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鄉(xiāng)閩南和對岸的臺灣地區(qū),大多數(shù)人都有喝功夫茶的習(xí)慣?!伴}南人是在功夫茶水中泡大的”,此話道出了功夫茶在閩南人生活中占據(jù)的重要位置。隨便走進(jìn)閩南哪戶人家,都可看見廳堂或茶室置有一兩套雅致的功夫茶具。有的在品嘗功夫茶時細(xì)細(xì)賞玩,有的則把功夫茶具作為一種典雅的居室飾物,陳列在多寶格中。人居于其間,別有一番情趣。
自我懂事起,家中就有一套黑不溜秋卻古樸雅致的功夫茶具,老爸說這是祖上一代代傳下來的,估計有200多年歷史。老爸一直十分珍愛,對我們幾個小字輩千叮萬囑,不準(zhǔn)我們玩?;蚴褂盟倪@套功夫茶具,唯恐被我們損壞。這套功夫茶具共有4件:孟臣沖罐、若琛甌、玉書鍋、紅泥烘爐。老爸稱之為“四件寶”,對每一件寶都能說出個子丑寅卯來。
“四件寶”中最值錢的首推正宗的“孟臣沖罐”,它是一種用宜興紫砂陶燒制而成的小茶壺,我們閩南人習(xí)稱茶壺為“沖罐”。孟臣是明代江蘇宜興紫砂壺名匠,姓惠,特別擅長制作各種小壺。嗜好品茶的老爸常對藏友傳經(jīng)送寶,說一把制作精細(xì)的功夫茶沖罐要求“三山齊”,即把壺翻過來置于玻璃上,壺嘴、罐口、罐柄上部要三點成一線。在罐里倒入少量水后蓋上,按緊罐蓋頂端的小孔倒水,滴水不出才是好罐,這樣的罐密封性能好,泡茶不會“走香”。用“孟臣沖罐”泡的功夫茶色香味皆具,盛夏隔夜茶不餿。我小時候曾聽過這樣一個傳說:閩南一泥水匠有一把世代相傳的“孟臣沖罐”,是他形影相隨的愛物。一次,他幫人蓋屋時被好友叫去臺灣幫助辦貨,一個多月后,他回到原來蓋房的地方,迫不及待借梯上屋頂一看,他那把心愛的“孟臣”依然完好無損,揭開壺蓋,一縷茶香撲鼻而來,他不禁脫口贊嘆:“世間茶具精品非此莫屬!”
我家這把祖?zhèn)鞯摹懊铣紱_罐”,表里均不施釉,有良好的透氣性,壺壁能吸收茶汁。一般來講,“孟臣沖罐”增積的茶銹越厚,泡的茶越甘美醇香,即使空壺注入沸水也能泡出茶色茶香。茶銹厚的“孟臣沖罐”,常被主人用來炫耀自己的“茶齡”。老爸在掏廢茶渣時,總是小心翼翼,就像護(hù)理新生兒似的,生怕?lián)p傷了里面的茶銹。我們閩南有句老話“假力相(殷勤)洗茶銹”,說的是一些不懂功夫茶道的人,為表示勤快,把沖罐里面的茶銹都清刷掉。而真正懂茶道的功夫茶老茶客,深知壺里的茶銹增積不易,一把“孟臣沖罐”用上10多年,罐里的茶銹也不過如布一樣厚。正因有這層茶銹,泡出來的茶湯才甘香爽口,回味無窮,如果沖罐里的茶銹厚得起了“小疙瘩”,就會被老茶客們視為至寶。
20世紀(jì)60年代,我家就發(fā)生過一件趣事:一次,老爸到省公安廳學(xué)習(xí)半月。出行前,他有意不把沖罐內(nèi)的茶葉掏出來,目的是為了養(yǎng)壺。剛從新加坡歸國定居的祖母見“孟臣沖罐”又黑又臟,一邊嘮叨“原來吃茶人這么不講衛(wèi)生”,一邊把壺內(nèi)的茶漬用刷子、清刀刮得一干二凈。老爸歸家后,見狀臉色蒼白,捶著大腿說:“母親大人,您這一刮,比刮去我一層皮還要痛也!”
老爸在世時常說:“金玉有價,孟臣無價。”一把古老的“孟臣沖罐”丟失或損壞,會讓茶癮君子十分痛心。相傳,從前有位老茶人,每晚都要用“孟臣沖罐”泡飲功夫茶,喝了茶方能入睡。有一夜,他飲完茶吹燈就寢,不慎碰了一下茶幾上的壺蓋,黑暗中只聽“啪”的一聲,他料想壺蓋摔破無疑,好不懊惱,輾轉(zhuǎn)反側(cè),難以入眠。他想,既然壺蓋破碎了,留著那無頭壺更讓人傷心。索性翻過身來,摸到茶幾上的壺身就朝窗外扔去。翌日,老茶人無精打采起床穿鞋,意外發(fā)現(xiàn)壺蓋躺在鞋里完好無損,他后悔莫及,喃喃自語:“壺身都扔了,留蓋作何用?”遂將壺蓋也摔個粉碎。從此,他憂思成疾,不久就撒手西歸。
與“孟臣沖罐”合稱茶具雙璧的是若琛甌。這是一種薄瓷小杯,薄如紙,白似雪,小巧玲瓏,酷似半個乒乓球或微型飯碗,3只小杯疊起來可含于口內(nèi)而不露。若琛甌產(chǎn)于江西景德鎮(zhèn),杯底有“若琛珍藏”字樣,這種茶甌外圍通常繪一些彩色山水花卉,有的則書寫“清心明月”四字,無論從哪個字起讀都能成句。這種杯僅能容七八毫升茶湯。容積小主要是因為功夫茶多為閑情逸致時品飲,而非為了解渴。茶諺云“茶三酒四游玩二”,便指品茶、喝酒、游玩的最佳人數(shù)組合。平時,茶盤上只擺3個小杯,象征一個“品”字。
泡飲功夫茶對水以及水壺的選擇相當(dāng)嚴(yán)格,因金屬壺?zé)乃蠖嘤须s味,而粵東燒制的薄瓷水壺“玉書鍋”,不但無此弊端,且保溫性好,冬日里離爐許久水溫仍較高,久用不結(jié)水垢。從燙杯至泡茶,水壺里的水只可泡一壺。水即將開時,小蓋被蒸汽掀動“撲撲”直響,便可以泡茶了。泡功夫茶的水不宜過熱,以起“蟹眼”(初沸)為適,而玉書鍋的優(yōu)點正是便于掌握水溫。玉書鍋名字的來歷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古時有位工匠設(shè)計出此壺后,一時想不出叫什么名稱好,便邀來三五茶友為之命名。茶友見此壺?zé)龅乃宄喝缬?,宛若玉液輸出,就取名“玉輸”。后人認(rèn)為“輸”字不祥,便用“書”字代替。
功夫茶具的另一件“寶”是紅泥烘爐,乃選取粵東優(yōu)質(zhì)高嶺土燒制,高尺余,置炭的爐心深且小,能使火勢均勻、省炭。小爐有門有蓋,茶人喜用橄欖核為燃料,火熱無雜味。這種爐子通風(fēng)性能好,水溢入爐火猶燃,爐不裂。有的爐門配有茶聯(lián),如“煮沸三江水,同飲五岳茶”、“茶爐湯沸邀清客,茗碗香生遣睡魔”之類,看上去不但十分雅觀,而且頗值玩味。
臺灣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zhàn)的祖父、著名史志學(xué)家連橫(1878—1936年,祖籍閩南)撰寫的《茗談》中說:“臺人品茶與漳、泉、潮相同,茗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琛,三者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以豪。亦不足待客。”連橫的這段記敘道出了臺灣人與祖籍閩南的茶緣。
溫飽之余思娛樂。時逢盛世,收藏功夫茶具的藏友有增無減,對岸的臺灣鄉(xiāng)親思鄉(xiāng)猶如蝶戀花,他們回鄉(xiāng)時總喜歡買一兩套功夫茶具帶到臺灣,不時品賞那揮之不去的鄉(xiāng)情鄉(xiāng)味。他們收藏的大多是新時代千奇百怪的藏品,而正宗且古老的功夫茶具“四件寶”在民間存量甚少。物以稀為貴,這也更加增添了正宗功夫茶具的收藏價值。
(壓題圖:功夫茶具)
(責(zé)編:王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