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專場一直以來都是北京匡時的強勢板塊。僅2011年秋拍歷代經(jīng)典書法作品就不在少數(shù)。以下列舉的僅是一小部分,以供讀者參考。
元代文臣閻復《大都崇真萬壽宮瑞鶴詩》
宋元名跡距今千年,傳世作品大多保存在博物館中,鮮有露面。此番匡時征集到一件散佚在海外的宋元名跡:元代文臣閻復《大都崇真萬壽宮瑞鶴詩》書法手卷并元代家之巽、張楧、牟應龍、方回、杜道堅五段元人應和。此卷由清末民初上海道臺蔡乃煌收藏,之后杳無音訊。近日重現(xiàn),成為轟動收藏界的一樁要事。
這件六人元代名跡成書于1297—1299年間,文中詳細記錄了受正一玄教宗師、元代道教關鍵性人物張留孫之囑,祝頌萬壽宮這一大盛事。清人毛順甫題跋說明其來龍去脈。這件八米長卷具備清晰的流傳脈胳:曾經(jīng)由明清兩代文豪文徵明、詹景鳳、陸堇庭遞藏。在明末清初江南精鑒家顧復所著的《平生壯觀》中有明確的著錄。
從作品內(nèi)容中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人的生活軌跡都在南宋舊都杭州附近,與趙孟頫都有交往,且與趙之密友章耕隱有著密切聯(lián)系。這件重量級拍品的面世,不僅拾回書法史上一個遺失的剖面,且將為揭曉一段宋元時期江南道教與皇族的深刻淵源提供了一份珍貴的歷史資料。
題簽:元崇真萬壽宮瑞鶴詩卷,癸丑三月魏戫題簽。
鈴?。杭抑阒拘懈浮⑿源鏁?、西秦張楧
鑒藏印:征仲(2次)、衡山(2次)、詹景鳳印、小辡堂印、陸堇庭氏審定名跡題#8195;
款識:集賢學士中奉大夫閻復。大滌高人章君耕隱,出示集賢大學士靜軒閻公所賦《崇真萬壽宮瑞鶴詩》,謹次韻奉呈,前進士眉山家之巽。大德己亥九月六日。西秦張楧。前進士陵陽牟應龍。洞霄耕隱章高士,赍示集賢閻學士《大都崇真萬壽宮瑞鶴詩》,仰見圣君賢臣,感格上玄之盛事,謹依韻和。通議大夫前建德路總管兼府尹紫陽方回。沖真崇正隆道法師教門高士、湖州路升元報德觀提點住持、杭州路四圣延祥觀提點、宗陽宮提調(diào)宮事杜道堅。
說明:元《崇真萬壽宮瑞鶴詩唱和卷》乃清末民初上海道臺蔡乃煌舊藏,這卷所歌詠的本事“瑞鶴”,乃是元成宗時轟動朝野的要聞,與道教領袖張留孫有關。元成宗詔著名文臣閻復為“瑞鶴”之事作頌刻石,文獻中有確切的記載。手卷內(nèi)容包括閻復用隸書寫的長篇七言古風《瑞鶴詩》,還有與之同時的杭州名士家之巽、張楧、牟應龍、方回、杜道堅五人的和詩或題詩。盡管此卷按內(nèi)容是閻復賦詩,家之巽等五人唱和題詠,但后五人的和詩和題詠都是長篇巨制,鄭重其事,已超出一般意義的題跋格局,所以實際上這卷《瑞鶴詩》應該看成是六人的集錦合作。尤其是首段閻復用隸書書寫的長篇七言古風《瑞鶴詩》,書法方整謹嚴、平靜寧致,樸拙質(zhì)美,隸書中滲入篆書結(jié)體,又以楷書筆法加蠶頭雁尾,井然之中透出濃濃古意。此外,《崇真萬壽宮瑞鶴詩唱和卷》的面世,也為今人了解元初文壇風貌、道教在元朝社會的地位作用,以及認識研究元代書法的發(fā)展情況,都提供了新的重要參考數(shù)據(jù)。
吳門畫派書畫
自元朝以后,江南蘇州一帶,成為文人薈萃之地。明代中葉,院畫勢力日微,“浙派”漸趨末流,代之而起的是活躍于蘇州地區(qū)的“吳門派”。蘇州經(jīng)濟繁榮,工商業(yè)較為發(fā)達,直接推動了文化藝術的興旺,也為當?shù)睾退姆轿娜司蹠峁┝俗詈脠鏊?。吳門畫派在這種條件下應運而生,以沈周為領袖,文徵明繼起。陳淳、唐寅、仇英等為后起之秀?!皡情T畫派”的形成,標志著文人畫走向頂峰。這些畫家往往同時也是當時著名的文人和書法家,在明代中期書法史上居于最重要的地位。
唐寅是婦孺皆知的明代著名畫家和才子,流傳的書畫作品歷來為世所重,然贗品極多,真跡又大部分進入公家博物館,故流傳于社會的真品甚為罕見,可謂鳳毛麟角。“吳門畫派”專場領銜唐寅《自書詩卷》曾幾度出版,早在民國年間就由作品收藏者、漢軍正藍旗趙爾莘在所刊《五朝墨跡》中作為單行本出版;文革期間此卷入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在80年代國家文物局組織的全國文博單位書畫巡回鑒定時,經(jīng)謝稚柳、啟功、徐邦達、劉久庵、楊仁愷等五位專家一致認可,并選定出版于《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第一冊故宮博物院藏品部分;八十年代后期作品退回原藏家。
明末五大書家書法
王鐸、傅山、黃道周、張瑞圖、倪元璐,這五位明末最具個性解放與思想革新的書家代表,因其作品的藝術價值高,市場保有量小,近年來成為新的收藏熱點。
黃道周乃明朝第一飽學之士,乾隆贊其“不愧天下第一完人”。又因其視書法為“第七八乘事”,多為即興而作而非應制,保留下來的墨跡不多。
此件黃道周、蔡玉卿《書法合卷》為黃、蔡夫妻合璧之作。作品鈐蓋黃道周印、石齋、潤石、蔡玉卿印、石道人名號印以及楓香山館、平陵狄學耕、曼農(nóng)、曼農(nóng)審定、磨綺生、種石軒珍藏收藏印。沙孟海先生認為:“黃道周便大膽地去遠師鐘繇,再參入索靖草法。波磔多,停蓄少;方筆多,圓筆少。所以他的真書,如斷崖峭壁,土花斑斑?!辈淌蠟辄S道周繼室,才情極高,寫黃道周書法幾可亂真,人品冰清玉潔,有“閨閣中的鐵漢”之美譽。黃道周、蔡玉卿二人人倫品格冠絕古今,筆跡精美如出一轍。如此合璧之作于古于今不可多得,彌足珍貴。
倪元璐與黃道周、王鐸為同年進士,于翰林院與黃、王二人砥礪學行,相約攻書,倪元璐主攻蘇東坡并兼學二王,黃道周謂:“同年中倪鴻寶筆法深古,遂能兼撮子瞻、逸少之長?!贝撕竽咴崔D(zhuǎn)師顏真卿,用筆毛澀,取“屋漏痕”意,書風漸趨渾沉,以雄深高渾見魄力?!缎胁萜哐栽娸S》為絹本立軸,所書內(nèi)容是倪元璐贈寅上人的一首七絕。倪氏生于晚明,其時士人崇心學,好作佛家語,此詩一派禪家偈語,頗富機鋒。細察此作筆跡蒼勁渾厚,跌宕頓挫,中鋒與側(cè)鋒并用,但大部分點畫圓勁爽利,成為撐持作品的骨骼,而其落筆一般不用藏鋒,折筆極為果斷。比如“已支”、“自舞獅”、“到”、“死”、“地”、“寅”等字,加入了大量額外的提按與波折,善以屋漏痕之意,用筆中參以揉、擦,飛白、渴筆與濃郁的墨氣相映成趣,在酣暢流動中突顯出毛澀與勁健,飛揚恣肆中內(nèi)含骨力。誠如后人評他的“行草書如番錦離奇,另一機軸”,“新理異態(tài)尤多”,這實是肯定了他書法中自出新意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因此形成的獨特面貌。而此軸在奇譎之外流露著一種粲然蕭散之氣,尤為珍貴。
王鐸《二體遣懷詩四首》,綾本手卷,高27.5厘米,寬241.5厘米。前卷隸書取法漢隸,線條圓勁,燕尾百態(tài),頗具流美靈動之勢;后半段行書線條遒實,含蓄多變,縱橫取勢,變化多姿,與名作《自賦石湖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王鐸另一手卷《行書節(jié)臨褚遂良〈家侄帖〉卷》為行書臨帖,其筆力雄健酣暢,出神入化,線條沉雄遒勁,方圓兼?zhèn)?,字形結(jié)體欹側(cè)奇崛,千姿萬態(tài)。章法布局跌宕開闔,大小錯落有致,再加上墨韻的滋潤淋漓,層次氤氳,更為王鐸不可多得之佳作。
與晚明其他書家相比,張瑞圖無疑是特立杰出的一位,亦是晚明書家群體中最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書家之一。其書多以橫撐豎戳、翻騰折帶的奇逸面貌映入公眾視野,而清麗平正一路的作品較少。此《行書杜甫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之七》軸便是張瑞圖這類作品的代表。崇禎三年(1630),張瑞圖去官為民,時年六十歲。落職后,偕夫人賀氏隱居晉江青陽下行故里,生活恬淡,優(yōu)游田園林壑,忘情山水,經(jīng)常往白毫庵中與僧人談論禪理,以詩文翰墨自娛,有大量的書法作品傳世。這一時期其書風發(fā)生嬗變,筆勢由恣肆直折轉(zhuǎn)向內(nèi)斂婉轉(zhuǎn),結(jié)體欹側(cè)拗折轉(zhuǎn)向平正簡潔,點畫由側(cè)鋒直入轉(zhuǎn)向正側(cè)并用,氣息更顯蘊藉含蓄。從半生的迷離仕途到絕去名利喧囂的落差必然會引起書家心態(tài)的變化,這一變化淋漓盡致地反映在其書法藝術上。
千載—八集堂藏書畫
其中比較搶眼的有翁同龢家族舊藏的《何紹基詩稿》。這件詩稿手卷,由兩個部分構(gòu)成,前面是隸書大字,寫的是何紹基自己的詩詞“古來云海茫?!?。后面的詩稿,原來是多頁,高低不齊,現(xiàn)在裱成手卷。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詩稿,何紹基沒有落款,應該不是正式的“作品”,而更加可能是隨手奉送的“禮物”。從裝裱上看,簽條就是翁同龢自己寫的,而且此后在翁同龢家族手中保存了100多年,直到去年才出現(xiàn)在市場上。晚年何紹基書法的大幅作品,其實已經(jīng)遠不如青壯年,他最值得稱道的就是偶然可以靈光閃現(xiàn)的“詩稿”類作品。由于詩稿是一種“非書法創(chuàng)作”,寫的時候,感覺應該比較自由,各種想法和隨意的東西可以隨機變化出來,寫得好了,可以超越自身水準,完全當?shù)闷稹疤旎▉y墜”的贊揚。
虛懷齋藏中國書法
其中弘一 《楷書“安本分學吃虧”》卷,集合了馬一浮、弘一法師三大弟子劉質(zhì)平、豐子愷、夏丏尊等近30位文化名人的題跋和簽名于一卷,并有早年出版著錄,無論對于蔣家家族史,還是文化史都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填補了一段史料空白。蔣家在清代咸豐、同治年間為南京一帶屈指可數(shù)的富豪,在當?shù)孛耖g俗稱為“蔣半城”。此卷即是弘一應蔣國榜父親蔣厚民之請而書其“家訓”。
“安本分學吃虧”六字“斜劃緊接,平劃寬結(jié)”,浩然正氣一覽無余。內(nèi)文小楷同取北魏《張猛龍碑》筆意,以方筆為主,兼施圓筆,結(jié)字中宮緊收,四面開張呈放射狀。線條渾厚,用墨滋潤,結(jié)構(gòu)精絕,奇正相生,一派北魏風骨,是弘一未出家以前相當罕見的墨跡。
此外,在匡時的《古代書畫專場》、《近現(xiàn)代書畫專場》、《苦鐵不朽—吳昌碩專場》、《與佛有因—近現(xiàn)代名家佛教題材書畫專場》中,還有大量書法精品,包括李應楨、文征明、黃賓虹、謝無量、趙之謙、何紹基、吳昌碩、于右任、沙孟海、潘天壽、白蕉、徐悲鴻等著名書家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