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大師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的名言:21世紀了,如果不知道把趨勢當作工具,你的麻煩就要來了,不管你管理的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家印刷廠。其實趨勢是大家一起創(chuàng)造的:由于通訊技術發(fā)達,大家早晚都會知道特定行當里最成功的典范,然后跟著模仿、抄襲,大家一起行動起來,就形成了趨勢。
我們看到不同牌子的計算機和汽車越來越相像,這就是趨勢造成的。drupa2012吸引了全球的印刷技術供貨商齊聚杜塞爾多夫一起來展示新技術,印刷同行自然都想到drupa去發(fā)現趨勢,或者說去找已經存在的印刷未來。
我們到drupa2012看到了什么?
最亮眼的當然是可印刷電子,我們看到電路或天線可以利用金屬油墨印在可彎曲的膠片上,OLED(有機發(fā)光二極管)也可以印刷成為可發(fā)光,甚至可以用無線電控制、拿來作為播放電影的屏幕,普通電池和太陽能電池都能印刷,我們在現場看到了美麗的德國小姐拿著用印刷電池驅動的手電筒。擴音器也可以印刷在紙上,有人把mp3接上紙喇叭播放音樂。
這些都是在DIP(drupa Innovation Park)創(chuàng)意公園展示的項目,我們可以想像未來的廣告或包裝盒,除了印刷美麗的圖案和文字以外,還可以印刷電子,如果你自以為歌喉迷人,還可以錄一段視頻,把OLED屏幕、電池和電路印刷在自己的名片上,保證讓新朋友忘不了你。
這看起來很厲害,可印刷電子都不是用膠印或數字印刷機印刷的,大部分都是用網印的。
我們還看到了3D打印機,一個可以數字定位的工作臺,打印頭是一個高溫的塑料噴頭,可以程控到定點噴溶解的塑料,溫度一低馬上固化,如此一層一層地就可以噴出任何用數字描述的模型;也有利用高能激光,瞬間把20微米的鐵粉一點點焊接起來的打印機,不用模具就可以制造少量多樣的巴黎鐵塔模型,說是頭蓋骨、寬關節(jié)或假牙都可以打印出來,老外稱之為快速原型機(Rapid Prototyper),3D打印機雖在drupa2012展示,但是我們印刷廠都不知道如何應用。
另外,我們在drupa2012上看到,每一張紙,從名片那么小,到A4廣告?zhèn)鲉危俚秸褂[館外一片墻上的大海報,都有一個QR碼。大家知道,印刷品只能提供一層圖形或文字信息,有了QR碼,這些就可以成為多媒體:照片、表格、文章、音樂或電影均能鏈接上,可以表達印刷無法表達的信息。從印刷展?jié)M坑滿谷的QR碼,就可以理解印刷加上QR碼應用的普及性。
開展前就有人預測drupa2012是“服了類固醇的噴墨drupa”,是“數字drupa”,會場上最引人注目的果然是數字印刷機,除了碳粉技術的老品牌如施樂、佳能(奧西)、柯尼卡美能達和理光以外,惠普和柯達這兩家在drupa2008上號稱推出和膠印效益一樣高、質量一樣好、成本一樣低的數字輪轉印刷機,當時并沒有得到市場的認同,但在drupa2012還沒開始,他們都宣布已經在客戶車間安裝了好幾臺這樣的設備,并正式生產作業(yè)了。
在我們熟悉的印前技術供貨商如富士、網屏、愛克發(fā)和柯達的展臺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數字印刷機,有輪轉的、有單張紙的、有印小幅面卷筒標簽的,而印前設備和材料都被擠到不起眼的位置去了。
最具爭議性的當然是膠印機制造商,海德堡、小森、高寶都在展出數字印刷機,Ryobi則在展會外發(fā)布和柯達Prosper S5聯機提供世界第一臺混合了數字印刷的傳統(tǒng)膠印機的消息。
在曼羅蘭的展臺上,現場沒有看到數字印刷機,不過他和小森、海德堡宣稱已與蘭達公司簽訂了合作協(xié)議,這讓蘭達成為drupa2012上最擁擠的展臺。
連膠印機制造商都參加了數字俱樂部,他們的客戶卻都在搞膠印,這個風向大轉彎讓大部分到杜塞爾多夫來參觀的印刷同行都迷糊了。有一位美國印刷廠老板,他剛剛把25臺傳統(tǒng)印刷機都裝上InkZone數字放墨系統(tǒng),當他從膠印機展臺走出來時,大嘆聽不懂膠印機供貨商在說什么,到底是要推薦數字印刷機還是膠印機?
看來連膠印機的制造商都被數字印刷的快速發(fā)展搞迷糊了。
數字印刷供應商的誤區(qū)
如果你到每一個數字印刷展臺去問問,他們的客戶拿數字印刷機來印什么活?就會發(fā)現大部分購買了數字印刷機的企業(yè)還沒有客戶的比有客戶的多,傳統(tǒng)碳粉技術的數字印刷機的客戶印短版的比較多;有些大出版社拿來按需印書,有些大企業(yè)用來印個性化賬單和通知書,而這些卻應該是連續(xù)紙數字輪轉印刷機的市場。不過,用UV數字窄幅輪轉機來印標簽的不少。
另外,UV平臺式數字印刷機幾乎沒有不能印的材質,如果印大幅面海報,可以大到包住一幢大樓,印小幅面,可以小到1cm直徑的貼紙。
仔細整理一下,上述應用大多不是膠印的生意,這也顯示出今天數字印刷影響膠印生意的比例其實很低。
就算短版數字印刷可能跑進了膠印的地盤,但是全世界有許多印刷廠包括合版公司每天都在印印量在200張左右的活。如果數字印刷的效益只有在200張以下才有優(yōu)勢,每一家制造商都朝膠印機的假想市場去設計數字印刷機,認為全球膠印市場巨大,卻沒調查清楚膠印市場的現況和需求,那么方向是不是錯了?
就像IT產業(yè)一樣,大型計算機廠商拼命把計算機設計得更快更強,卻忽略了計算機硬件對大部分用戶來說已經夠用了,只有蘋果公司把不用的功能減去,把計算機弄得更簡單,讓小小孩、老頭子都能用,簡單到只拿來聽音樂或打電話,更重要的是以iTune銷售模式把計算機變成蘋果網絡商店的柜臺,可每天戴在身上。
其他計算機公司也跟著把手機和平板計算機做得比iPhone/iPad更強,可是一臺iPhone訂價就499美元,他們就不能把價格訂到500美元;蘋果賣出一臺計算機,多了一個潛在客戶,因為他們只能到iTune去買電子書、音樂、電影……其他計算機廠商賣了一臺計算機則少了一個客戶。
計算機廠商還是舊思維,今天全球的通訊基礎建設已經改變,大家都在網上生活,廣告和銷售辦法或購買行為和以往大不相同了,iTune建立了一個生意模式,讓客戶喜歡蘋果的計算機,愿意買回家,好用好玩的體驗讓客戶繼續(xù)不斷地購買蘋果的其他產品。蘋果成功了,其他公司才發(fā)現iTune這樣的商業(yè)模式根本很難復制,甚至無法復制。
影響所及,惠普今年決心把計算機部門處理掉,裁員達到27000人成為產業(yè)新聞頭條,臺灣的宏基、華碩這些計算機大廠也都面臨歷年來最大的難關。這都是只專注效益,沒思考生意模式改變的結果。
在drupa2012看到的數字印刷機制造商,好像出現了與IT產業(yè)相同的癥狀。大家都一起投入數字印刷機制造的誤區(qū),其實數字印刷應該是開拓膠印以外全新的市場,那么它需要這么多的供貨商嗎?今天印刷產業(yè)正在改變中,如果改變也是因為通訊基礎建設,那么印刷產業(yè)是不是應該思考新的生意模式,技術問題可能不是最重要的。
我們來看看全球頂尖印刷企業(yè),也就是在其他印刷廠苦于供過于求的時候,他們的業(yè)績和獲利都能成長的印刷廠,其都采用了不同于傳統(tǒng)印刷廠招攬業(yè)務的生意模式,像臺灣省、香港特區(qū)的合版印刷,把代理商變成不用付薪水的業(yè)務員,或是美國的vistaprint.com、24hourprint. com ,他們都是讓客戶自己上門,如此,一個活印量多寡就沒關系了,像Lighting Source先幫出版社將內容數字化,再提供按需印書,平均每個活不到2本書。全美國的出版社都找他印刷,一年就印了快一兩千萬本書。
除了Lighting Source以外,其他的印刷廠用的印刷機大部分是膠印機,當然也有些數字印刷機的。所以印刷機不是重點,生意模式才是。
美國印刷業(yè)發(fā)展的來時路
國內有幾萬家印刷廠,以后都會變成一樣的印刷廠嗎?
當然不可能,我們來看看美國印刷產業(yè)的統(tǒng)計數據:他們把印刷分成3個部分,①信息類,包括報紙/雜志/書籍;②營銷類,包括各種形式的廣告?zhèn)鲉?;③產品支持類,包括包裝/卷標/手冊等。
在2010年,美國信息類印刷產值占美國印刷總產值的23%,營銷類占57%,產品支持類占20%。
如果比較1999~2009年十年間的變化,我們發(fā)現,信息類的總產值減少了20%,工廠數目卻減少了40%;營銷類的總產值減少了5%,工廠數目也減少了40%;產品支持類的總產值增加了1%~2%,工廠數目卻減少了30%。
有趣的是,10年后不同類別的印刷廠平均產值都大量增加,信息類的平均總產值從500萬美元增加到720萬美元,成長44%;營銷類的平均總產值從180萬美元增加到250萬美元, 成長了38%;產品支持類平均總產值從1000萬美元增加到1500萬美元,成長50%。
1999年的一家美國印刷廠,如果到了2009年還能生存的話,他的競爭對手就少了30%~40%,平均產值就能增加38%~50%。
美國印刷產業(yè)的趨勢發(fā)展如此,當然是信息技術影響了出版業(yè)和廣告業(yè)的結果。
再看看另一個美國印刷產業(yè)調查報告,報告顯示1990~2010年美國印刷產業(yè)從事人數和印刷廠數量20年間的變化情況如下:前面10年(1990~2000年)在印刷廠工作的人數增加了1.7%,但是后十年(2000~2010年)人數減少了41%;印刷廠數量在前10年減少了14%,后10年少了32% 。如果我們用這個數據來計算,2000年和2010年總產值變化不大的情形下,一家2000年的美國印刷廠到了2010年還能在印刷業(yè)生存的話,這家印刷廠的年產值增加147%,但卻是以更少的人力(59%)來實現的,簡單地說,如果一家美國印刷廠人均生產力沒有成長249%,是不可能從2000~2010年一直搞印刷的。
把趨勢當工具
根據彼得?德魯克的智慧,我們拿趨勢來當工具的話,drupa的信息讓我們想到數字印刷機供貨商的誤區(qū),可能是我們印刷企業(yè)的機會,以后一定可以買到更便宜又有效益的數字印刷機,我們只要找出適當合理的新生意模式即可。
美國的印刷產業(yè)數據提醒我們,我們只要比50%的競爭對手快一步,做好“活增加,人手減少”的準備的話,幾年后,我們的競爭對手可能會少掉一半。
除了數字化和標準化以外,我們還有更好的答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