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0日,中國中央電視臺在《新聞聯(lián)播》中播出了這樣一條消息:《人民幣對日元6月起直接交易》。該新聞中稱:央行宣布,從6月1日起,銀行間外匯市場完善人民幣對日元的交易方式,發(fā)展人民幣對日元直接交易。
那么,這個決定將如何改變現(xiàn)行的人民幣對日元的交易?
直接交易第一天
此前,人民幣對日元匯率中間價,是根據(jù)當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以及美元對日元匯率套算形成的。在開展人民幣對日元直接交易后,將根據(jù)直接交易,做市商報價形成。就是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每天在外匯市場開盤前向做市商詢價,并將做市商報價平均,得到當日人民幣對日元匯率中間價。
也就是說,此前,在銀行間市場人民幣和日元不能直接兌換,先要把人民幣換成美元,再用美元去買日元,中間要經(jīng)過美元這個環(huán)節(jié),人民幣對日元直接交易意味著在銀行間市場可以用人民幣直接換成日元。
目前,在對多種別國貨幣交易中,我國僅形成了人民幣對美元的直接交易。這一間接交易方式不易形成真實的匯率價格,同時也容易因美元匯率的波動,而給雙邊企業(yè)帶來不必要的匯兌損失。全世界都在屏聲息氣地關注著2012年6月1日,人民幣對日元直接交易第一天,會發(fā)些什么,尤以美國為甚。
這天的匯市開張,上海和東京的報價方式似乎具有各自的特色,報價表現(xiàn)出來的匯價數(shù)字,存在明顯差別,雖然要反映的內容本質是完全一致,誰的錢該值得多少錢,就值得多少錢。在這一點上,誰都不會退讓,可大家誰也不想傷到對方,都給了對方一個笑臉兒。
可被冷落了的又羞又惱的美元,又想保持君子風度的美國人,卻無法冷靜。他們要對著沙盤,好好兒地研究研究“匪情”,看看有沒有可以下嘴的地方。
讓我們來看看到那天日本網(wǎng)站的視頻直播,鏡頭顯示東京外匯市場的大交易屏幕上顯示出1元人民幣等于12.3日元,讓人欣喜不已的,竟然是以人民幣為“中心”,來表達中日兩種貨幣的現(xiàn)貨市場比價,日元是在給人民幣投懷送抱嗎?
在回答此問前,我們再看一眼美元。外匯市場向來都是先看美國人的臉色。美國下雨,全球打傘。美國人早己習慣了以1美元等于多少外幣來標價的,至今也以1美元等于多少人民幣來標價,來顯示美元的國際貨幣中心霸主地位。而日本人居然對中國人說,請出牌。中國人說,謝謝。
中日實現(xiàn)共贏
中日兩幣直接交易,從頭一天開始,以“1人民幣等于多少日元”來標價做交易,走出這一步,真不容易。
1999年,歐元誕生,美國和歐盟關上門大干了一場。國際外匯市場上到底是要統(tǒng)一以1美元等于多少歐元,或1歐元等于多少美元來標價,最后美國人讓步了。我們至今都無法知道,這場妥協(xié)的背后,究竟發(fā)生了什么,歐元用什么代價換來了美元的讓步。因此,至今國際上的習慣標價是以1歐元等于多少美元為準。
國際形勢仍然動蕩不安,歐洲金融危機形勢仍在惡化,隨著希臘退出歐洲共同體的概率激增,似乎新一輪經(jīng)濟衰退又重新展開,一點都看不到向好的曙光,會從哪里升起。我們至今都看不到經(jīng)濟向好拐點在哪兒。美元流動資金在國際上的供應流的突然枯竭斷流,已經(jīng)發(fā)生過比較嚴重的兩次,并將再發(fā)生多次。
中日貨幣互相直接報價,將解決或減輕不必要的美元枯竭危險的沖擊,如果對峙而緊張的中日關系因此而握手相歡,誰又能說不是件好事。日本不能不顧及到這件事:中國既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也是日本最大的債權國。
日本人說,中國人惹不起。日元之所以會對人民幣如此謙謙君子,是基于以下原因:
截至2011年底,中國持日本國債達2305億美元,較前一年激增71%。增加的幅度驚人。就在因爆發(fā)了核災難的2011年,就在因核災難而使日本經(jīng)濟陷入大敗局的危難時刻,全世界都躲避不及的時候,中國人伸出手拉了日本一把。
《日本經(jīng)濟新聞》援引日本財務省和中央銀行的數(shù)據(jù)說,2011年底,包括短期國債在內,外國持有的日本國債余額約92萬億日元(約合1.18萬億美元),比前一年增加27%。其中,亞洲國家持有日本國債的份額約占31%,僅次于歐洲的39%。中國在2010年超越美國和英國,成為日本國債的最大海外持有國。
毫無疑問,開展人民幣對日元直接交易,有助于降低企業(yè)匯兌成本,促進雙邊貿易和投資的便利化。這對完善我國外匯市場有重要意義。
人民幣的國際化之路
2009年7月,國務院六部門發(fā)布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我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正式啟動。2010年6月,結算試點地區(qū)范圍擴大至沿海到內地20個省區(qū)市,境外結算地擴至所有國家和地區(qū)。2012年5月29日,中國人民銀行授權,自2012年6月1日起,銀行間外匯市場完善人民幣對日元的交易方式,發(fā)展人民幣對日元直接交易。
人民幣對日元直接交易會怎樣影響中國經(jīng)濟?
首先,每年可省大約30億美元交易手續(xù)費。過去交兩個差價,現(xiàn)在只要交一個差價,因此省了交易成本。直接兌換實際就是少掉了先換美元,再分別換成人民幣和日元的步驟,由兩步合成一步,就減少了中間的匯兌成本和可能面臨的匯率風險。
其次,人民幣對日元直接交易,可以擺脫一部分對美元的依賴,銀行在做業(yè)務的時候,不用保留太多美元,因為人民幣跟日元的兌換,不需要美元來過渡了。
再次,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加速了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先后與韓國、馬來西亞、中國香港、白俄羅斯、阿根廷、土耳其、澳大利亞等10余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中央銀行和貨幣當局,簽署了超過1.5萬億元人民幣的雙邊本幣互換協(xié)議。今年日本外匯儲備已開始投資中國國債,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正在向發(fā)達國家滲透。
如今,國際幾大貨幣正經(jīng)歷變局。2008年金融危機后,美元霸主的單極貨幣體系飽受詬病,世界期待更多的貨幣聲音。而歐元作為唯一能和美元抗衡的貨幣,目前正因歐債問題而遭遇前所未有的質疑和解體危機,美元正有趁機再起之勢。
世界銀行去年曾預測,2025年,可能出現(xiàn)美元、歐元、亞元或人民幣的三足鼎立。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亞元”是一個不存在的,至少在未來的一二十年間不可能形成的幣種。世界銀行所說的“亞元”應指人民幣、港幣與日元的通稱。
這就是“人民幣離國際硬通貨還有多遠?”一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