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日本作家森瑤子從小學就開始拉小提琴,一直到東京藝術大學音樂系畢業(yè),為此傾注了十幾年的心血。但是,一拿到專業(yè)文憑,她就永遠地關上了琴盒。
她不僅不想再拉,連聽都不愿意再聽了。據(jù)說,直到晚年,森瑤子在餐廳里聽到小提琴獨奏的背景音樂,就會馬上失去胃口。
在一篇文章里,她解釋道:其實小提琴是父母強迫她學的,自己從來沒有喜歡過。才能,不是完全沒有,否則不會考上東京藝術大學,那是日本最難考的音樂學校。然而,大學的同學當中,有的是天才。在沒有畢業(yè)之前,他們已經(jīng)在國際比賽中得獎、舉行獨奏會、出唱片等等。相比之下,憑她那么一點點才能,畢業(yè)后至多一輩子在交響樂團里默默地拉琴,或者當老師教教小朋友。
于是,22歲的森瑤子干脆與音樂告別,從此謀劃自己想走的人生道路。她跟英國人結婚,生了3個女兒之后,開始寫小說。35歲的時候,憑借《情事》獲得“昴”文學獎。后來發(fā)表的多部作品里,基本找不到音樂的影子。
我小時候家境不好,買不起鋼琴,曾經(jīng)非常羨慕那些彈鋼琴的同學,但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一上高中就放棄了。他們回顧當年說:練鋼琴為的是情操教育,自己從來沒有喜歡過,似乎也沒有那方面的天分。
不過,例外總是有的。最近,兩個朋友來我家,恰巧都是音樂大學畢業(yè)生。她們坐在鋼琴前,打開樂譜,聯(lián)彈起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邊彈琴邊微笑,顯然都在真心享受著這場即席演奏。
她們跟其他大多數(shù)人的區(qū)別在哪里?本來就比別人有才能?
答案似乎在她們的表情里。
兩位都很喜歡音樂,很喜歡鋼琴,所以刻苦練習,從來不覺得痛苦。
才能,是一種歡喜的能力。喜歡彈鋼琴的人,就有彈鋼琴的才能;喜歡畫畫兒的人,就有畫畫兒的才能。只要是自己喜歡的事情,盡多大努力都不覺得痛苦,因而可以不停前進??扇绻幌矚g某件事,你潛在的能力也可能會慢慢消失。
愛好和才能仿佛是事物的兩面,在某一個節(jié)點上,可能會有脫節(jié),但從長遠來看,你對什么有激情、充滿熱愛,它就會成為你的優(yōu)勢與能力。(摘自《123成人式》大田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