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的祖先應當是中國人發(fā)明的毛筆。盡管毛筆為世人留下了無數(shù)書法珍品,但它并未像其他的中國古代發(fā)明那樣傳入西方。這或許是因為歐洲的文字不太適合用柔軟的毛筆書寫。歐洲人習慣使用的鵝毛筆是古埃及人發(fā)明的,其歷史也相當悠久綿長。用鵝毛筆書寫時,用力大一點筆畫就粗一些,輕輕用力就可以寫得細一些。鵝毛筆既能蘸墨水寫,又能連續(xù)書寫,只是用久了,筆尖會被磨禿。
1829年,英國人發(fā)明了鋼筆尖。它圓滑而有彈性,書寫起來相當流暢,深受人們的歡迎。然而,這種筆必須蘸墨水書寫,而且容易弄臟手和紙。為此,另一個英國人在筆桿里加了一個裝墨水的囊和一根導流管,這樣就不需要蘸墨水了。但是,盡管他還在筆尖裝了一根細細的金屬針,試圖控制墨水的流動,不聽使喚的墨水還是經(jīng)常將紙面弄得一塌糊涂。
你現(xiàn)在能用上一支書寫順暢且不漏墨水的鋼筆,要歸功于一位名叫沃特曼的保險公司業(yè)務員。當年,他好不容易在激烈的競爭中談妥了一筆大生意。簽訂合同時,他給客戶遞上一支精美的鋼筆。誰知正當客戶提筆欲簽時,筆尖滴下一大灘墨水,把好好的一份合同弄臟了。就在沃特曼急忙再去拿一份新的合同時,競爭對手乘虛而入,與這位客戶簽下合同,奪走了這筆數(shù)額相當可觀的生意。盛怒之后的沃特曼發(fā)誓要設計出能夠自如控制出水的真正意義上的自來水筆。歷經(jīng)4年的艱辛努力,沃特曼終于在1884年研制成功了如今的鋼筆。
1888年,一位美國人設計出了最早的圓珠筆:在筆的前端裝一個小圓球,筆桿內(nèi)裝墨水。書寫時,隨著小圓球的滾動墨水就留在了紙上。但這種筆不僅圓球的滾動不靈敏,而且墨水的流出無法控制,所以一直無人問津。直到半個多世紀后的1943年,一位匈牙利人用油質(zhì)顏料替代墨水,用小鋼珠做筆尖,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支真正的圓珠筆。不久,商業(yè)化的圓珠筆被投放市場,并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被叫做“原子筆”。其實,這只是精明的商人利用美國原子彈爆炸成功招徠顧客的手段。圓珠筆可長時間書寫,且攜帶方便,所以深受人們歡迎。
鉛筆誕生在英國。1564年,一場猛烈的暴風雨襲擊了英國,吹倒了坎伯蘭郡的一棵大樹;一大片像煤一樣的黑色東西在原來的樹根位置裸露了出來,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那里的地下是一個石墨礦。最初是當?shù)氐哪裂蛉擞檬谘蛏砩贤慨?,給它們做標記。后來,精明的商人就把石墨片切成一條條,取名“印石”在街上叫賣。這種石墨印石的第一個缺點是染污手指,一位不知名的天才用布條把它嚴嚴實實地包裹了起來,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問題。第二個缺點是容易折斷。一位人稱“業(yè)余化學家”的德國工匠,把石墨粉和硫磺、銻、樹脂攪拌在一起,再做成棍棒狀,這種混合物印石就比純石墨的印石硬得多。
不久,一位法國化學家在石墨粉里加入黏土,做成圓柱體后再放入窯里焙烤,制造出的印石比人們夢想的還要好。通過掌握石墨粉與黏土的比例,能使生產(chǎn)出來的鉛筆在等級上從硬到軟,在字跡顏色上由淺灰到深黑。后來,一位美國木工發(fā)明了一種可以制造標準木板條的機器。每塊木板條都由機器從頭至尾沖槽,槽深正好是石墨圓柱體的半徑。然后用兩片沖過槽、松緊合適的木片把石墨棒黏合起來,做成了第一支現(xiàn)代鉛筆。
如今的鉛筆有300多種,其中學生使用的標準鉛筆可以畫出56千米長的線條,寫4.5萬個字,而且還帶有用黃色金屬包裹的橡皮。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今天,鉛筆制造也已“全球化”了。最好的石墨出產(chǎn)于斯里蘭卡、馬達加斯加和墨西哥,最好的黏土出產(chǎn)于德國,最好的橡皮出產(chǎn)于馬來西亞,最好的蠟出產(chǎn)于巴西,用于機器中攪拌石墨和黏土的雞蛋大小的鵝卵石出產(chǎn)于比利時、丹麥,而最好的帶有芳香味的木材則出產(chǎn)于美國。
人類最早的鎖門方式是用繩子打成錯綜復雜的結把大門捆緊,繩結只有打結的人才知道如何解開。據(jù)說,能解開著名的“戈爾迪亞諾難結”的人就能夠統(tǒng)治整個亞細亞;而頗具“橫向思維”的亞歷山大大帝解開此結的辦法,是揮劍斬斷了它。
考古人員曾在伊拉克赫爾沙巴德地區(qū)的一處宮殿廢墟中,發(fā)現(xiàn)一把1.2米長的木質(zhì)鑰匙,這把鑰匙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紀。它是一種形狀類似牙刷的、一頭有很多木栓的杠桿。只要把鑰匙插入鎖眼,這些木栓就會嵌入鎖里同等數(shù)量槽溝中,轉動杠桿就能把鎖打開了。19世紀中期出現(xiàn)的彈子鎖的發(fā)明靈感,就來源于這種最古老的鎖結構。
2008年,要求重返家園的巴勒斯坦人制造了一把長10米、重2噸的鑰匙。這是目前世界上最重的鑰匙。上世紀末,蘇富比拍賣行在一次拍賣中以1150萬歐元的天價,拍出了一把公元7世紀留傳至今的鑰匙。這或許是目前世界上私人擁有的最昂貴的鑰匙。
如今,電子汽車鑰匙、條形碼鑰匙卡、建立在指紋和眼角膜識別技術上的開鎖系統(tǒng),都已進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但是,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總會為一些不起眼的日常用品開發(fā)出新的用途。經(jīng)過改良的鑰匙可以當做螺絲刀、指甲銼、酒瓶起子,甚至酒精檢測器。瑞典的一家汽車制造公司,發(fā)明了一款酒精檢測鑰匙;在這種汽車鑰匙的頂部裝有一個微型測試口,駕駛員在發(fā)動汽車前必須對著這個測試口吹氣,一旦該裝置檢測出的酒精濃度超過相關標準,發(fā)動機就無法啟動。
大約六千年前,人類最早的“時鐘”——日晷在巴比倫王國誕生了。古人根據(jù)指針影子的長短和方位變化掌握時間。距今四千年前,漏刻問世,人們可以清楚地知道晝夜時間了。而鐘表的出現(xiàn),則是十三世紀中葉以后的事。
發(fā)明日晷的靈感來源于古人立桿測日。太陽從東方升起,長長的桿子的影子倒向西邊,隨著太陽往天頂?shù)囊苿?,影子慢慢地縮短,且繞著桿子轉動;中午,太陽到達頭頂,桿子的影子最短,夏至那天中午,大部分地方甚至沒有影子;中午過后,桿子的影子倒向東邊,隨著太陽向西落下,影子逐漸變長,且繞著桿子轉動。也就是說,在太陽的照射下,桿子的影子始終繞著立桿點右旋轉動。之所以右旋,是因為立桿測日是當時生活在北半球的古人干的,而且一年之中太陽總是偏向南方的緣故。如果在南半球立桿測日,影子的轉動方向就正好與北半球的相反,是左旋的。因此,當北半球的人制造機械表時,已經(jīng)習慣了桿子影子右旋轉動的他們,自然就選擇了讓指針右旋的轉動方式。
希臘神話中的萬神之首宙斯,得知普羅米修斯盜取火種送給人類后勃然大怒,命令手下用鐵鏈將他鎖在一塊大巖石上,這一鎖就是好幾個世紀。后來,普羅米修斯被大力士救出,但手指上卻永久留下了一個帶著一小塊巖石的鐵鏈環(huán)。相傳這就是戒指的起源。古人稱戒指為指環(huán)。指環(huán)的寬度比如今的戒指大很多,指環(huán)上通常刻著自己的名字或姓名的首字母或家族徽章。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帶有雕刻圖案的指環(huán)一直被當做印章在郵件的封口火漆上落款,既能確保郵件保密又可標明寄件人姓名。直到今天,還有人戴著這種圖章戒指。
早在幾千年前,埃及人就將戒指視做永恒的象征。當時的埃及最流行鑲有綠皂石的銅指環(huán),這些綠皂石通常被雕刻成埃及人崇拜的昆蟲的模樣??脊虐l(fā)現(xiàn),古人用來做戒指的材料十分豐富,從金、銀、銅、鐵到玻璃、石膏、碧玉、瑪瑙、象牙、琥珀、黑色大理石等等。在古代,戒指還被用來辟邪。因為古人相信彩色的石頭擁有特殊的力量,具有治病的魔力。直到今天,寶石仍以其光彩奪目的外觀深受人們喜愛。
古羅馬人率先將戒指作為訂婚信物。其實,互贈婚戒的傳統(tǒng)在其他民族同樣盛行。希伯來人將婚戒戴在食指上,印度人則喜歡戴在大拇指上。在中國,流行把婚戒戴在無名指上的傳統(tǒng),起源于公元前3世紀的希臘。古希臘人相信無名指的血脈連接著心臟的脈絡,是一條“愛情之脈”。 而將互戴婚戒正式確立為結婚儀式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則始于公元8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