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人撓癢的理科男
姬十三在浙江舟山如同世外桃源的海島上長大,長年沐浴在海風中,似乎注定他要與自然科學結下不解之緣。學生時代的姬十三是標準的好學生,回家先寫完作業(yè)后吃飯,考試落到年級10名后會痛哭流涕,和女生說話臉就紅,有賊心沒賊膽,老師吩咐點什么,一定戰(zhàn)戰(zhàn)兢兢完成。做的最出格的事情就是愛看書,他的書籍涉獵遠超出“好學生”們的“食譜”:小學三年級差不多就把古龍金庸梁羽生的小說讀完了。
高二文理分科,當時他理科全校第五,文科排第一,就在所有人都以為他一定會選文科時,他卻選擇了理科。在高考填志愿時,他選擇了中國科技大學的生物學系,因為他希望能用科學來對這個世界做出解釋。從科技大學到2007年復旦大學博士畢業(yè),他用了十多年時間將專業(yè)知識修煉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但這些年來三點一線的生活讓他漸生厭倦,他忙里偷閑,嘗試拾起了科學寫作,并為自己取了個書劍恩仇般的筆名,姬十三。
姬十三的處女作,由自己的一篇論文修改而成,《牛頓科學世界》的編輯唐云江回信鼓勵了他。姬十三大為振奮,從此漸入佳境,高峰的時候他同時寫十個專欄。寫作是秘密進行的,像地下黨,怕實驗室的人和導師知道,因為導師會說你不務正業(yè),影響研究。
“烈日下,你徐徐抬起頭,深情注視太陽的方向,有可能,一個噴嚏的欲望就會從心底冒出來,不可遏制地造成事實……打噴嚏是一種無意識的本能,嬌嫩的鼻腔受到刺激,一個激烈的噴嚏就發(fā)生了……”很難想象這樣感性的文字,和《為什么不能把婆婆趕出家門》、《臉盲者的熱烈生活》這樣的標題,是出自一個理科男之手,這種寫法讓人深感新奇,像“給人撓癢癢并且撓得很舒服”。
2007年,在寫了三年的科學專欄后,姬十三面臨對未來生活的重要選擇。他可以拿著優(yōu)秀的畢業(yè)論文,像他大多數(shù)同學一樣,申請去國外繼續(xù)走學術的道路?;蛘撸粝聛恚谏虾U乙环莘€(wěn)定的工作。他曾分別去一個事業(yè)單位和一個制藥公司實習,但那兩段經(jīng)歷并沒有給他留下好印象。最后,他決定什么也不干,成為一名自由撰稿人。更重要的是,科普寫作讓姬十三并未遠離科學的圈子,通過通俗幽默的文章,姬十三希望讓曾經(jīng)立志愛科學、而今戀上別家的青年們回過頭來。
但他后來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并不如當初想的那么豐滿。一方面是在上海生活壓力比較大,所以就要不停地寫很多稿子。最忙的時候,寫了十多個專欄,平均每個星期寫三四篇,每篇千字左右。七八個月下來,他覺得有些吃不消。因為這類稿件出貨比較慢,要花很多精力去查資料,跟圈內(nèi)的人聊。正好房子到期,他就跑到了北京。
在北京,他找到了一份在外企——博聞網(wǎng)上班的工作。骨子里對科學的愛好,讓他的科普寫作堅持了下來。
用年輕的雙手
攪動巨大的能量
但是很快姬十三就發(fā)現(xiàn),一個人單打獨斗的力量實在有限。2008年4月,姬十三和一群朋友拿出10萬元一起發(fā)起了“科學松鼠會”,利用“科學松鼠會”這個網(wǎng)絡群博客的方式將中國頂尖的網(wǎng)絡科普作者網(wǎng)羅到一起。
之所以起名“科學松鼠會”,是因為他們看到科學傳播不容樂觀的現(xiàn)狀,希望像松鼠一樣,打開科學的堅硬外殼,將有營養(yǎng)的果仁剝出來,幫助人們領略科學的美妙,希望科學能像電影、音樂那樣,走進大眾的生活!
姬十三運用他的忽悠大法,將一大幫高學歷、高智商、有過科學家夢想的年輕人引進了松鼠會。這其中,有“歌唱得極好”的細胞生物學博士,有玩攝影、玩天文、玩自行車的生物老師,有做過美編、玩過樂隊、寫過樂評的高分子碩士,還有閑下來就畫插圖的軟件公司老總。他們不光能把文字寫得好看,業(yè)余愛好也豐富得不像常人以為的理工男、女博士。姬十三下館子時常會自動分析食物的健康指數(shù);留美細胞學博士桔子,則是一個“科學宅女”,會把衣服上的補丁縫成血紅素細胞圖案;在煙臺教書的瘦駝,夏天會從實驗室里拿一桶液氮回屋降溫。松鼠們還嘗試把牛奶糖和液氮兌在一起,做成冰淇淋,味道還特別好。
這些松鼠們對世界充滿好奇心、求知欲,他們熱愛科學,也愛自由,但他們卻不再像前輩們那樣,把職業(yè)發(fā)展寄托于知名企業(yè)、大公司。他們要用年輕的雙手攪動巨大的能量,要用更加活潑自由的形式影響和改變這個世界。這是不同于上輩人的一種嶄新的價值觀。
科學松鼠會成立十幾天后,突如其來的“5·12”大地震迅速將松鼠會的能量激發(fā)出來。地震當天下午,松鼠會就貼出一篇原創(chuàng)文章《動物預報地震,靠譜嗎?》,又在隨后的20天內(nèi)發(fā)稿三十余篇,糾正了很多地震的常識性錯誤,被眾多媒體轉載,日點擊量達到了16000人次。松鼠會一夜之間被大家熟知。
隨著科學松鼠會的博客訪問量越來越大,單靠幾個人的業(yè)余時間維護已經(jīng)遠遠不夠了。于是,2009年4月,姬十三從博聞網(wǎng)辭職,投入全力要將科學松鼠會做成公益機構。這個舉動再次讓周圍人大跌眼鏡,因為他在博聞網(wǎng)的工作非常輕松,月收入過萬,但凡是個胸無大志的男子,估計就會止步于此了。這次辭職,姬十三讓周圍人看到了他溫和、害羞、含蓄之外,敢想敢做的一股狠勁。
松鼠會從事的是一項公益活動,松鼠們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憑興趣維護更新論壇。但姬十三清楚,單憑興趣是不能長久的,要想讓松鼠會得到可持續(xù)的發(fā)展,首先得讓松鼠們有收入,這是一個現(xiàn)實問題。有了比較好的收入,松鼠們就會釋放更多的精力到松鼠會上面,才會把科學的堅果一直快樂地剝下去。
于是,姬十三展露出理工男少見的社交天賦,于2010年爭取到第一輪百萬美元的風險投資。是年11月,姬十三創(chuàng)立果殼傳媒。
果殼來自姬十三一次洗澡時想到的典故:哈姆雷特曾說“即便我身處果殼之中,仍自以為是無限宇宙之王”,霍金以此為題著書《果殼中的宇宙》,隱喻自己身處輪椅之上的時光?!熬W(wǎng)絡是我們的果殼,但這里談的,大至宇宙小至原子,沒有什么能束縛我們的好奇。”姬十三說。
果殼網(wǎng)有個果殼時間,姬十三給它的定位是:面向25-35歲的城市青年,讓科學流行起來。每期邀請四位來自不同領域的科學家,用講故事的方式,站在舞臺上講述他們的前沿研究,讓科學變得好玩而時尚。
果殼時間有兩名“科學星探”,由他們來決定邀請哪些科學家。他們的工作周期是兩個月,其中前一個半月,科學星探要走訪10-15位科學家,了解他們的研究課題、思想、談吐、氣質,在眾多的研究課題當中,找出一個比較前沿的演講主題。科學星探的工作重點,在于把科學家們提供的論證性的文字大綱,轉變成適合聽眾吸收的、講故事的方式。
當嘉賓的時間和演講主題都確定后,科學星探會與會務組的同學一起為嘉賓完成全新的形象策劃,邀請專業(yè)攝影師拍攝酷酷的定裝照,用在網(wǎng)站的嘉賓介紹、各種宣傳品上。他們的目的是希望科學家們站到舞臺上,也會有明星的感覺,讓大家眼前一亮——“哇,原來科學家也很有魅力,也很FASHION!”
謠言粉碎機
果殼網(wǎng)的主題帖有“謠言粉碎機”“心事鑒定組”“自然控”“死理性派”“微科幻”等,其中“謠言粉碎機”是目前最火的主題帖,它的定位是:捍衛(wèi)真相與細節(jié),一切謠言將在這里被終結!讓現(xiàn)實生活中不明真相的人們不再盲從與恐慌。
人們通常認為手機工作時產(chǎn)生的電磁波會把銀行卡消磁。謠言粉碎機告訴大家,在手機電磁頻率范圍內(nèi),電磁波的主要能量形式是電場,不會產(chǎn)生足以改變銀行卡上磁條信息的磁場,因此銀行卡不會被消磁。有傳言說,艾滋病毒比精子小很多,市面上的避孕套只能避孕,并不能防止艾滋病傳播。謠言粉碎機搜集到美國FDA(食品藥物管理局)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給出的正解是:決定病毒能否從縫隙中穿過的重要因素是流體的流動,而非病毒的大??;即使是比病毒大上好多倍的空隙,因為流體不能通過,病毒也是無法穿透的。
前一段時間出現(xiàn)了毒膠囊事件,膠囊還能不能吃成了許多人關心的問題,與此同時,網(wǎng)上開始流傳網(wǎng)友自創(chuàng)的服藥方法,用餃子、元宵、饅頭皮來代替膠囊。謠言粉碎機給出的觀點是:要看膠囊屬于什么性質的,如果是普通膠囊藥物,膠囊相當于一個容器來盛放這些藥物,理論上可以不用膠囊直接吞服;但如果是腸溶性膠囊,膠囊是要保護藥物吃進去之后經(jīng)過胃,一直到腸道才釋放出來,這樣的膠囊是絕對不能拆開來吃的;而對于刺激性比較強的膠囊藥物,直接吞服的話,會掛在食道壁上,如果濃度過高的話,有可能會灼傷食道壁。用饅頭皮之類代替膠囊的話,如果包不好,還是會灼傷消化道。所以,用饅頭皮之類的代替物并不是一個好辦法。果殼的立場是,要根據(jù)利弊來選擇,要看服用膠囊所帶來的風險和不服用藥物所帶來的風險哪個大,舍風險大的而取風險小的。
可以說,謠言粉碎機終結了大眾的恐慌情緒,到目前為止,“謠言粉碎機”的新浪微博粉絲已達27萬!謠言粉碎機何以得到大眾的如此信任?因為在它的背后是一個二十多人組成的小團隊,團隊的成員有著較高的學歷和國外留學經(jīng)歷,學科背景涵蓋物理、生物、電子、植物、數(shù)學等領域。謠言粉碎機破解一個謠言,短則需要一兩天,長則需要一周。這當中,大部分精力花在了數(shù)據(jù)資料的搜集上,辟謠之前,他們會查閱、搜集國內(nèi)外大量相關信息,從中找到相關數(shù)據(jù)。另外,他們的外國專家團隊,包括科學松鼠會成員,還有各學科專家等,都會成為他們的信息來源。
從科學松鼠會到果殼網(wǎng),姬十三一路走來,其實非常不易,服務器宕機,活動遭遇暴雪、暴雨,新人培養(yǎng)不易,老作者退卻,科學寫作門檻太高趣味太小眾……縱使路漫漫其修遠兮,姬十三仍然保持他溫和的樂觀,因為“樂觀讓人堅持”。
現(xiàn)實也對他的堅持報以豐厚的回報,果殼網(wǎng)成立一年多來,收入已超千萬。但作為CEO的姬十三既不像老板也不像富豪,他依然如學生時代般謙虛、溫和,活潑幽默。雖然現(xiàn)在身家不菲,但他不僅沒車,還沒儲蓄,買了房子還在還月供。迄今為止,他做的最奢侈的兩件事,一是花了1000元錢買了一個鍵盤,二是花了3000元買一張床墊。物質享受已經(jīng)不是他的追求,因為他有著更高遠的理想,“我們的使命就是讓科學流行起來,你在大街上隨處可以看到幾個人在聊電影、藝術和音樂,我希望若干年后,你可以在咖啡館里聊量子力學?!?/p>
中國的互聯(lián)網(wǎng)界,果殼網(wǎng)是一個特殊的產(chǎn)物,因為它的目的不是單純的盈利,而是為了讓這個世界有一些改變,正如有人說的:“當商業(yè)只是實現(xiàn)理想的手段而不僅僅只是目的時,或許更能爆發(fā)出強大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