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子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如何讓學生學好知識,提高學習興趣,培養(yǎng)適應當今社會發(fā)展的職業(yè)技術人才,在教學中注重教學方法是關鍵,也是實踐性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關鍵詞】電子技術;共發(fā)射極基本放大電路;教學方法
一、三極管放大器的組成元件
下圖為共發(fā)射極基本放大電路。當輸入端加入微弱的交流電壓信號ui時,輸出端就得到一個放大了的輸出電壓uo。由于放大器的輸出功率比輸入功率大,而輸出功率通過直流電源轉換獲得,所以放大器必須加上直流電源才能工作。從這一點來說,放大器實質上是能量轉換器,它把直流電能轉換成交流電能。放大器是由三極管、電阻、電容和直流電源等元器件組成。對模擬信號進行處理最基本的形式是放大。在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中,從傳感器獲得的模擬信號通常都很微弱,只有經過放大后才能進一步處理,或者使之具有足夠的能量來驅動執(zhí)行機構,完成特定的工作。放大電路的核心器件是三極管,三極管的電流放大作用與三極管內部PN的特殊結構有關。(其中ui是要放大的輸入信號,uo是放大以后的輸出信號,VBB是基極電源,該電源的作用是使三極管的發(fā)射結處在正向偏置的狀態(tài),VCC是集電極電源,該電源的作用是使三極管的集電結處在反向偏置的狀態(tài),RC是集電極電阻。)三極管猶如兩個反向串聯的PN結,如果孤立地看待這兩個反向串聯的PN結,或將兩個普通二極管串聯起來組成三極管,是不可能具有電流的放大作用。具有電流放大作用的三極管,PN結內部結構的特殊性是:(1)發(fā)射區(qū)半導體的摻雜濃度遠高于基區(qū)半導體的摻雜濃度,且發(fā)射結的面積較小,這樣做是為了便于發(fā)射結發(fā)射電子。(2)集電結的面積要比發(fā)射結的面積大,便于收集電子。(3)聯系發(fā)射結和集電結兩個PN結的基區(qū)非常薄,且摻雜濃度也很低。上述的結構特點是三極管具有電流放大作用的內因。要使三極管具有電流的放大作用,除了三極管的內因外,還要有外部條件。三極管的發(fā)射極為正向偏置,集電結為反向偏置是三極管具有電流放大作用的外部條件。放大器是一個有輸入和輸出端口的四端網絡,要將三極管的三個引腳接成四端網絡的電路,必須將三極管的一個腳當公共腳。取發(fā)射極當公共腳的放大器稱為共發(fā)射極放大器,基本共發(fā)射極放大器的電路如圖所示。圖中的基極和發(fā)射極為輸入端,集電極和發(fā)射極為輸出端,發(fā)射極是該電路輸入和輸出的公共端,所以,該電路稱為共發(fā)射極電路。
二、放大器概述
放大器:把微弱的電信號放大為較強電信號的電路?;咎卣魇枪β史糯?。共發(fā)射極基本放大電路。當輸入端加入微弱的交流電壓信號ui時,輸出端就得到一個放大了的輸出電壓uo。在放大器的輸入端加入一個交流電壓信號ui,使電路處于交流信號放大狀態(tài)(動態(tài))。當交變信號ui經C1加到三極管V的基極時,它與原來的直流電壓UBE(設為0.7V)進行疊加,使發(fā)射結的電壓為uBE=UBE+ui。基極電壓的變化必然導致基極電流隨之發(fā)生變化,此時基極電流為iB=IB+ib。由于三極管具有電流放大作用,基極電流的微小變化可以引起集電極電流較大的變化。如果電流放大倍數為β,則集電極電流為iC=βiB,即集電極電流比基極電流增大β倍,實現了電流放大。經放大的集電極電流iC通過電阻RC轉換成交流電壓uce。所以三極管的集電極電壓也是由直流電壓UCE和交流電壓uce疊加而成,其大小為uCE=UCE+uce=UCC-iCRC。放大后的信號經C2加到負載RL上。由于C2的隔直作用,在負載上便得電壓的交流分量uce,即uo=uce=-iCRC。式中“一”號表示輸出信號電壓U0與輸入信號電壓Ui相位相反(相差1800),這種現象稱為放大器的反相放大。放大電路中,左邊是輸入端,外接信號源,vi、ii分別為輸入電壓和輸入電流;右邊是輸出端,外接負載,vo、io分別為輸出電壓和輸出電流。
三、放大倍數的分類
第一,電壓放大倍數:A■=■ (1);第二,電流放大倍數:A■=■(2);第三,功率放大倍數:Ap=■(3),三者關系為:Ap=■=■=Ai·Av。
四、放大器的增益
增益G:用對數表示放大倍數。單位為分貝(dB)。第一,功率增益GP =10lgAP(dB)。第二,電壓增益Gv=20lgAv(dB)。第三,電流增益Gi=20lgAi (dB)。增益為正值時,電路是放大器,增益為負值時,電路是衰減器。例如,放大器的電壓增益為20dB,則表示信號電壓放大了10倍。又如,放大器的電壓增益為-20dB,這表示信號電壓衰減到1/10,即放大倍數為0.1。
不難看出,通過以上分析,能夠很容易理解到信號的放大過程及其原理,為更進一步理解和學習打下基礎。
參 考 文 獻
[1]付植桐.電子技術(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林平勇,高嵩.電工電子技術(第3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