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8195;要 黃土的濕陷現(xiàn)象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濕陷的原因和機理與很多要素有關,對它的特性和處理方法有必要進行深入的研究。本文探究了濕陷性黃土的物理性質和濕陷性的判定,并且結合案例,提出了濕陷性黃土的設計和施工處理措施。
關鍵詞 濕陷性;判定;處理
中圖分類號 TU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671-(2012)012-0134-02
黃土受水浸濕,在土的自重壓力或者附加壓力與自重壓力總和的作用下,黃土的結構會迅速破壞,發(fā)生顯著附加下沉,這就是黃土的濕陷性。濕陷性黃土不論作為結構物地基或者是地下建筑的外圍介質,如果對它的濕陷性沒有給予充分重視,一旦浸水濕陷,就會產生較大變形,造成地基承載力下降,結構物不能正常使用,安全可靠性受到影響,甚至產生工程事故。因此,我們必須對濕陷性黃土進行理論研究,尋找設計、施工處理措施。
1 濕陷性黃土的物理性質
要研究濕陷性黃土,首先要分析它的物理特性。濕陷性黃土的物理性質包括它的粒度成分、容重、孔隙比、含水量等,這些物理性質和黃土的濕陷性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見表1。
2 黃土濕陷性的判定及地基評價
在濕陷性黃土地區(qū)進行建設,設計施工時的首要任務是正確評價地基的濕陷性,判定出場地的濕陷類型是自重性型濕陷還是非自重性濕陷。然后判定出濕陷性黃土的濕陷等級。不同的類型、不同的等級在濕陷性、承載力、濕陷敏感程度方面都不盡相同。我國一般用自重濕陷量和總濕陷量來判定。
根據(jù)濕陷性黃土地區(qū)建筑規(guī)范,自重濕陷量用公式(1)計算:
(1)
其中:β0—根據(jù)我國實踐經驗,對各地區(qū)土質的不同采取的修正系數(shù),例如陜西地區(qū)可取1.5,山西、河北等取0.5;δzsj—某土層土樣的濕陷系數(shù);hi—地基中土層厚度。
當Δzs>7cm時,為自重濕陷性黃土地基;Δzs≤7 cm時,為非自重濕陷性黃土地基。
總濕陷量則用公式(2)計算:
(2)
公式中各符號含義如上。
判定黃土地基的濕陷等級,可以根據(jù)總濕陷量大小和自重濕陷量,結合規(guī)范規(guī)定來確定。某項目黃土地基勘探的土工試驗資料如表2
所示。
由公式(1)計算得(取β0=0.5):
=0.5×(0.02+0.013+0.022+0.012+0.031+0.075+0.060+0.012)×100
=12.25 cm>7 cm
可以判斷為自重濕陷性黃土。
由公式(2)計算得(β分別取1.5和0.9):=67.5 cm
根據(jù)相關規(guī)范,該地基土可以判定為Ⅱ級自重濕陷性黃土地基。判定等級后,在該地區(qū)設計施工中就要采取相對應的措施。
3 濕陷性黃土地基的工程措施
濕陷性黃土地基應堅持動態(tài)設計原則,務求做到“一次根治,不留后患”,以穩(wěn)定為本,排水、防護并重,并盡量考慮環(huán)保、綠化等多因素綜合處理,確保施工中的臨時穩(wěn)定和運營中的長期穩(wěn)定。對于不能繞避的不良地質,貫徹“預處治”理念,預先采取適宜的措施對不良地質進行處治,然后在進行路基、橋涵施工。下面以某工程案例加以說明。
3.1 案例工程背景
根據(jù)工程地質報告及沿線勘察,本路段工程地質條件一般,主要不良地質為黃土濕陷。局部淺層黃土的濕陷可能引起路基穩(wěn)定及變形問題。據(jù)勘察,本工程濕陷性黃土普遍分布。濕陷性地層主要為第四系全新統(tǒng)沖洪積、上更新統(tǒng)風積、中更新統(tǒng)洪積形成的黃土狀低液限粘土,為濕陷性黃土,濕陷類型為Ⅱ級(中等)非自重-Ⅳ級(很嚴重)自重濕陷性場地。
3.2 處理措施
對于Ⅰ、Ⅱ級非自重、Ⅰ級自重濕陷性黃土,采用沖擊碾壓處理;對于Ⅱ級自重濕陷性黃土采用重錘夯實處理,單擊夯擊能不小于
600 KN·m,以消除3 m深度范圍內濕陷性為原則;對于Ⅲ級自重濕陷性黃土采用強夯處理,單擊夯擊能不小于2#8198;000 KN·m,以消除5 m深度范圍內濕陷性為原則,處理范圍在填方段為路基坡腳以外3 m,挖方段為碎落臺外邊緣線以內。
對于離村莊、廠礦、學校和建筑物較近或地形過于凸凹陡峭而無法采用重夯、強夯、沖擊碾壓路段,采用基底上設50 cm厚6%灰土墊層的處理方案;基底黃土濕陷性為Ⅱ級及Ⅱ級以上自重濕陷性黃土路段除設灰土墊層外,還應在坡腳設寬1.0 m,高2.0 m的灰土隔水墻,生石灰質量比為10%。
對于農田灌溉可能造成黃土地基濕陷的路段,對路堤兩側坡腳占地界范圍內表層采用摻灰壓實或夯實加固處理;黃土陷穴會影響路基的穩(wěn)定性,可依照根據(jù)陷穴具體情況采用灌砂、灌漿等措施應對;對流向路基的地面水,采用排水溝或截水溝進行攔截引排;對路塹頂部的裂縫和積水洼地,填平夯實。
在路基施工中,應做好施工期排水,將水迅速引離路基。在填挖相匯處,邊溝應注意出水口,采取相應的加固措施。若地基為一般濕陷性黃土,應采取措施攔截、排除地表水。地下排水構造物與地面排水溝渠必須采取防滲措施,路側嚴禁積水。若地基黃土具有強濕陷性或較高的壓縮性,應按設計要求進行處理。
填筑路堤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路床填料不得使用老黃土。路堤填料不得含有粒徑大于100 mm的塊料。2)在填筑橫跨溝塹的路基土方時,應做好縱橫向界面的處理。3)黃土路堤邊坡應拍實,并應及時予以防護,防止路表水沖刷。4)浸水路堤不得用黃土填筑。5)黃土路堤應分層填筑,并在最佳含水量范圍時碾壓密實。
路塹施工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路塹路床土質應符合設計要求,密實度不足時,應采取措施碾壓至要求的壓實度。2)路塹施工前,應做好塹頂?shù)乇砼潘畬Я鞴こ?。路塹施工期間,開挖作業(yè)面應保持干燥。3)路塹施工中,如邊坡地質與設計不符,可提出修改邊坡坡度。
濕陷性黃土地基處理的原則是對土的性質和結構進行改善,減少黃土的滲透性、受力壓縮性,消除或者控制濕陷性。在判定土的濕陷類型、濕陷等級后,再結合構筑物的結構、現(xiàn)場條件、材料情況等,采取相對應的方法,對濕陷性黃土進行處理,以達到構筑物安全和功能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崔可銳.地基處理[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9.
[2]馮忠居.特殊地區(qū)基礎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3]GB50025-2004濕陷性黃土地區(qū)建筑規(guī)范[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