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動物們的服裝就是與生俱來的皮膚或皮毛?事實上,有那么一些動物,總會在或漫長或短暫的一生中,為自己親手打造出一件與眾不同的服裝。毫無疑問,它們是真正的超級“服裝設(shè)計師”。
黑海參的淑女衣
好熱呀!夏天,在臺灣墾丁海域的潮間帶(漲潮時被水淹沒,退潮時露出水面的海邊稱為潮間帶),為了不被炎炎烈日曬休克,通體黑色的黑海參靈機一動——
黑海參的體表有一層薄薄的粘液層,海浪沖起的細(xì)沙一旦落在它的身上,大小合適的沙粒就會被黏住,不合適的被排除掉。黑海參腹部的管足及背部的細(xì)小疣狀足,也可以協(xié)助細(xì)沙的運送及排除。久而久之,衣服就做成了。
蚜獅的乞丐服
綠色柔軟的身體,金光閃亮的眼睛,透明如紗的翅膀……你是不是已經(jīng)被草蛉的美貌所吸引?其實,草蛉在幼年時期,是長這樣的——
它有一對大顎,愛吃蚜蟲,捕食起來如獅子般兇猛,處處顯露殺手本色,“江湖”上人稱 “蚜獅”。
然而,兇猛的蚜獅也要時時提防以鳥兒為代表的天敵。無奈之下,它只好“廢物利用”,做一套保護自己的外衣——
材質(zhì):自己吃掉的“戰(zhàn)利品”(即吸完體液的昆蟲軀殼,如蚜蟲、粉虱、木虱、介殼蟲,或者蜘蛛等等),還會隨地取材,選一些干枯的花草、樹皮、木屑等,看“設(shè)計師”的心情和運氣而定
顏色:多樣
蚜獅吐絲把可利用的材質(zhì)黏附在背上,體背兩側(cè)有許多突瘤與刺狀毛束,用以穩(wěn)固這些偽裝物。
當(dāng)然也有意外的事兒發(fā)生,在遇到驚嚇,瘋狂逃竄時,這些服裝常常固定不住以至于沿途撒落,不過,等空閑的時候,它們還會重新給自己做一套新衣。
隱魚的海參活衣
第一次見到隱魚的人,很難想象它們怎么能在危機四伏的海洋中活下來。即使是成年隱魚也只有10厘米長,又瘦又小,也游不快,既無攻擊力,又無防御力。
但隱魚活下來了,因為它在白天選擇了一件非同一般的“衣服”——大型海參。這件“衣服”帶著隱魚四處旅游,而隱魚自己不用付任何“報酬”。
但是——
穿這件“衣服”,隱魚必須要從海參的肛門里鉆進去!
這件“衣服”還很“智能”: 24小時為隱魚提供免費的新鮮海水和氧氣(海參是用屁股呼吸的,呼吸用的海水由海參肛門進出)。因此,隱魚很滿意。
唯一不爽的是,為了保證能穿上這件衣裳,隱魚必須保持體形是細(xì)長的流線型,要是太長或太胖,就別想穿上這件“寶衣”。
野豬的鋼鐵衣
剛出生的野豬和所有的動物寶寶一樣,是柔弱、易受傷的,好在它有一個強大的老媽,不僅以性命保護它,還嚴(yán)格要求它。
于是,為了把自己的皮膚磨成一個堅硬的保護層,小野豬——
野豬的一生是兇險的,既有天敵狼、熊、豹、猞猁等野生動物的虎視眈眈,更有人類獵槍“伺候”。而有了這一身鋼鐵寶衣,再配上堅硬的鬃毛,不僅能像毛衣一樣保暖,更能在戰(zhàn)斗中保護自己,即使獵槍子彈也不易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