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課程改革發(fā)展的要求和我校的教學實際,我校在備課方面提出了“五案合一”備課法,即備課要從教學目標、教法、學法、說課和反思這5個方面來進行,最后的教案應該是目標案、教法案、學法案、說課案和反思案五案合一的形式?!拔灏负弦弧眰湔n法從過程上看涵蓋了課前、課中和課后3個過程,符合新課程理念下專業(yè)引領、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的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基本特點;從內容上看,包括教師對三維目標、師情、學情的研究,包括對教法和學法的研究,也包括對各環(huán)節(jié)設計依據和教學反思的研究;從結果上看,一份完整的教案應是教學目標、教法、學法、說課和反思的統(tǒng)一體。
一、目標案
根據課程標準中三維目標的要求來研究確定。在具體設計時要挖掘學科學法、學科方法、學科基本素養(yǎng)、學科習慣、學科的德育內容、知識生成的背景和情境創(chuàng)設等相關內容。首先教學目標要具體,大小適度,難度適中。期次要認真研究課程標準、高考的規(guī)律和要求,切忌過深過難,要做有用功。最后要加強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兩個以往較為弱化的目標的落實,因為恰恰是這樣看似“軟目標”,才是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完善人格品質的新世紀人才的“硬途徑”。對此,我們通過“三看”來實現這兩個目標:一看學生參與、交往、合作和思維的程度;二看教師精講、點撥的效果;三看教師對探究的問題拆解成子問題的水平:子問題間要有梯度、邏輯關系合理、有利于學生解決,使學生想學、能學直到學會。
二、教法案
教學實踐中,學科不同、同學科內容不同、課型不同,即使內容相同,學生不同,要求教法也是變化的、多樣的和豐富的。這就要求一定要改變僵化不變、自我為主,把課堂操作成教師展示教材的知識、技能,把所謂的“規(guī)律”“法寶”和“秘笈”等硬塞給學生的場所,結果是教師只管教了多少,而不問學生學得如何,學了多少,會了多少。從實質上看,這自然是灌,只不過灌的內容課改前來自教材,課改后來自教師,對學生而言,都是一樣的,都是“舶來品”,都是強加的。所以教師采用的方法應該是圍繞學生的學、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技能形成、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和形成過程來展開的。因此好的教法應該具備以下幾個特征:
1.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讓學生在嘗試、探索中去感知、構建、生成新的知識、技能,課堂上有充分的時間、空間和相應的活動方式為此作保障,并突出抓好對具體問題的過程教學,把“一師講堂”打造成“眾生學堂”。
2.關注學生情感的發(fā)展和完善,以及自信心的建立,并為此提供良好的組與組、師與生、生與生的人際關系,學會對學生的傾聽、注重對學生的期望、包容學生的錯誤,善于發(fā)現學生學習中的閃光點,語言友好,富于同情心,善于激勵學生,從而實現由“知識課堂”向“生命課堂”和“人文課堂”的轉變。
3.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學習方式是在教師有效的引導、調控下進行的,并能為所有成員共享成員間的資源和成果提供組織和調控上的保障。
4.從課程資源的角度,機智、恰當的把學生在學習中的不足或失誤當成是教學的有利資源,因勢利導,破疑解難,實現教學目標。
三、學法案
要從學生的角度研究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認知水平和能力,在此基礎上確定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法。
1.從大處著眼:對學法培養(yǎng)要樹立階段性意識,根據實際情況可分為三個階段。初級階段:對于學習成績差的學生,要幫助他們盡快糾正義務教育階段不適應高中階段學習的習慣,培養(yǎng)學習的基本興趣和基本習慣。對此,要嚴格執(zhí)行“高中生學習常規(guī)”和省教育廳“模塊修習過程綜合表現評價”中的有關要求,從點滴做起、從小處入手,在高一學年第一個學期,基本完成這個目標;中級階段:培養(yǎng)從規(guī)范到自主的學習習慣。在初級階段規(guī)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發(fā)展,初步學會與老師、同學以及他人相互交流和合作的學習方式;高級階段:培養(yǎng)從自主到個性化的學習習慣。這個階段要培養(yǎng)學生學會對學習的自我評價,清楚所學知識的要求程度,自己已經達到什么程度,差距是什么,還需要什么方式和怎樣的努力才能達到所要求的目標。在此基礎上,學生還要結合所學內容的特點采取適合的具體方法。方法要適合自己的實際,實現所學內容和自身特點的整合,這是一個個性化形成的過程,從而使得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大幅度提高。
2.從小處入手:學法培養(yǎng)是一個點滴的、漸進的和長期的過程,該活動存在于預習、上課、復習、考試等學習的常規(guī)環(huán)節(jié)中,也分散于每一節(jié)課,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是教師的教學目標和任務。所以,教師在備課時就要給予關注并且拿出具體的辦法在課堂教學中去落實。比如,課堂上總有學生看書這種活動方式,這種看似平常和簡單的教學組織形式,要求不同、檢測方式不同效果也不同。當讓學生帶著問題看書時,側重于對指定文段的要點、主旨的理解和提煉;當不給學生明確問題時,考查的是學生的專注程度、發(fā)現問題的能力以及發(fā)散性思維的能力。所以處理的方式不同,培養(yǎng)的能力和對學生的要求也不同。當學生以一定的方式方法進行學習之后,還有一個學習效果的評價問題,方式不同效果也不同:照書本作答可以,回憶復述、要點再現也是一種方法。當然,后者對學生學習的專注度和學習效率較前者要好得多,只是平時往往被教師忽略罷了。
四、說課案
個體性、主觀性的教師教學活動與教學實踐的契合度將直接決定教學質量,所以說課這一環(huán)節(jié)就是提升主觀教學設想和客觀教學實踐效果的有效方法。在平時的教學中,說課作為一種教研活動來單獨呈現,有其積極和必要的作用,可是這樣的機會畢竟少,不足以發(fā)揮說課這種方式的重要作用。對此,我們提出在備課的過程中,要有“說課”環(huán)節(jié),以此來提高備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說課案”重在備“如此設計”的依據,如考綱、課標的要求、學情研究、認知規(guī)律要求、技能形成過程的規(guī)律、教法選擇、學法培養(yǎng)等一系列教學活動的依據等都是要在備課階段考慮和研究的。對此,無論是外顯的表達還是頭腦中隱形的熟慮,都是避免盲目、增強有效性和針對性的有效方法,關鍵是要做到“(說課)案在胸中”。
五、反思案
自我反思是教師專業(yè)化成長的要素之一,也是教師能否由懵懂的“教書匠”成長為清醒的“教育家”的分水嶺。教學實踐中,制約教學質量的因素非常復雜,并且總是在變化中,特別是對于新的課程改革,教師將面臨一系列新的問題,有的問題甚至是全新的,難免在教學實踐中有不足和失誤的地方。面對復雜的問題,更是難以用老的經驗去解決所有新的問題。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 反思要形成習慣,把反思作為備課和再次備課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反思是教學活動的延伸。
2.反思內容,包括教學目標的確立及落實情況,教法選擇、學法實施和培養(yǎng)、課前預設和教學實踐,無論是成功、精彩之處還是失誤和不足之處都應該是反思的內容。
3.反思內容要在教案的相關處記錄好,以作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材料。
4.反思內容要適時進行歸類(知識類、教學技能技巧類)、整理和提升,以備今后自己、他人尤其是年輕教師借鑒。
綜上所述,“五案合一”備課法,涵蓋了備課的全過程,也有利于將教學中的經驗積累下來,并對其進行加工、提升,是教師專業(yè)化成長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該法也是教學由主觀走向以學生為本,提升教學意識,提高教學針對性、實效性、打造有效課堂的重要方法,對于教師的專業(yè)化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E-mail:hit790205@163.com
編輯/張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