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莖瘤芥品種涪雜2號為試材,研究了不同種植密度對早市鮮榨菜主要性狀及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密度對株高有正效應,對單株鮮質量和莖鮮質量有明顯負效應,對葉片長度和葉片寬度有負效應,對菜形有正效應,對莖葉比的效應不明顯;密度對產量有極顯著影響,產量隨密度增加呈現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在82 500-90 000株/km2范圍內,產量呈上升趨勢,在90 000-112 500株/km2范圍內,產量呈下降趨勢,82 500、90 000株/km2兩處理產量沒有顯著差異,兩處理與97 500、105 000、112 500株/hm2三處理差異極顯著。早市鮮榨菜的適宜種植密度為82 500-90 000株/km2。
關鍵詞 莖瘤芥;早熟鮮食栽培;密度;主要性狀;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671-(2012)052-090-02
為提高菜農種植收益,加快榨菜產業(yè)發(fā)展,重慶市涪陵區(qū)自2008年開始提出發(fā)展早市鮮榨菜,2008年種植面積200 km2,至2011年達到1 000 km2。早市鮮榨菜其實就是將莖瘤芥(Brassica juncea var.tumida Tsen et Lee)作早熟鮮食栽培。經過幾年的發(fā)展,早市鮮榨菜栽培雖初步獲得成功,但生產上也存在單產不高,經濟效益有待進一步提高的問題。這與栽培技術密切相關,其中密度就是一個關鍵技術措施之一。許多科技工作者對莖瘤芥正季作加工榨菜原料的栽培技術研究較多。王旭等的研究結果表明,密度對莖瘤芥瘤莖主要經濟性狀的綜合效應明顯,對單株瘤莖質量有顯著的負效應,對瘤莖小區(qū)產量、橫徑有不明顯的負效應,對瘤莖縱徑有顯著的正效應。胡代文等研究指出,在涪陵中海拔區(qū)密度對產量顯著作用,其作用僅次于品種,并提出了在涪陵中海拔區(qū)的種植密度為90 000-10 500株/km2。密度對早市鮮榨菜的效應未見報道。早市鮮榨菜生育前期處于高溫季節(jié),植株生長勢強,生長速度比正季加工榨菜生長快,這就需要根據早市鮮榨菜的生長特點,研究提出合理的種植密度,達到充分利用自然光熱資源,提高產量和效益的目的。為此,筆者于2009年8月至12月開展了不同密度對早市鮮榨菜產量和主要性狀的影響研究,以期研究提出涪陵早市鮮榨菜適宜種植密度供生產上推廣應用。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
試驗于2009年8月至12月在重慶市涪陵區(qū)李渡街道辦事處龍?zhí)链暹M行,海拔580 m,土壤類型為紫色中壤土,肥力中等水平,前作為玉米。
1.2 試驗材料
供試莖瘤芥品種為涪雜2號,由重慶市涪陵區(qū)農業(yè)科學研究所提供。
1.3 試驗設計
試驗設置5個密度處理,分別為82 500株/hm2、90 000株/hm2、97 500株/hm2、105 000株/hm2、112 500株/hm2,分別以A、B、C、D、E表示,采用5行區(qū),行距33.3 cm,株距相應為36.4 cm、
33.3 cm、30.8 cm、28.6 cm、26.7 cm。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重復3次,小區(qū)面積6.67 m2,共15個小區(qū)。
試驗于8月22日播種,9月21日移栽。移栽前施底肥,每km2用尿素75 kg、過磷酸鈣750 kg、氯化鉀75 kg,氮磷鉀肥混勻施入窩內。追肥兩次,9月29日第一次追肥,每km2用清淡糞水24 000 kg,尿素75 kg;10月26日第二次追肥,每km2用糞水30 000 kg,尿素300 kg。12月12日收獲。其它栽培管理措施按現行大面積栽培方式進行。
1.4 測定項目和方法
1.4.1 主要性狀考查
于收獲期每小區(qū)隨機抽樣l0株測定。株高為地平面到植株最高處的距離,最大葉長為葉柄著生處至葉片頂端的距離,最大葉寬為葉身最寬處的距離,瘤莖縱徑為肉質莖基部到頂部的長度,瘤莖橫徑為與肉質莖縱徑相垂直的最寬處,用直尺測定。菜形指數=瘤莖縱徑/瘤莖橫徑,莖葉比=瘤莖質量/葉質量。
1.4.2 產量測定
當每處理現蕾達50%時砍收計產,產量結果用Excel2003和DPS3.01進行結果計算與統(tǒng)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密度對早市鮮榨菜產量的影響
試驗產量結果見表1,B處理產量最高,達23 250 kg/km2,分別比A、C、D、E處理增產4.7%、13.7%、17.7%、27.4%;A處理產量次之,達22 200 kg/km2,分別比C、D、E處理增產8.6%、12.4%、21.6%;C、D、E產量列3、4、5位,產量18 250 kg/km2-20 450 kg/km2。
表1還表明,密度由A處理上升到B處理,產量呈上升趨勢;密度B處理上升到E處理,產量呈下降趨勢,B處理是產量拐點。方差分析結果表明,處理間F值達6.989 0,P值為0.000 2,處理間的差異達極顯著水平。多重比較結果表明(表2),B處理與A處理產量差異不顯著,兩者均顯著或極顯著地高于C、D、E三個處理。說明早市鮮榨菜的適宜種植密度介于A處理與B處理之間,即
82 500-90 000株/km2。
2.2 不同密度對早市鮮榨菜主要性狀的影響
2.2.1 對株高的影響
株高隨密度的增加表現為正效應(表3)。密度由82 500株/km2(A)增加到112 500株/hm2(E),株高從51.4 cm增加到56.2 cm,極差4.8 cm,增幅達9.3%。表明隨著密度增加,株高逐漸增高。
2.2.2 對單株鮮重和瘤莖鮮質量的影響
單株鮮質量隨密度的增加而表現為負效應(表3)。密度由82 500株/km2(A)增加到112 500株/hm2(E),單株鮮質量從1 023.7 g減少到692.6 g,極差331.1 g,減幅達32.3%。單株瘤莖鮮質量隨密度增加也表現為負效應(表3),密度由82 500株/km2(A)增加到112 500株/hm2(E),單株鮮質量從265.4 g減少到167.9 g,極差97.5 g,減幅達36.7%。說明隨著密度增加,單株鮮質量和瘤莖鮮質量降低。
2.2.3 對葉長和葉寬的影響
葉長隨密度的增加而表現為負效應(表3),密度由82 500株/km2(A)增加到112 500株/hm2(E),葉長從70.6 cm減少到66.6 cm,極差4.0 cm,減幅達5.7%。葉寬隨密度的增加也表現為負效應(表3),密度由82 500株/km2(A)增加到112 500株/hm2(E),葉寬從25.0 cm減少到23.9 cm,極差1.1 cm,減幅達4.4%。說明隨著密度增加,葉片長度和寬度逐漸減少。
2.2.4 對瘤莖形狀的影響
瘤莖縱徑與密度的效應不明顯。隨著密度增加,瘤莖縱徑在8.7 cm-8.9 cm間波動。瘤莖橫徑隨著密度增加有降低的趨勢,密度由82 500株/km2(A)增加到112 500株/hm2(E),瘤莖橫徑從7.4 cm減少到6.7 cm,極差0.7 cm,減幅達9.5%。菜形指數隨密度的增加表現為正效應,密度由82500株/km2(A)增加到112 500株/hm2(E),菜形指數從1.18增加到1.33,極差0.15,增幅達12.7%。說明隨著密度增加,瘤莖縱徑基本不變,但橫徑逐漸降低,形狀逐漸變差(商品性以扁圓形至圓形較好,易于被消費者接受)。
2.2.5 對莖葉比的影響
莖葉比就是瘤莖質量與葉質量之比。表3表明,不同密度之間的莖葉比都較低,與正季加工榨菜(莖葉比1左右)相比,只相當1/3左右。不同密度之間的莖葉比沒有明顯的規(guī)律性。
3 小結與討論
1)合理密植是莖瘤芥獲得高產的關鍵技術之一。王旭、胡代文等研究結果證實了密度對莖瘤芥產量有顯著作用,筆者的研究結果也表明密度間的產量差異達極顯著水平,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不過前人主要是研究了莖瘤芥作為加工榨菜原料密度對莖瘤芥產量的效應,筆者主要是研究了密度對莖瘤芥作為早熟鮮食栽培的效應。適宜種植密度有很大差別,正季作為加工榨菜原料的種植密度一般90 000-10 500株/km2,但作為早熟鮮食栽培的適宜種植密度為82 500-90 000株/km2。
2)密度對株高有正效應,對單株鮮質量、單株瘤莖鮮質量、最大葉長度、最大葉寬度、瘤莖橫徑、菜指數有負效應,對瘤莖縱徑和莖葉比等性狀的效應不明顯。這與王旭等人的研究結果也基本一致。但作為早熟鮮食栽培,由于生長前期處于高溫階段,莖瘤芥植株生長勢強,生長速度快,植株葉片比正常季節(jié)栽培大很多,密度過大,很容易造成田間通風能力差,病蟲害嚴重,產量大幅降低。所以莖瘤芥作為早熟鮮食栽培密度應控制好密度。
參考文獻
[1]王旭,范永紅,劉義華等.密度和密度對莖瘤芥主要經濟性狀的影響[J].西南園藝,2006,4:17-20.
[2]胡代文,李娟,高明泉等.涪陵中海拔區(qū)莖瘤芥高產栽培技術研究Ⅱ.品種、密度與肥料對主要性狀及產量的影響[J].耕作與栽培,2006,4:23-24,47.
[3]劉佩瑛主編.中國芥菜[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6: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