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手翻翻古代的判決書,發(fā)現(xiàn)其中一些判詞既不陳述案情事實,也不援引法律條文,只有老百姓一看就懂的簡短結(jié)論。而判詞的用語也是語鋒機巧、精彩幽默,令人忍俊不禁。
在一代文豪蘇東坡的筆下,判詞這種老套的公文變得妙趣橫生。蘇東坡任杭州通判時,一寺院和尚迷上了妓女秀奴,最后錢財散盡,秀奴漸漸討厭起他來。一次和尚喝得爛醉,去找秀奴吃了閉門羹,于是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破門殺了秀奴。歸案后,蘇東坡發(fā)現(xiàn)和尚胳膊上還刺了一副對聯(lián):“但愿同生極樂園,免如今世苦相思”。問明案情后,東坡?lián)]筆寫下判詞:“臂間刺道苦相思,這回了卻相思債!”判了和尚斬立決。
蘇東坡的判詞還常妙用歇后語。他在徐州任太守時,一法號懷遠的和尚告鄉(xiāng)民無端毆打出家人。經(jīng)查,此僧身在佛門,心戀紅塵,某日喝得酩酊大醉調(diào)戲少婦被眾鄉(xiāng)民痛打一頓。懷遠為免遭寺規(guī)懲處,謊稱“鄉(xiāng)民欺負出家人”,告到徐州府。蘇東坡了解情況后寫下兩句話:“并州剪子蘇州絳,揚州草鞋蕪湖刀?!弊寫堰h回去自悟。懷遠回寺后想了幾日,仍不解其中之意,后請教塾館的先生,先生說:“這是一句歇后語,謎底是‘打得好’。”(編者按:這四樣東西都是當?shù)刈龅煤没虼虻煤?、質(zhì)量不錯的物件。)
與宋代充滿機巧的風格不同,明清時期的判詞以合乎人情事理見長。
明代某年仲春,湖南長沙兩頭牛頂斗,一死一傷,兩家主人為此吵鬧不休。太守祝枝山察訪民情正好路經(jīng)此地,問明情況,當即判道:“兩牛相斗,一死一傷。死者共食,生者共耕。”遂平息爭端。(責編:王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