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是農(nóng)耕時代寶貴的社會財富。無論是小農(nóng)家庭,還是朝廷,對牛大多關(guān)愛有加。宋代法律規(guī)定嚴禁屠殺耕牛。要殺,也得向政府報告緣由,由官家統(tǒng)一來殺。
編訂于北宋初年的《宋刑統(tǒng)》中,有“諸故殺官私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殺牛馬者徒一年”的法條。到了南宋,刑罰更重,“諸故殺官私馬牛徒三年”。即便是致傷致殘,只要影響了正常使用,一律按殺死罪對待。如果殺死自家養(yǎng)的牛,則要勞動改造一年半,一下子比北宋多出了半年。
那時候,宮廷以吃羊肉為美,老百姓卻“以牛肉為上味”。受利益驅(qū)動,不少想撈一把的投機分子積極揮起屠刀,史稱“不逞之輩競于屠殺”。當真是有多少需求,就有多少供給。據(jù)記載,從洛陽到開封,“鬻牛肉者甚眾”,公然買賣牛肉的店鋪隨處可見。
諸位若要問上一句,地方官就這么不管不問,難道他們都是瞎子嗎?回答還真是肯定的。在吃牛肉這個事情上,絕大多數(shù)地方官都選擇了做睜眼瞎。之所以不落實朝廷部署的屠牛禁令,地方官自然有他們的小算盤,不外是增加地方收入。
早在宋代初年,一些地方面對百姓殺牛吃牛的“反動”行徑,就沒有嚴格依照法律規(guī)定搞“嚴打”,而是就坡下驢,打著因地制宜順應潮流的旗號,開征牛肉稅。
其實,這么做并非沒有道理。保護耕牛的理念沒有錯,但各地區(qū)情況不同,在那些活牛多如牛毛的地方,牛并不是稀缺性生產(chǎn)資料,甚至與家養(yǎng)雞鴨沒什么差別,殺來吃肉,談不上有多影響農(nóng)耕。
放開屠牛禁令,打開牛肉市場,一方面豐富了人民群眾的菜籃子,一方面豐滿了地方政府的腰包。不論是一縣之長,還是一州之長,作為地方父母官,一只耳朵聽萬民稱頌,一只耳朵聽銀錢叮當,造福于民,造富于官,何樂不為。這種雙贏的執(zhí)政理念,就該得到推廣。
可惜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紅。公元1031年,山東萊州知州張周物特立獨行,對這個事兒看不過去,跟仁宗打了個小報告,說“官禁屠牛,而州場稅膀有收算之文”。意思是官家明明禁止殺牛,卻還要收牛肉稅,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這事兒最后讓皇帝大人知道了。于是,從宋初到仁宗,糊了七十多年的窗戶紙終于捅破,牛肉稅自此廢止。
摘自《文摘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