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韋陀一樣,金剛在常識中是被當作佛教的護法神來對待的。我們?nèi)シ鹚掠斡[、敬香,跨過山門之后,進入第一個殿山門殿(也稱三門殿),通常就可以看到有四大金剛的神像。他們常常是橫眉怒目,威武猙獰,手持法器,兩兩相對,高高矗立在兩側(cè),給人以威嚴震悚之感。其實在佛教中,“金剛”一詞具有豐富的涵義,常說的“四大金剛”也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
與金剛相關(guān)的事項
金剛一詞,梵語作vajra,巴利語為vajira,音譯作伐阇羅、跋阇羅、跋日羅等等,意思是金中最剛。佛教從這一點出發(fā),經(jīng)常用金剛來形容、稱名有關(guān)事項。這些事項通常都具有至剛至堅、威力巨大的屬性。我們通常比較熟悉的有金剛座、金剛不壞之身、金剛杵等等。
金剛座指佛陀成道時所坐之座,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國伽耶城南之菩提樹下,因為其堅固不壞猶如金剛,所以叫“金剛座”。金剛不壞之身,起初指的是佛身,因為佛超脫生死,不生不滅,其法身常住不壞,所以稱為“金剛不壞之身”。
金剛杵原為古代印度的武器。因為其質(zhì)地堅固,能擊破它物,所以稱名。佛教中,金剛杵常為密跡力士所持,屬于能斷煩惱、伏惡魔的神器。因為密跡力士常持金剛杵,故又稱“金剛力士、持金剛、金剛手菩薩、執(zhí)金剛神”,簡稱“金剛”。他常跟隨佛祖左右,以手中的金剛杵降妖伏魔、護持佛法,是佛教中常見的護法神。
作為護法神的金剛原來是印度大神毗紐天的侍從,后來被佛教收編成為護法神。中土較早傳入其名的或在西晉(265~316年)時期。當時高僧竺法護翻譯的《正法華經(jīng)》中說到光世音菩薩(即民間熟悉的觀世音菩薩)巡游大千世界,為開化眾生而示現(xiàn)無窮,其中就曾變化為“金剛神”。
四大金剛的歷史淵源
佛教中金剛神是泛名,之下還可有很多名目。像唐代僧人實叉難陀(652~710年)翻譯的《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就說佛世界中有“微塵數(shù)執(zhí)金剛神”,微塵數(shù)意思就是多如微塵、無法數(shù)清。其名稱也是紛繁多樣,有妙色那羅延執(zhí)金剛神、日輪速疾幢執(zhí)金剛神、須彌華光執(zhí)金剛神等等。
名目繁多的金剛神中,我們最熟悉的應(yīng)該是四大金剛。不過民間現(xiàn)在常認為的四大金剛的本來面目其實是四大天王,民間把天王當作金剛,這是一種“誤會”。但這種“誤會”相傳已久,也就約定成俗了。
民間的四大金剛即佛教的四大天王。他們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他們是在欲界護持佛法的四位天王,居住在須彌山腰的四方,各率部屬守護佛土,護持佛法。四大天王及其屬神的年壽為五百歲,其一晝夜相當人間五十年。其身高有半由旬,一由旬一般指四十里。身穿的天衣長一由旬,寬半由旬,卻只重半兩。
四大天王的名目傳入中土緊隨金剛神之后。佛教專門有《四天王經(jīng)》,這是南朝劉宋時僧人智嚴(350~427年)、寶云(376~449年)合譯的。內(nèi)容講的是四大天王于每月六齋日,即農(nóng)歷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等六日,奉帝釋天之命,巡行四天下,考查眾生的善惡,再上報帝釋天。這一點有點像后來民間信奉的灶君,對他們的頌揚、崇奉都有禁止勸勉的意旨在里面。
四大天王各有其疆域和部眾。一般認為,持國天王住賢上城,率領(lǐng)乾闥婆、富單那二部鬼眾守護東洲兼及余洲;增長天王住善見城,率鳩盤荼、薛荔多二部鬼眾守護南洲兼及余洲;廣目天王住周羅善見城,率龍、毗舍阇二部鬼眾守護西洲兼及余洲;多聞天王又作毗沙門天王,有可畏、天敬、眾歸三城,率夜叉、羅剎二部鬼眾守護北洲兼及余洲。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從唐朝起脫穎而出,又被視為軍旅保護神,后來進一步演變?yōu)槊耖g熟知的托塔李天王。
北魏(386~557年)時期的僧人慧覺等翻譯的《賢愚經(jīng)》卷六中說到佛祖出行,有“八金剛神,住于八面。時四天王,在前導道”的說法,顯然其時佛教觀念中天王和金剛神并非一事。從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以至宋元時期的佛窟寺廟中,天王和金剛力士的神像一般都是分開塑造的。
那么四大天王何時演變?yōu)槊耖g所謂的四大金剛的呢?其開端已不可知曉。較早提到四大金剛的是唐代僧人不空翻譯的《法華曼荼羅威儀形色法經(jīng)》,但這里的四大金剛究竟是什么已無法判斷??梢源_定的是,到了明代,這種演變應(yīng)該已經(jīng)完成了。這一轉(zhuǎn)變在明代許仲琳所寫的著名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中有充分的反映。
四大天王在中國寺廟里不但形象被徹底漢化,皆為中國古代虎將打扮,而且將四神賦予了更多的中國式寓意。在《封神演義》中,姜子牙封佳夢關(guān)魔家四將魔禮青、魔禮紅、魔禮海、魔禮壽為四大天王,要他們“輔弼西方教典,立地水火風之相,護國安民,掌風調(diào)雨順之權(quán)”?!拜o弼西方教典”還是視他們?yōu)榉鸾痰淖o法神,“護國安民”等則是把他們當作人間的守護神了,即保佑人間風調(diào)雨順,太平安順。
《封神演義》中的四大天王職掌是:增長天王魔禮青掌青光寶劍一口,職風;"廣目天王魔禮紅掌碧玉琵琶一面 ,職調(diào);多聞天王魔禮海掌管混元珍珠傘,職雨;持國天王魔禮壽掌紫金龍、花狐貂,職順。其中,廣目天王與持國天王持有的法寶在通行的說法中正好對換過來。
明清兩代佛教寺院山門以內(nèi)多設(shè)四大金剛的神像。清代錢泳(1759~1844年)《履園叢話》中就說:“今寺院門首必設(shè)四金剛,即佛家所謂四大天王也?!卞X泳作為學識淵博的學者自然明白四大金剛其實是來源于四大天王。到了此時,金剛不僅是佛教的護法神,他們更是民間安樂生活的守護神,宗教情感和世俗愿望在四大金剛身上得到了和諧統(tǒng)一。
四大天王的神像在中土主要是存在著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區(qū)別。漢傳佛教寺院中的四大金剛造像一般是:持國天王,身作白色,持琵琶;增長天王,身青色,持寶劍;廣目天王,身赤色,手纏繞一龍;多聞天王,身綠色,右手持傘,左手持銀鼠。而藏傳佛教寺院中,一般是持國天王,身作白色,持琵琶;增長天王,身青色,持刀劍;廣目天王,身赤色,左手執(zhí)蛇,右手持佛塔;多聞天王,身黃色,左手執(zhí)食蛇鼠,右手持幢幡。
有關(guān)金剛的其他說法
除了四大金剛之外,還有八大金剛、十六執(zhí)金剛、十九執(zhí)金剛的說法。八大金剛指東方青除災金剛、西方黃隨求金剛、南方赤聲火金剛、北方白凈水金剛、紫賢金剛、辟毒金剛、定持災金剛、大神金剛。
佛教面向俗眾的法事以及民間的一些信仰活動中,經(jīng)常有請佛的儀式,八大金剛也是他們奉請的對象。請八大金剛而非四大金剛,這或許是因為民間觀念上“八”比“四”要吉利。奉請八大金剛的緣由,大致在于他們能幫助大家消災免殃,祈求福佑,趨向解脫。如青除災金剛,能除一切宿災殃咎;辟毒金剛,能除一切熱毒病苦;黃隨求金剛,能令眾生得償所愿;而紫賢金剛,能令眾生開悟,生起菩提心。
十六執(zhí)金剛則為佛教密宗所宣稱的十六尊護法神,其名稱有虛空無垢金剛、蘇喇多金剛、虛空無邊游步金剛等等。十九執(zhí)金剛也為密宗所宣揚,是大日如來屬下十九位金剛神,有虛空無垢、虛空游步、無垢眼等十八執(zhí)金剛與金剛手秘密主組成。這些金剛神,一般民眾知道的就相對要少些了。
在舊時的民間,也常用“四大金剛”、“八大金剛”來稱某一群體,特別是團體中的那些勇武出眾的中堅分子。像武昌起義后,軍政府設(shè)立總稽查處,高振霄與蔡濟民、牟鴻勛、謝石欽、成章、梅寶璣、陳宏誥、錢守范等被擁為總稽查,時稱“八大金剛”。后來上海灘青幫頭目杜月笙的手下也有“四大金剛”的說法。
另外,有時候進了佛寺山門之后,兩側(cè)會各有一尊神像,也是睜眼鼓鼻、裸露上身、手持武器、威武勇猛的模樣,俗稱為“哼哈二將”。他們其實也可以看作是中土“出產(chǎn)”的金剛神,其稱名也來源于《封神演義》?!斗馍裱萘x》中有鄭倫、陳奇二將,都是商朝的督糧官。鄭倫拜西昆侖度厄真人為師,其絕招是遇到敵人鼻子一哼,噴出兩道白光,吸人魂魄。陳奇也受異人傳授,遇敵時張嘴一哈,噴出一道黃氣,見者魂魄自散。周滅商后,姜子牙封神,敕封二人為鎮(zhèn)守佛寺山門、宣布教化、保護法寶的哼哈二將之神。
從四大金剛到哼哈二將,體現(xiàn)著佛教傳入中國以后本土化、民間化的一步步的加強,它和中土社會老百姓的生活的聯(lián)系、融合也是越來越密不可分。
【責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