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探究,亦稱發(fā)現(xiàn)學習,是學生在學習情境中通過觀察、閱讀、發(fā)現(xiàn)問題、集數據,形成解釋,獲得答案,并進行交流、檢驗、探究性學習。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學生探究意識呢?筆者談幾點體會。
一、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誘發(fā)探究動機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首先需要做的是讓孩子們愿意親近數學,了解數學,喜歡數學,從而主動地從事數學學習。內容的呈現(xiàn)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法,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毙W生愛聽故事,根據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在教學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環(huán)境的具體情況把知識寓于一個個美麗的故事之中,使故事成為學習內容的載體。例如:教學蘇教版六年級《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可以用故事導入,從而誘發(fā)學生探究的動機。
師:多媒體播放《曹沖稱象》。
①故事中曹操提出了什么要求?眾大臣有沒有解決這個難題呢?
②曹沖用了什么辦法解決了這個難題?
要稱出那頭大象的重量,大人們都束手無策,七歲的曹沖卻想出了那么妙的解決辦法,把大象替換成可以稱的一個個石頭的重量。今天我們就學習用這種辦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板書:解決問題的策略。
二、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誘發(fā)探究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生最好的動機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興趣是學生最重要的學習助推器。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把書本數學轉化為生活數學,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
如:早晨打開冰箱,里面只有稀飯和咸菜,同學們說,我的早餐有幾種選擇?
生:只有一種,那就是稀飯和咸菜。
師:我想吃得好一點,這樣才有精力來上好課。在學校門口的早點屋,大家知道的飲料有豆?jié){、牛奶,點心有油條、包子、燒賣。我想來點飲料,再來點點心。你們能幫我選選嗎?
生:你可以選豆?jié){和油條。
生:選牛奶和包子,我最喜歡。
生:選豆?jié){和燒賣,很好吃的。
……
師:我有多少種選配方法?請大家拿出信封里的各種早點圖,動手來幫我配一配。
學生小組活動,教師觀察學生所采用的方法。
三、創(chuàng)設操作情境,激發(fā)探究欲望
“好動”是學生的天性,“操作”是孩子的愛好,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lián)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fā)展?!毙W生思維的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而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創(chuàng)設操作情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
如,教學方程時,將學生帶到實驗室,讓學生動手操作,在天平兩邊變換不同的砝碼,通過不斷地實驗來發(fā)現(xiàn)要讓天平平衡必須兩邊放一樣質量的砝碼或者一樣質量的東西。實驗后,回到數學課堂,結合方程與天平的相同點,理解方程的兩邊要時刻保持相等的平衡原理。有了天平的平衡原理做基礎,在學習方程的時候,學生就能很快地理解,如果在方程的左邊加3,那么右邊也要同時加3,才會相等。依此類推,在方程的左邊進行一個運算,右邊也要進行一個相同的運算,才能保持方程左右兩邊的相等。
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培養(yǎng)探究意識
數學家張考達指出:“研究開始于問題,問題產生于情境?!币虼?,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創(chuàng)設引人入勝的問題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
如,教學認識時分關系。
師:電腦演示,看好,時針、分針都推回到了12,現(xiàn)在分針開始走了,走啊走啊,走了一大圈,這樣表示的是多長時間?
生:60分。
生:1小時。
師:怎么有兩個答案?
生:1小時等于60分。
師:哦,大家不但看到了分針在走動,走了一圈表示60分鐘,同時還看到了時針也在走動,正好走了1大格,是1小時。
師:現(xiàn)在我們請電腦再來演示一遍時針和分針的走動,大家注意看時針和分針,同時走了……同時結束。(電腦畫面先靜止,再演示)
師:時針走1大格,分針正好走1圈。所以1小時就等于60分。
板書:1小時=60分
又如,在二年級教學“厘米、米”單元時,借用語文學科的教學方法設計一篇錯誤百出的日記:9月10日,晴。早晨,我從2厘米長的床上起來,拿起10米長的牙刷刷牙,然后洗完臉,吃早飯,接著和140米高的哥哥去上學,走了900厘米的路才到學校,坐在高5米的凳子上拿出20米長的書本,準備上課。學生讀完后,在一片驚訝聲中找出錯誤進行修改,學生通過修改日記的過程,加深了厘米和米的區(qū)別。
教學中還可創(chuàng)設多種途徑培養(yǎng)學生質疑的能力。首先讓學生養(yǎng)成課前預習的習慣,對不理解的內容做好記錄,并嘗試提出問題。課堂上給予學生質疑的機會,或集體解疑,還可以質疑解難小組挑戰(zhàn)賽的形式激發(fā)學生提問、解答的興趣。對于能從新異的角度思考問題、敢于大膽發(fā)表自己見解的學生,老師要給予肯定和贊揚。學生經過多次嘗試,掌握了要領,體驗動腦筋獲取成功的樂趣,就不會覺得這是一種額外的負擔,反而覺得這是充分表現(xiàn)自己的好機會,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
(作者單位 江蘇省如東縣岔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