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體》App上看到設計顧問“陸智昌”三個字時,有些訝異。一時無法將這樣一位紙本書裝幀設計大師與電子出版聯(lián)系到一塊。后來得知,陸智昌對于電子出版的關注已十年有余。此次擔任《三體》App設計顧問,并非他第一次與電子出版親密接觸。早前,他曾與《南方周末》報系新媒體主編吳蔚合作,在三星的平板電腦上做過嘗試。
拿到《三體》試樣后,陸智昌就內(nèi)容結(jié)構(gòu)、版面構(gòu)成、字體應用和操作體驗等方面,與吳蔚進行了細聊?!翱赡苡昧硕嗄甑碾娮娱喿x器,就將以往的體驗作為藍本,嘗試提出一些天馬行空的想法,但看著吳蔚兄眉頭緊皺,就知以國內(nèi)技術水平,暫時還是沒法實現(xiàn)出來的。最后只能在試樣的基礎上作部分的改良?!痹诓稍L中,陸智昌將這次嘗試描述成一次“探討”,“是兩人在上一次技術上的探討的延續(xù)”。
親身參與過不同物理形態(tài)下書籍的裝幀設計,尤其是此次在《三體》App設計上的嘗試,陸智昌最大的感觸是:“電子書已是大勢所趨,已經(jīng)改變著這個世界,改變著讀者的習慣和行為,改變著作者對創(chuàng)作的思考,改變著出版的生態(tài)?!币惨虼耍F(xiàn)在反而更專注、更珍惜參與傳統(tǒng)書籍出版的機會。
“接下來會做更多的紙本書,或許是對傳統(tǒng)出版的一份敬意,相信也是自己從事書籍裝幀設計工作二十多年最好的結(jié)果?!标懼遣f。
Interview 對話 書香兩岸×陸智昌
書香:在閱讀體驗上,電子書與紙本書的設計上有哪些不同的要求?
陸:這很難說,得先要厘定何謂“電子書”。紙本書就是紙本書,各類型都清清楚楚,而“電子書”這類新鮮事物,其形其式還得有待探究,但可以預期的,這種新載體至少不是一次“紙本書”單純意義的電子模式的移植,它必引發(fā)內(nèi)容結(jié)構(gòu)、呈現(xiàn)方式、讀者習慣、銷售渠道、出版社角色等等的重新思考。這樣與其去探討電子書與紙本書的設計上不同的要求,倒不如去說兩者最一致的要求,是如何清晰、有效地體現(xiàn)作品的價值。
書香:紙面閱讀時,圖書的油墨,紙張質(zhì)感都會影響閱讀體驗,電子書用什么手法強調(diào)它的特色?
陸:那種通過不同質(zhì)感(如用紙)傳達各種感受的方式,在電子書上似乎是沒法仿效的,只能用視覺效果和軟體應用上去考慮,但礙于目前硬件和軟件水平所限,很多電子書在這方面的嘗試都不太成熟,現(xiàn)在最踏實的做法,倒不如追求更清晰的編輯思路和更高的編輯水平。
書香:在紙本書上,好的閱讀體驗,可能會是不同的書有不同的版式,或者有不同的字體,在電子書上,這樣的細節(jié)對于閱讀感受的增加作用是否明顯?為什么?
陸:這又是一個難題,尤其是電子閱讀更主張個性化和自主定制,讀者都能輕易地隨個人喜好在閱讀器上調(diào)整設置,以往紙本書上的考慮,可能很多都沒法簡單地應用。
說起來,我有一個不太好的習慣,總是在地鐵車廂內(nèi)看看別人用手機或平板在看什么?若果是看書的話,看看他們在看什么內(nèi)容?如何看?這種不良的觀察都有十年了??吹竭@些“先進”的讀者,我都因而懷疑書籍設計的作用,直至今天,我還是看到北京地鐵車廂內(nèi)有人用著兩寸不到的手機屏幕看書看得入神,這是令人沮喪的現(xiàn)象——不過倒印證了我一直對書的設計的看法——內(nèi)容比設計更重要,設計對讀者單純的閱讀行為而言,作用其實有限。這些現(xiàn)象值得再三思量、驚醒。
關乎細節(jié),現(xiàn)在的電子書的所需要的細節(jié)可能和紙本書不同,若果以現(xiàn)有的軟硬件來說,它更迫切是在屏幕質(zhì)量展示和操作流暢性上的考究。
書香:您覺得《三體》的這只App,具有紙本書所有沒有的哪些優(yōu)點?又有哪些缺點?
陸:很難用一本書去論述,即使有優(yōu)缺點,對大體而言也沒有多大的說服力。說點個人感受吧,從多年前用Sony PRS-505閱讀器到iPad到Samsung Galaxy Note手機,類似的機器有六七臺左右,但我還是認為Sony PRS-505是最好的最能取代書本的;也讓我認識到電子書的最大優(yōu)點:消滅了書的物理重量和體積。我得要承認我是很懼怕整理或搬動家里的書的人,相信這是世上最艱巨的事情,但它輕易地解決了。
若真要挑缺點的話,是消失了對物的依戀的特質(zhì),很難在腦海里追憶“一本書”,然而我還是覺得這也是不太壞的事情,它至少讓人們重新去思考“書”為何物。說著說著,好像流露了自己對電子書的不少期待。
書香:對于電子書,您有沒有自己的想象?它應該是一個什么樣子的。
陸:決定電子書的樣子得要先看硬件的“流動性”和屏幕的大小、展示技術,以今天情況來看,Samsung Galaxy Note5.3英寸的屏幕是當前最合適的尺寸,那么可想像一下5.3英寸能發(fā)生什么事情?當然這只限于以當前已有條件的判斷,關于將來,哪怕不遠的將來,我無法猜測,正如即將來臨的柔性屏幕是否是電子書的一次機遇?也很難說。我對電子書的要求很低,就如我喜歡用的那臺Sony PRS-505閱讀器,由于沒有中文版,漢化又不穩(wěn)定,我更多是用PDF格式,機子跑得更慢,但屏幕的舒適度和閱讀的安靜感是iPad沒法達到,它始終讓我感受我還是在看著書。
然而當這世界真是云的世界時,我懷疑是否還有單純意義的“書”。將來的人是怎樣地生活?——這直接影響了書的未來形態(tài)和生存??萍即呱穗娮訒?,也可能更高速的科技發(fā)展,最后毀掉了“書”。我能確定的是,將來人們肯定會進入一個電子閱讀的世界,但不一定會閱讀“書”。
書香:您覺得紙本書的制作上有哪些經(jīng)驗是可以傳承給電子書的?
陸:應該是編輯上的經(jīng)驗,電子書絕對需要更高水平的編輯。
書香:您自己有沒有在讀電子書?
陸:這是指網(wǎng)絡書店買的嗎?若在iPad里就只有一部千多頁的烹飪書,邊看邊做菜,實在方便。若在Galaxy Note就只有部圣經(jīng)了,我相信這是人類最永恒長存的一本書,即使我沒有宗教信仰。
書香:您覺得有哪些電子書的設計開拓了某種創(chuàng)新?
陸:兒童類的書,都看得很過癮,我想這類書是最大的受益者,它可以實現(xiàn)更多天馬行空的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