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芽糖是我小時候最愛吃的食物。祖母每年都會在除夕的前一個月開始做麥芽糖。祖母把麥子放在撮箕里,在上面蒙上紗布,每天都去給這些麥子澆一次水,一直到麥子發(fā)芽才停止?jié)菜?。小時候的冬天總是很寒冷,麥子總是不能很快發(fā)芽,嘴饞的我們,每天早晨一起床就去揭開紗布,看看麥子發(fā)芽了沒有,總是很失望,然后仰著腦袋問祖母,麥子什么時候才發(fā)芽啊,什么時候才可以熬麥芽糖啊,祖母總是笑著對我們說,嘴饞了吧?快了,快了,麥子很快就發(fā)芽了。
一天過去了,一天又過去了……兩個星期都過去了,麥子經(jīng)不住我們殷勤的探看,終于發(fā)芽了,那些白白的芽,脆生生的,一掐就會斷似的。那些麥子因為這些嫩芽,粘在一起,糾纏成了一個圓形的餅。祖母把這個“餅”掰開,放在鍋里熬煮。這時我們幾個孩子都擠在灶前,眼睛緊緊地盯著鍋,生怕一不留神“餅”熬成糖了卻沒看到,被小伙伴們搶先吃到糖稀了。祖母總是趕走我們這群小孩子,說我們礙著她做事了,并許諾糖熬好了,一定先喊我們過來吃??晌覀冞€是不放心,就從鍋前轉(zhuǎn)移到灶前,擠在一起往灶里扔稻草,吵吵打打。餓了,就找祖母要幾個土豆或紅薯,往灶里一扔,祖母會過來幫我們把紅薯和土豆用草灰掩一掩,一會兒,土豆熟了,也不擦灰,吃得香香的,臉上都是灰,大家笑做一團。等到紅薯燒熟了,吃完了紅薯,那時候,“餅”也被熬成糖渣了,祖母把糖渣瀝出,把糖水放在鍋里繼續(xù)熬煮,這個時候往往已經(jīng)很晚了。我們這群精力旺盛的孩子也熬不住了,呵欠連天,祖母總是催我們回去睡覺,可是我們又有些擔(dān)心糖熬好了,沒有第一時間吃到糖稀,任憑祖母怎么催促我們,我們還是強忍著瞌睡蟲的襲擊坐在灶前,直到祖母反復(fù)跟我們說,糖稀熬好了,一定喊我們起來吃,才戀戀不舍地去睡覺。
一覺睡到天亮,看到外面的日光已經(jīng)很亮了,覺得糟了,沒有吃到糖稀,衣服都沒穿好,就一邊大聲喊祖母,一邊往廚房跑,直到祖母把做完米子糖剩下的半缽子糖稀端到我面前,并遞給我一根筷子時,還不忘埋怨祖母,為什么不把我喊醒。然后把那又濃又粘稠的糖稀裹到筷子上,也不顧那糖稀是不是滴到衣服上,一口一口咬,太黏了,一口咬去總能拉出長長的糖絲。記得曾經(jīng)吃得太急迫了,那糖稀太粘稠有勁了,一口咬去,把筷子硬是給咬成兩截了。這事兒后來常常成為親戚們?nèi)⌒ξ业谋A艄?jié)目。
那充滿煙火氣的童年已經(jīng)離我越來越遠了。想念那些為麥芽糖等待的日日夜夜,懷念那充滿干草柴火氣息的灶房。正是這些充滿了期待的準備過程,才讓小時候的春節(jié)充滿了讓人難以忘懷的味道。
【點評】
這是一篇情真意切的作品,借對童年麥芽糖的記憶,懷念了過去那讓人回味的春節(jié);這也是一篇立意深遠的作品,借對童年春節(jié)做麥芽糖風(fēng)俗的記憶,表達了對年味消失的悵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