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航空兵發(fā)展歷程
作為主要裝備直升機和輕型飛機,直接支援地面部隊作戰(zhàn)的兵種,陸軍航空兵誕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期,1942年美國組建的陸軍航空兵是當時世界上的第一支陸軍航空兵。幾年之后,美國陸軍航空兵首次在朝鮮戰(zhàn)場上投入實戰(zhàn),而當時陸軍航空兵的主要用于戰(zhàn)場救護,當時完全是陸軍地面部隊的附屬物。而陸軍航空兵真正讓世界見識到其強大威力,還是在越南戰(zhàn)爭中。當時美國在越南戰(zhàn)場主要把直升機用于叢林戰(zhàn),依靠直升機機動靈活,可以快速空降小股部隊,并能夠對地面目標進行低空打擊等諸多優(yōu)點,主要對越南的叢林游擊隊進行清剿,而武裝直升機也成了當時越南游擊隊最為忌憚的武器。而UH-1和AH-1直升機,也就是在那時成了世界先進直升機的代名詞。越戰(zhàn),也讓美國的陸軍航空兵迅速壯大,等到戰(zhàn)爭結束時,美國陸軍航空兵裝備的直升機已經超過4000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直升機部隊。
繼美國之后,歐洲許多國家特別是北約盟國,都在美國的幫助下相繼成立了陸軍航空兵。特別是面對蘇聯(lián)駐扎在東歐龐大的裝甲集群,英國、法國、德國等紛紛開始裝備反坦克武裝直升機,但是這些武裝直升機都是在通用直升機上改裝來的,例如“山貓”武裝直升機等。而在越戰(zhàn)之后的幾次中東戰(zhàn)爭和蘇聯(lián)入侵阿富汗的戰(zhàn)爭中,直升機特別時武裝直升機再次展示了強大的對地攻擊能力。世界上又掀起了一股武裝直升機的研制熱潮,而原先沒有陸軍航空兵的國家也紛紛組建自己的陸軍航空兵。
武裝直升機作為陸軍的突擊兵器廣泛應用于戰(zhàn)場后,使傳統(tǒng)的作戰(zhàn)樣式、突擊方法和作戰(zhàn)理論受到新的挑戰(zhàn)。陸軍在走向全面現代化的進程中,不僅要有坦克、裝甲車,還要有直升機。要更好地擔負起保衛(wèi)祖國的神圣使命,作戰(zhàn)必須由陸地延伸到空中?,F代戰(zhàn)爭中高新技術的廣泛運用和迅猛發(fā)展已容不得我們有半點猶豫和觀望,合成化陸軍部隊,不單是地面裝甲部隊和步兵的合成,更是地面力量和空中打擊力量相結合的立體合成,成立我國陸軍航空兵已經成了軍隊建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1985年在百萬裁軍的同時,為了提高新組建的集團軍合成作戰(zhàn)能力,中央軍委決定組建陸軍航空兵。1986年10月3日,中央軍委正式批準組建陸軍航空兵,在總參謀部設立了陸軍航空兵管理總局,我軍歷史上最年輕的一個兵種誕生了。1988年1月8日,第一支陸軍航空兵部隊——北京軍區(qū)某集團軍直升機大隊在北京通縣機場成立。
我軍陸航裝備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美國“阿帕奇”武裝直升機為代表的第三代武裝直升機相繼服役,在這種情況下由國產直5通用直升機改進來的武裝直升機更多的是象征意義,而陸航的主要作戰(zhàn)目標已經轉向反裝甲作戰(zhàn)為主,殺傷地面有生力量為輔。在直5直升機之后,我國還在直5的基礎上改進出了直6型直升機,主要的改進之處就是將原有的活塞發(fā)動機改為渦軸發(fā)動機,該機于1969年12月首飛,但是該機從一開始就已經落后了,并且采用單發(fā)布局安全性不高,所以該機只生產了15架就停產了,根本就沒有裝備部隊。所以,為了能夠趕上世界技術和戰(zhàn)術的發(fā)展潮流,提高和鍛煉陸航部隊的反裝甲作戰(zhàn)能力,1987年我國同法國宇航公司達成協(xié)議,決定從該國引進專用武裝直升機。1988年我國從法國進口的8架SA342M“小羚羊”專用武裝直升機運抵中國,并裝備了部隊。該機在當時算是一種不錯的輕型專用武裝直升機,按照當時陸航的打算就是先購買一批試用,然后視效果決定以后的采購數量,初步打算第二批再采購24架。但是,由于我們在購買這批“小羚羊”直升機的時候只得到了很少一部分機載武器,而國內制造的反坦克導彈同載機的整合一直沒有實現,所以現在這批直升機只能在部隊用作訓練假想敵部隊,根本不能執(zhí)行作戰(zhàn)任務。
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小羚羊”武裝直升機還算是一種較先進的機型,該機屬于2噸級直升機,該機主要執(zhí)行反坦克任務,同時也能執(zhí)行武裝偵察任務,它可以掛載4~6枚反坦克導彈,也可以掛載火箭、機槍或機炮。而該機所具有的夜戰(zhàn)能力,是當時我國陸航部隊最為欠缺的。作為我國引進的第一種專用武裝直升機,“小羚羊”的服役使陸航開始具備了反坦克作戰(zhàn)能力,然而由于引進數量少,再加上國內缺少與之配套的反裝甲作戰(zhàn)武器,所以該機的引進不可能根本上改變當時陸航的現狀。另外,作為一種輕型武裝直升機,該機缺少必要的裝甲,這也大大限制了它在戰(zhàn)場上的使用。
在我國陸軍航空兵的直升機家族中,有一個成員不得不提,它就是從美國引進的西科斯基的“黑鷹”直升機。國家間的戰(zhàn)略從來都是以利益為最基本的支點,20世紀80年代初,中美關系進入前所未有的蜜月期,雙方展開了全方面的合作,當然也包括軍事上的合作。從1972年開始研制,1976年進入美國軍隊服役的S-70“黑鷹”直升機,是當時最為先進的多用途直升機,而美國當時只向“最友好的國家”出售這種飛機。1984年7月,我國同西科斯基簽訂協(xié)議,從該公司采購24架“黑鷹”直升機。1984年11月,首批4架“黑鷹”直升機運抵中國,而最后一架于1985年12月交付完畢。我國購買的是“黑鷹”直升機的民用型S-70C,西科斯基為我國這批“黑鷹”編號為S-70C-2?!昂邡棥敝鄙龣C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它的高原性能,在該機進入我國服役之前,我國尚沒有能夠執(zhí)行高原任務的直升機。據簡氏報道,這批直升機主要部屬在北京軍區(qū)和成都軍區(qū),而裝備后者主要就是用來執(zhí)行高原運輸任務。
20世紀90年代初,原有的從空軍調過來的直5已經服役了30多年,機體老化,航電系統(tǒng)嚴重落后,所以開始逐漸推出陸航部隊,空軍裝備的直5也開始退役,到1992年所有的直5幾乎全部退役。而隨著直5的退役以及“黑鷹”直升機的老化和數量減少,陸軍航空兵面臨著直升機嚴重短缺的局面,無論是運輸直升機還是武裝直升機數量,在20世紀90年代初都降到了一個低谷。為了保證陸航的持續(xù)發(fā)展,國家從90年代出開始引進米-17直升機,先后購買了多批,該機也成了現在陸航重型運輸機的主力。
直9的引進和意義
在我國,武裝直升機的缺乏成立制約陸軍航空兵發(fā)展和壯大的瓶頸,因此,設計和制造我國自己的武裝直升機,成了我國航空工業(yè)界多年的夙愿。1979年直5停產,我國空軍和民用的直升機型號出現了斷檔,在這種形勢下引進了法國宇航公司的SA365N“海豚”直升機和與之配套的透博梅卡公司的發(fā)動機。此后在1980年7月2日,中航技和法國上述兩個公司簽訂了轉讓生產許可權合同和生產合同,引進之后叫做直9直升機。接著國務院決定直升機的機身、旋翼等由哈飛生產并負責總裝,東安發(fā)動機負責主、尾減速器。引進“海豚”直升機并最終實現國產化,是當時我國最大的技術引進項目,也是我國直升機工業(yè)趕超世界直升機研制水平的一個重要契機。
按照我國和法國簽訂的協(xié)議,首批由哈飛裝配50架,而在1982年開始合作生產的時候,直9的國產化工作也正式展開。1982年哈飛完成了首架機的裝配。同年2月6日,直9 “6013號”機在首都機場進行試飛表演。至1990年底與法國協(xié)議簽訂的50架已全部生產完畢,其中28架為基本型直9,另外還有20架為直9A。1993年9月,哈飛又與法方簽約生產直9過渡批22架,哈飛還生產了8架直9民用型。1988年5月,直9國產化總指揮部與有關部門簽訂了承包合同,其中哈飛是總承包單位,用了3年多時間和其他90余家廠所協(xié)力攻關,于1992年1月16日成功完成了國產化直9的首飛。此后直9的生產全面轉向國產型直9。
直9實現國產不但使我國掌握了先進的直升機制造技術,鍛煉和培養(yǎng)了一大批技術人員,更重要的是它使我國陸軍航空兵大批裝備直升機成了可能。之后,我國生產的直9先后裝備海軍艦艇,陸軍航空兵,并逐漸走向民用市場。直9作為一種多用途直升機,引進之后由我國直升機研究所和哈飛進行了反設計,并進行了多種改型方案論證。1986年,景德鎮(zhèn)直升機研究所對直9進行武裝型的改型設計,命名為直9武裝型,哈飛負責生產和部分改裝。作為與陸航同一年誕生的直9武裝型直升機,在之后的近20年中成了陸航的主角。
直9武裝型的設計工作在1986年11月全面展開,1987年3月23日,國防科工委批復同意原航空工業(yè)部和陸航總局提出的直9武裝型直升機的研制任務書,零批次生產兩架,哈飛負責基本型生產和改裝,景德鎮(zhèn)直升機研究所負責第二次改裝,加裝武器和火控系統(tǒng)。 1988年1月,直9武裝型首飛一舉成功。
直9武裝型是一種多用途武裝直升機,正常起飛重量3800千克,最大平飛速度不低于255千米/時,航程680千米,續(xù)航時間4小時20分鐘,作戰(zhàn)半徑100千米。其主要用于在戰(zhàn)場前沿實施反坦克作戰(zhàn),并進行研制地面火力,突擊地面零散目標等火力支援任務。此外該機還用于運輸機動兵力實施空降、通信聯(lián)絡和救護等任務。直9武裝型于1995年12月通過設計定型,它的設計成功不但結束了我國不能研制生產武裝直升機的歷史,也解決了部隊訓練、演習和執(zhí)行任務的需要,對陸航的建設和發(fā)展都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