還未見有探討。本研究旨在探討醫(yī)學生的堅韌人格與其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為提高醫(yī)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新的理論依據(jù)。
1.1 對象 運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在山東省濰坊醫(yī)學院臨床專業(yè)本科大學二年級和大學三年級2個年級中分別抽取2個班,每班發(fā)60份問卷,共發(fā)放240份。數(shù)據(jù)的采集方式是以不記名的方式,以班級為單位發(fā)給每一位同學進行團體測驗,現(xiàn)場指導完成并進行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03份(94%)。男女比例為1:1。年齡在21~23歲之間。
1.2 方法
1.2.1 堅韌人格量表 本研究所采用的堅韌人格量表由盧國華等人編制,包括4個維度:控制、挑戰(zhàn)、投入、韌性,共27個項目。得分越高,說明人格堅韌性越好。該量表檢測的是一個人的人格堅韌程度。間隔2周進行重測,重測信度為0.92,量表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0.91。該量表的信度較高,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1]。
1.2.2 總體幸福感量表 為美國國立衛(wèi)生統(tǒng)計中心制定的一種定式型測查工具,共有33項,包括6個因子:對健康的擔心,精力,對生活的滿意和興趣,憂郁或者愉快的心境,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以及松弛與緊張。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本研究取量表前18項的分數(shù)值,前18項的平均分男性為75分,標準差為15,女性為71,標準差為18[10]。間隔3個月后重測信度為0.85,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男性為0.91,女性為0.95[11]。
1.3 數(shù)據(jù)處理 將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用SPSS 17.0進行統(tǒng)計分析,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Pearson相關和逐步回歸分析。
2.1 醫(yī)學生堅韌人格、主觀幸福感的年級差異 大三學生與大二學生在堅韌人格總分方面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控制維度在年級分布上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其他3個維度差異則沒有。由此可以知道,大二醫(yī)學生的堅韌人格總分和控制分顯著高于大三醫(yī)學生(P<0.05)。醫(yī)學生總體幸福感的精力因子在年級分布中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醫(yī)學生堅韌人格、主觀幸福感的年級差異
表1 醫(yī)學生堅韌人格、主觀幸福感的年級差異
項 目 大三(n=103) 大二(n=100) t P堅韌人格量表堅韌總分 70.21±9.10 72.96±10.62 1.98 0.05韌性維度 16.21±2.12 16.83±2.83 1.76 0.08挑戰(zhàn)維度 17.62±3.07 18.06±3.43 0.96 0.34投入維度 16.38±2.27 16.61±2.76 0.65 0.52控制維度 20.00±3.77 21.46±4.35 2.56 0.01總體幸福感量表總體幸福分數(shù)18項 77.05±11.41 74.32±9.14 1.88 0.06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 7.04±1.48 6.71±1.47 1.59 0.11對健康的擔心 7.56±2.51 7.29±2.90 0.72 0.47精 力 10.86±3.43 17.43±3.41 2.44 0.02憂郁或愉快的心境15.16±3.52 14.84±3.05 0.68 0.50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12.48±1.99 12.63±1.72 -0.59 0.56松弛和緊張 16.21±3.31 15.42±3.23 1.73 0.09
2.2 醫(yī)學生堅韌人格、主觀幸福感的性別差異 醫(yī)學生堅韌總分在性別分布上的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但是堅韌人格的4個維度中有兩個維度即堅韌維度和投入維度在性別分布上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其他兩個維度即挑戰(zhàn)維度和控制維度的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可知,醫(yī)學院中女生的人格韌性和投入方面顯著高于男生(P<0.05和P<0.01),見表 2。
表2 醫(yī)學生堅韌人格、主觀幸福感的性別差異
表2 醫(yī)學生堅韌人格、主觀幸福感的性別差異
?
2.3 醫(yī)學生堅韌人格和主觀幸福感的相關 見表3。
表3 醫(yī)學生堅韌人格和總體幸福感的相關(r)
以總體幸福感為因變量,以韌性、挑戰(zhàn)、投入、控制為預測變量,用逐步進入法進行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進入回歸方程的只有投入和控制?;貧w方程即醫(yī)學生總體幸??偡?0.211×投入+0.179×控制。
本研究顯示大三醫(yī)學生的堅韌人格總分低于大二醫(yī)學生,特別是控制維度上差異更顯著,即堅韌人格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這與國內(nèi)外已有的研究結果一致[11-12]。但是,國外有的研究卻沒發(fā)現(xiàn)堅韌人格的總分在年齡分布上的這一特點[13]。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男女醫(yī)學生堅韌總分沒有差異,這與盧國華[1]的研究相一致。而在韌性和投入維度上女生顯著高于男生。而陳栩、林之銳[4]等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控制、承諾和挑戰(zhàn)3個維度上女大學生都高于男大學生。而馬先明[12]的研究發(fā)現(xiàn),即男大學生比女大學生在挑戰(zhàn)韌性、毅力果敢上更高,女大學生比男大學生在意志能動、責任感維度上更高。這些不一致可能緣于研究對象的不同。國外有的研究顯示女大學生在投入維度上高于男大學生[13],而有的研究結果卻沒有發(fā)現(xiàn)男女青少年堅韌人格的差異[14]。與王淑燕[5]的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顯示,醫(yī)學專業(yè)女生的總體幸福感顯著高于男生。在精力、憂郁或愉快的心境、松弛和緊張3個維度上,女生普遍高于男生,這一結論也和陳靜[8]的研究一致。這可能是社會對男生的要求遠比對女生的要求多的緣故,學校和家庭乃至社會在以后的生活學習中,要進一步加大對男生的學習生活、人際關系等方面的關懷和幫助,以有效提升男生的總體幸福感水平。
本研究顯示,堅韌人格的投入因子和控制因子能夠預測醫(yī)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投入是指個體對于目的和意義的感知,這種感知通過個體積極卷入生活事件而不是消極被動避免卷入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當一個人積極地參與到生活事件中去的時候,他就會體驗到一種動力感,伴隨而來會產(chǎn)生一種積極情緒,進而提高人的總體幸福感。而控制是指在不利的條件下,個體擁有的通過自身行動來改變生活事件的信念,并在這種信念指導下采取行動,努力對生活事件施加影響而不是孤立無助。擁有一種改變生活的信念比被動接受生活,來得幸福。
由于目前國內(nèi)對大學生堅韌人格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各研究者所使用的測量工具維度不同,使得不同研究結果的對照受到限制。因此,擁有一個權威的大學生人格堅韌性量表,以及建立人格堅韌性的常模,才會有利于今后的進一步研究。
[1]盧國華,梁寶勇.堅韌人格量表的編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8,6(2):103-106
[2]盧國華.堅韌人格與應激、心身反應的關系[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08
[3]陳栩,郭斯萍.514名大學生健康堅韌性分析[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7,21(7):475-476
[4]林之銳,胡瑜.中小學教師健康堅韌性及影響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5,28(4):969-971
[5]王仲星,王欣星,張涵,等.信任、心理控制源對醫(yī)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2):143-144
[6]王淑燕.研究生主觀幸福感的特點及其與自尊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8,22(10):753-754
[7]任東寧,袁旦,張潔.大學生自我表露及其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8,22(2):79-82
[8]張介平,劉婷,陳霞,等.醫(yī)學生戀愛的主觀幸福感比較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9):1096-1100
[9]陳靜,楊宏飛.杭州市大學生生活滿意感調(diào)查[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11(3):202-203
[10]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9(增刊):83-86
[11]Hannah T E.Correlates of psychological hardiness in Canadian adolescents[J].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1,4:339-344
[12]馬先明.大學生堅韌性人格、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8
[13]Sheard,Michael.Hardiness commitment,gender,and age differentiate university academic performance[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9,79:189-204
[14]Shepperd,James A.&Kashani,Javad H.The relationship of hardiness,gender,and stress to health outcomes in adolescents[J].Journal of Personality,1991,59:747-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