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年是一個農(nóng)耕文明的時節(jié)單位,過年對于農(nóng)耕之民來說是值得喜慶之日。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對年的解讀,從年的文化現(xiàn)象,可以看到民族的文化心理。本文主要展現(xiàn)云南省楚雄州祿豐縣中村鄉(xiāng)萬板村彝族的年俗。
關(guān)鍵詞:納蘇 年俗 現(xiàn)象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0(a)-0169-02
萬板村離中村鄉(xiāng)20多公里,距辦事處8公里,交通不便。是一個彝漢雜居的半封閉的自然村。共23戶,8戶為漢族,其余皆為彝族,自稱為納蘇。彝族人口為62人占64%,漢族人口為35人,占36%。
在該村的節(jié)事中最為隆重的有兩個節(jié)日,一個是年節(jié),另一個為清明節(jié)。本文重點考察的是年節(jié)。雖然彝族人口占了64%。但是過年的時候并不是根據(jù)彝族的十月年,而仍然過地是漢族的農(nóng)歷年。被漢化的可能性極大。
年是一個農(nóng)耕文明的時節(jié)單位,是豐收后的一種喜悅,過年對于農(nóng)耕之民來說是值得喜慶之日。辛勞了一年的人們,面對自己的勞動成果,可以狂歡,可以給自己頒發(fā)一些獎品,可以慰勞一下疲憊的身心。
1 準備
1.1 年豬的準備
每一戶人都會為過年準備年豬,最困難的一戶也會準備一頭,最富裕的人家會準備四頭,而一般的都會準備兩頭。年豬一般是在殺了之后不久就去買豬仔喂養(yǎng),一般說喂養(yǎng),一般說喂養(yǎng)周期剛好也是一年,到即將要殺之前一個月,農(nóng)歷11月初10左右開始給豬喂面食,平時喂豬草不參任何飼料。
吃年豬飯也成為了村民們互相聚會的機會,殺豬一般從農(nóng)歷12月開始到12月底結(jié)束。殺豬前一般家人或長者要算一下殺豬那天的日子,不要同自己家人的生肖及屬豬之日殺。要殺之前只要去村子里每戶人家通知一聲,除了農(nóng)活教忙沒人可去幫忙以外,每戶都會派男青年或男中年來給殺豬那家人幫忙。
殺豬之前,會倒一碗酒,先用酒祭一下豬神,祭一下刀神,然后每個人輪流喝一口酒,一是用酒壯膽,二是用酒御寒,三是與神共飲一碗酒,禱告一聲,開脫一下。然后再倒一口酒給殺手,喝完后由其執(zhí)刀。
吃飯前,東家會派人再到每戶通知一聲,關(guān)系密切的人家會全家而致,不是太密切的也會派一兩個人來。以表示團結(jié)友愛。
1.2 舂粑粑
該村村民一般在農(nóng)歷12月28、29兩日內(nèi)的一天會集中起來舂粑粑。使用的碓子是石、木結(jié)合,碓坑是石頭做成,而舂棒則是木制。這里體現(xiàn)出的是一種協(xié)作精神,全村人幾乎大半會集中在舂場,一邊侃豐收,一邊看自己的勞作結(jié)果。
1.3 掃房
農(nóng)村的房子多為土木結(jié)構(gòu),而木料要經(jīng)常用火煙熏才能使其使用年限更長。在農(nóng)歷29那天,每戶的家庭主婦都會在早上出門去找最好的用來做香火的樹枝。中午則用這樹枝認真清理屋子里邊的煙灰。有掃舊的意思,把自己家里霉氣的、不潔的、又不利的東西隨塵埃一起掃出屋子,來年換個好心情、好運氣,希望年就是一個分水嶺,不吉利的一年趕快去,而吉利的則希望來得越快越好。吉祥如意的則希望來年大吉大利。
打掃完房子后鋪青松毛、栽青松樹,萬板村彝族家家戶戶春節(jié)吃飯都不擺飯桌,而是鋪一屋子青翠碧綠的松毛,說是這樣才顯得喜氣、熱鬧。到山上采松毛時,人們還會帶一棵松樹回來栽在院子里,不過這棵松樹至多能“活”一個多月。
2 過年
年30是一年的最后一天,這天也是農(nóng)民們吉祥年的開始。不過由于生活水平不高,該村早上仍然體現(xiàn)不出年慶的氣氛,只是見各戶都在忙于貼門神,貼對聯(lián),希望借此帶來好運,借門神把那些邪惡之鬼驅(qū)之門外。
中午以后,就有了過年的氣氛。每家每戶都會留下一人,專門準備年飯。這天出去做農(nóng)活、放牧的人大都會早早收工,回來追趕年的快樂。
該村吃年飯,喜歡比早,看誰家吃得早。怎么看,聽那個響聲,無論窮與富每家人為年都會準備三封炮竹,晚飯熟以后,家人到齊。開始放鞭炮,一是表示我家已吃飯;二是熱熱鬧鬧;三是借鞭炮驅(qū)逐那些邪鬼,同時也用鞭炮聲向自己的祖宗報訊:飯熟了可以來吃飯了。
人在動飯之前,都要請家中的長者去請自己的祖先,方法是具備兩只碗,一只碗中盛酒;一只碗里盛米飯,然后把今天吃的菜,每一樣夾一塊放于米飯上,點上幾柱香,燒上點紙錢,到供桌前請自己的祖先來保護家人的安康,再接再厲,獲得更大的豐收。之后到灶房去供灶神,希望灶神保佑,年年都豐收,接著門神、畜神都用自己的豐收之果來取悅各路神仙,希望借神仙之力使晚年更獲得美好的收成。更為有趣的是彝人還體現(xiàn)出了其善的一面,用一只碗盛一點湯,加一點米飯,再撕碎一點肉,然后拌勻后用湯勺走到門外,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潑灑一點,口中念到:“各位孤魂野鬼,我家現(xiàn)在請你們吃年飯,希望吃了以后保佑我家,并離開我家,去尋找你們自己的歸宿吧。”所有的祭神、請神吃了以后,人才能動筷。這里體現(xiàn)出了納蘇人的敬祖的的宗教觀念和善的美德。
這天晚上,最收歡迎的是狗和兒童來串門,俗話說狗來富、貓來窮。而兒童來則具有送財童子等漢俗的說法,因而這兩類人來是比較受到歡迎的。過去幾年,年30晚村子里邊一般是不去別家玩。一是主人怕帶去不吉利;二是主人怕你把他家的吉利給分走。一般大家特別是青年男女都穿上新衣到球場上,盡情的放歌放舞,來盡情地放縱,把自己一年積累的疲憊在歌舞中調(diào)節(jié),以便迎接來年更好的挑戰(zhàn)。
大年初一早上,這一天早上的飯都是由男子來完成,而女子則可以美美的睡上一覺,這是對女性的一種尊敬,認為女子操勞了一年,一年的開始那天應(yīng)該好好的放松一下子,是母系氏族的一種遺憾,也是彝人男女平等并且尊重女性的一種表現(xiàn)。
初一早上男人們在凌晨四五點鐘就起床了,挑著水桶打著火把趕到水井挑一年中的第一擔(dān)水。在打水之前,你得完成以下程序:先燒三炷香插在水井旁的龍樹下,雙手合一作揖,磕頭,在井邊投一個硬幣或貼掛門錢(目的是買水,向龍王買水,以期用錢賄賂龍王,希望龍王給這井水永遠不斷,同時希望今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莊稼得到豐收。),貼紅紙,紅紙上常寫“飲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等字句,然后便是炸鞭炮。為搶這一擔(dān)龍水,全村男人都會爭先恐后地跑水井旁,只聽見鞭炮聲此起彼伏。這些年,有些村寨從山箐里接來了泉水,家家戶戶都有了水龍頭,不用到水井邊搶龍水了,但還是會在天不亮起床,在自家的水龍頭旁炸一掛鞭炮,接上幾桶山泉水。
早飯比早已經(jīng)成為一種習(xí)慣,大家都認為,誰家吃得早,一來表示這家人比較勤奮,二來希望襲擊家早點吃飯來敬自己的祖先,以借祖先之威來保護自己,也使自己的祖先在別人的祖先面前有臉有面。三來是早點吃飯為了早點敬祭各路神仙,希望各路神仙今年有什么好事首先想到自己。四是為了趕早,中午全村人的集聚。
早飯之前,重點祭拜的是牛神。作為農(nóng)業(yè)社會,在生產(chǎn)力不是太發(fā)達的地區(qū),牛耕已經(jīng)為人們解決了許多人力不能解決的問題,因而可以說牛是農(nóng)戶們最大的財富。農(nóng)人對牛的依賴就可想而知。該村納蘇人認為今天是牛的生日,重點祭拜牛神也就成了必然。彝人們同樣用祭拜祖先的一套用來祭拜牛神,希望牛神給予自己養(yǎng)的牛以保護。并且這天早上人們會把玉米及昨天找好的綠草來給自己喂養(yǎng)的牛。以表示慰勞,希望再接再厲,今年為主人再作奮斗。
早飯后十點左右,每戶除了留下一人去放牧外,全家人都會帶上炊具抱上一只雞,輪到拉羊的那戶人家為該年的午飯主辦,具有極高的話語權(quán)。在去每年都去的大荒地的路上,每戶人家都會準備一枝三叉的松枝,用來殺雞時使用。彝人認為人一般有三個魂,而三叉樹枝各代表一魂。殺羊、殺雞繼祖祭神時,把這樹枝插在指定的神樹面前,殺了以后用血粘上一點毛貼在三叉樹枝上,用以宴請神靈,希望神靈們和自己一起娛樂,用娛樂神的方法使神為自己做保護神。
午飯及晚飯一般并做一餐來吃,放牧的也會早早的趕來,有的甚至就在祭場附近放牧。一聽到鞭炮聲,都會趕來同村里人同飲同樂。這是一個娛神、娛人聯(lián)絡(luò)感情的年飯,以期全村像一家人一樣,大團圓,而不要鬧太大的矛盾。從這里觀看,的確該村彝漢相處比較團結(jié),尚未發(fā)現(xiàn)什么矛盾,是和諧的利益相共的村。
飯后必然還剩下一些飯菜,村民們一貫樸素。飯后一般會留下一人,在牽羊戶的戶主的分配下,平均把飯菜分到各戶人手中。這里體現(xiàn)里村民們平均主義的思想,也體現(xiàn)了人們樸素的思維觀念,大家一起唱著山歌走。同時這種祭祀的飯還具有一種特殊的意義,希望全村人和神一道吃一碗飯,同飲一杯酒,以期共同的神靈保佑共同的村們,也希望自己祖先的靈魂在神靈界如此的團結(jié)。
從大年初二起才開始拜年走親戚。出嫁的姑娘要從婆家接回來,熱情款待;舅舅、姨媽等重要親戚還會相互走動,請吃、祝福,這種活動一直要持續(xù)到正月末才完。人們開始把家中鋪著的青松毛掃出門,也才算完整地過完了一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