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川卷高考作文從命題形式到寫作要求較之往年都有很大變化,出乎很多師生的意料。自2009年四川實行完全自主命題以來,四川卷作文命題的最大特點就是文字簡約、立意鮮明,且多以命題作文為主,如2009年的“熟悉”,2010年的“點、線、面”,2011年的“總有一種期待”。三次考試中,兩次為命題作文,一次為材料作文。即使是材料作文,材料也比較簡略,材料意旨明了,考生容易讀懂,容易把握,能找準立意方向,即使退回到2006年,四川高考作文命題也存在類似特點。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命題方式已經在相當多的高三師生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形成了帶有慣性的作文教學思維和訓練策略。但今年一反常態(tài)的作文命題形式,將使他們的這種定式思維發(fā)生根本性轉變。
當然,從素質教育要求和新課程理念的貫徹來看,這種作文命題風格是需要的,它的最大特點是“活”,引領師生從更寬的范圍、更多的角度去吸納、思考,克服教與學過程中的僵化意識和呆板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領悟能力和學習、考試的適應性。所以,從這一層意義上來看,這種變化也在情理之中。但這并不意味著四川卷作文命題將從此背離簡約化、鮮明化模式,因為今年的作文命題應該只是一次變化,而不能完全代表一種走向。
從審題、立意上看,《手握一滴水》是一首哲理性白話小詩,語言淺顯,但包含著深刻的哲理,考生如果不能解讀詩意,領悟哲理,就極容易寫偏,從而與高分作文失之交臂。這首詩的解讀有三個關鍵點:一滴水——一個世界——在不經意中丟失。也就是說:細小的事物看似平常,也必然包容著一個宏大而美好的世界,我們如果不懂得珍惜,它就可能在不經意中丟失。
第二步是打開思路,聯想一下在生活中有哪些看似細小、平常的事物可以放大成一個宏大而美好的世界。如果熟悉富蘭克林的《哨子》和狄金森的《籬笆那邊》兩篇作品,我們就容易想到,正如“哨子”“草莓”并不完全代表它本身一樣,“一滴水”也具有極廣泛的比喻性。除了平凡、普通的特點之外,它同時還具有與我們生活、環(huán)境、需要等緊密相關,而且又容易受傷、容易失去,需要人的關愛、呵護和珍惜等其他特點。在我們生活和生命中,這樣的東西比比皆是。
我們可以直接從“水”發(fā)散開去。比如寫“滴水之恩”這樣的主題。在生活中,我們可能或多或少地受到過別人的幫助和關愛,我們也常常對此深懷感激。在這里,“受恩與感恩”都可以放大成一個宏大的世界:在“受恩”里,我們看到了和諧,看到了善良,看到了真誠,看到了期望,看到了慷慨無私,看到了回報社會的愿望……在“感恩”里,我們看到了獨立,看到了堅強,看到了純潔,看到了高尚……但現實是,“受恩和感恩”又都是脆弱的,如果不懂得理解和包容,一不小心,“從前關愛反為仇”,我們會在不經意中失去對方……
從詩的哲理展開聯想。比如,立意為“家,溫馨的港灣”,把“一滴水”看作“一個家”?!凹摇笔莻€美好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我們可以看到和諧,看到關愛,看到尊重,看到體諒,看到平等與自由,看到勞動或收獲,看到艱苦與奮斗……家給每一個成員帶來安全感、幸福感、歸宿感、依賴感,家是心靈的世界,是溫馨的港灣。然后考生再從現實談開去,表達理解、關愛、尊重的主題,談如何使家庭更穩(wěn)定、社會更和諧……
當然,要寫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寫好的要領是:考生必須用最熟悉的事物、最擅長的方法、最真實的情感、最豐富的想象,選準角度,用好題材,以小見大,別具匠心,盡量給讀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四川卷作文題見本期第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