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沈尹默去看望一位朋友,到了朋友家墻外,正要敲門,突然看見有人在墻邊小便,他皺了皺眉,但隨即他就莞爾了:他看見朋友為了防止墻被泡倒,正拿著一把彈弓聚精會神地瞄準(zhǔn)此人的屁股——這位“射手”就是我們無比崇敬的魯迅先生。
我們對魯迅非常熟悉,但這則“事跡”卻鮮為人知,于是它便具備了逸事的特征——難登大雅之堂,或是沒什么意義。幸好,歷史沒有賦予它某種意義,才得以讓它隨時以一副鮮活的姿態(tài)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
“逸事是塊窄的田地。”伏爾泰說,“人們對歷史資料進(jìn)行大規(guī)模的收割之后,便在這塊田地里拾穗?!?/p>
說到拾穗,想起劉慶邦的一篇小說。一位農(nóng)村老太太,年老體弱,無力進(jìn)行大規(guī)模收割,即使是拾穗這樣的輕活,也難以勝任,由于老眼昏花,常常錯把螞蚱當(dāng)麥穗,好不容易把這會蹦的“麥穗”捉到手里,仔細(xì)一看,卻發(fā)現(xiàn)原來是只螞蚱。
這位老太太在大地上勞作了一輩子,按照我們一貫的說法,她“創(chuàng)造了歷史”,但她的晚年卻只能靠撿拾大地上的“逸事”度日。和名人不同,她的“逸事”,恰是她的“正史”。而她的正史也因無人收割,只能任其自生自滅。
而名人逸事,也會遭遇同樣命運。它們曾在歷史的麥田里搖曳,與那些所謂的正史一樣,沐浴著雨露陽光,茁壯成長,只是在收割時,被標(biāo)著“意義”的收割機(jī)自動剔除了。它們的命運大多是躺在地里,任其腐爛,只有極少一部分會被有心人小心拾起。
看名人逸事,尤其是那些已得到歷史正面評價的名人的逸事,第一感覺常常是“有趣”,但也可能會讓人大跌眼鏡。不過,這非但無損于他們的光輝形象,反而會讓這些名人變得更加可親、可愛、可信,同時,也讓歷史變得更加生動、真實。
逸事是螞蚱,在歷史的麥田里蹦跳,跳出了別樣的歷史風(fēng)景。
摘自《烏魯木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